分享到:
更多

  导演:迈克-摩尔

  出品:美国

  年份:2002

  关键词:美国枪支管理 校园暴力

  #一句话影评#:恐慌引导人民

  文/Heisenberg

两个凶手作案之前去打了保龄球,掷出保龄瓶倒下,也许正是导演对开枪的隐喻。

电影开头,迈克-摩尔向大家展示了获取枪支弹药是多么的容易。

在密歇根,一个瞎子都可以拥有枪,为了有趣甚至可以让一只狗扛着枪。

在电影的开头,迈克-摩尔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便从密歇根州某银行得到了一支免费猎枪,是的,你没看错,银行免费赠枪大酬宾,只要你去开个户。下次有人再带上合适的子弹,大概还能顺便来一场银行大劫案。

摩尔的纪录片批评时政,都喜欢先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讲起,这次他先在家乡密歇根转了一圈,这是个枪支泛滥的州,摩尔自己也是从小玩枪,还参加过比赛得过大奖,从这个事实来看,密歇根不仅不限制枪支,还在积极鼓励,所以,当地居民聊起枪来个个精神抖擞、神清气爽也不足为奇了。当然,这里需要指出,摩尔的纪录片从来都不客观,因为他不用纪录片来展示事实,而是借助事实来表明观点,观点是摩尔纪录片的重点,就像律师用证据说服陪审团那样,他通常只采用能够证明论点的论据,以至于有时候他的论据太过个案化,这种倾向在摩尔那部反映次贷危机的电影,《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里暴露了弱点,但在这部《科伦拜恩的保龄》里却无大碍,对于枪击案、炸弹威胁这样的事来说,哪怕仅仅是个案,也会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大创伤。

1999年4月20日发生在丹佛郊区科伦拜恩高中的校园枪击案,便是很多人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那天上午11点19分,两名该校的学生持枪在校园中大开杀戒,共有15名学生和校工在他们的枪口下丧生,21人受伤。三年后,那些接受摩尔采访的人一旦提及此事,阴云依然会瞬间布满心头。但是,为什么他们的眼中常含泪水,这个国家的枪击案数量却不降反升?哦,对不起,并不是所有人都常含泪水,枪击案发生10天后,美国枪支协会主席,同时也是出演过《宾虚》、《人猿星球》等大片的好莱坞明星查尔顿-海斯顿,特意来到了这个悲伤的地方,跟他的同党们笑靥如花地表示,我们是枪的脑残粉,要禁枪先过我们这一关。

在美国,支持持枪的人通常以“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度”,来强调自己拥有持枪的权利,看起来充满了民主精神,难以被反驳,而且,他们还有另一个策略:把问题推给暴力电影、黄暴动画、娱乐圈,还有玛丽莲-曼森。科伦拜恩枪击案后曼森成了众矢之的,只因那两个凶手是曼森的歌迷。时至今日,曼森跟他的哥特金属同行们,依然是恶性暴力事件最常用的挡箭牌,有时这个范围会扩展到整个重金属,总有人宣称他们装扮和歌词有着变态的催化作用。暴力电影也是一块足够好用的砖,《黑暗骑士崛起》丹佛首映枪击案时,同样有人提出这样的电影应该从好莱坞消失。

通常,一场类似科伦拜恩的恶性社会事件被引导到电影文化、摇滚文化上之后,人们就会忽略问题的症结所在。没有人再关心凶手在作案前是否被熊孩子欺负了七、八年;没有人关心他们是否在社交网站上发表了几百条关于隔壁王老五不干活也有十几处地产的牢骚;也没有人关心他们是否在服兵役时亲眼看到平民被斩首然后整日噩梦缠身……如果你足够坚强,不但玛丽莲-曼森不可能煽动你拿起枪,查尔斯-曼森都做不到;如果你被生活压垮,国歌也拯救不了你。

摩尔的纪录片从来都不客观,因为他不用纪录片来展示事实,而是借助事实来表明观点。

人们通常只关注杀人事实,却不去深究凶手的成长经历是否孕育了作案动机。

凶手是曼森的歌迷,但曼森却认为:新闻媒体的恐慌传播才是滋生社会暴力的关键。

请猛戳此处参与评论 一砖一瓦共建理想国

比起奋力抹黑的对手们,曼森倒是提出了一个更值得思考的观点,他认为,新闻媒体的恐慌传播,才是滋生社会暴力的关键。一般来说,在新闻媒体充当政府宣传机器的国家,媒体最大的缺点是报喜不报忧,但在新闻自由的国家,媒体的缺点正相反,它们会刻意渲染负面新闻,制造恐惧,因为,负面新闻永远能吸引更多眼球。当人们在质疑娱乐作品中暴力的影响力时,他们很可能忽略了新闻中暴力的影响力,毕竟,新闻是报道事实的,现实中有暴力,就应该报道暴力。

但问题是:新闻对暴力的处理远没有那么单纯,麦克-摩尔在片中举了一个例子,新闻媒体将一起万圣节糖果投毒事件,渲染成了全国性的恐慌。同样的事实,用不同的文字来表现,带来的感受完全不同,而美国媒体倾向于把小事做大。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有区别现实和虚构的能力,他们知道电影和音乐是虚构的,所有体验,高尚的或是邪恶的,都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根本影响,尽管很多人以为可以。新闻却不同,试想一部关于连环杀手电影,和一则连环杀手就在你附近出没的新闻,哪一个会让你产生拿起枪站在窗前保护自己的冲动。

新闻对恐慌有目的的夸大,会带来恶性循环,受到惊吓的人更容易对周围环境和人产生敌意,更容易产生不可控行为,这些不可控行为又给新闻媒体带来的新的素材,如此往复。不过,问题并不仅仅是媒体的,美国政府也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民众恐慌,摩尔在片中穿插了大量美国政府出兵海外的片段,这些战争打响之前,政府总是喜欢宣传:我们四面受敌,恐怖分子已经跑到我们家门口了。

事实证明,被媒体和政府有意引导的集体无意识力量,是不可预测的,一个民众没有安全感的国度,将会正的失去安全。

相关知识:

1999年,美国共发生过5起校园枪击案

2000年,美国共发生过4起校园枪击案

2001年,美国共发生过4起校园枪击案

2002年,美国共发生过1起校园枪击案

2003年,美国共发生过2起校园枪击案

2004年,美国共发生过3起校园枪击案

2005年,美国共发生过3起校园枪击案

2006年,美国共发生过6起校园枪击案

2007年,美国共发生过4起校园枪击案

2008年,美国共发生过7起校园枪击案

2009年,美国共发生过6起校园枪击案

2010年,美国共发生过10起校园枪击案

2011年,美国共发生过8起校园枪击案

2012年,美国共发生过12起校园枪击案

……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栏目介绍

百部穿影

简单直给又煞费苦心的电影推介,阳春白雪又粗暴三俗的影迷分享。[详细]

往期回顾

水门事件 媒体良知

对话尼克松

金大中 朴正熙 日韩关系

绑架金大中

总统大选 共和党 文化政治

纳什维尔

阴谋论 中情局 特务

影子写手

更多精彩栏目
制作团队

策划:田野

撰稿/组稿:蒙太曲奇 卡卡东 在途 魔糖

责编:高晓雯

监制:田野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百问不怠

调查

  • 1.你如何看待美国的枪支管理问题:(此问必选)
  • 2.你认为应该怎样去规避类似案件再度上演的风险?(此问必选)
  • 3.你对本片导演麦克-摩尔持何种观点,是挺他还是踩他?(此问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