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导演:迈克尔-里奇

  出品:美国

  年份:1972

  关键词:政治竞选 竞选黑幕 民主自由

  #一句话影评#:一出政治傀儡养成记。

  文/亵渎电影

《候选人》台词极富煽动性、讽刺性和现实感

比尔-麦凯这个角色是影片剧情推进的关键

年轻时的麦凯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社会和传统政治不满。

有趣的是,《候选人》中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政客比尔-麦凯的原型普遍被视为年轻时的加州州长杰瑞-布朗,就是2011年三度当选时接替“终结者”阿诺-施瓦辛格的那位。但影片的导演迈克尔-里奇和编剧杰瑞米-拉纳后来否认了这个说法,表示这部电影是根据他们1970年为加州参议员约翰-腾尼参与政选工作的经历改编而来。编剧杰瑞米-拉纳1968年曾为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尤金-麦卡锡撰写演讲稿,所以片中的台词极富煽动性、讽刺性和现实感,这让《候选人》在1973年的第45届奥斯卡上夺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还拿下了同年美国编剧工会的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是一部半纪录片风格的政治讽刺剧,故事背景设置在1972年,在越战后声名狼藉的尼克松时代,刚好在水门事件之前。《候选人》也是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的产物,这部将美国政治选举和傀儡政客黑出翔的电影正是顺应了那个时代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大潮,从影像风格的角度上,全程肩扛摄影的纪录片式写实主义风格更贴近于“真实电影”。影片故事的重心是揭露政选的本质,是一部关于政客成长的编年史,看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如何变成政治傀儡的过程。电影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比尔去参加电视演讲,当他面对麦克风的时候却忍不住的一再笑场,这是他在片中少有的一次人格清醒,然而就被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恶心到了。

比尔-麦凯这个角色的心理和价值观转变是影片剧情推进的关键,这个角色像当时美国社会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对当时的社会和传统政治不满。他的父亲是加州的政府参议员,他从小就很清楚这类政治把戏。当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政治理想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努力收效甚微。一再的失败让他的内心开始动摇,让他一点点的向背后的竞选团队妥协,从最初的着装,到举止,到言行,一直到最后的全面操控。他不再是一个有自主权的个人,而是一个代表了一个团队,一个的党派的符号,最后他和当年让他所不齿的父亲已经没有任何区别。

比尔能最终赢得了大选,除了他的英俊外貌和官二代出身,还因为他的年龄,很多人都觉得年轻就意味着希望和活力,意味着改革和不一样的未来。这就好比2008年初次竞选时的奥巴马,在种族主义向来敏感的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的称号就是他最强力的竞选标签,这似乎代表着大刀阔斧的变革,代表着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代表着美国梦。没有人在乎他们嘴里说的是不是他人代写的华丽辞藻,来演讲的路上有没有一字一句的反复揣摩过语气。选民更关心的是政客的知名度,亲和力,他们给的竞选承诺有没有更顺应时代和民意,甚至是那张脸够不够帅,至于那些竞选时的政治承诺最终能实现多少,就没人会知道了。据美国的媒体统计,小布什总统最终只兑现了当初竞选承诺的约40%,当初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者在上任之后,内外政策甚至比当年的老布什更加保守。现在的奥巴马已经连任了,也兑现了当初承诺的约60%。

当公路旁到处架起竞选者的广告牌,当电视机上全是简化成口号和面孔的竞选广告,竞选者就成了名人,会有人争先恐后的找你签名,会有媒体蜂拥而至的预约采访,还会有狂热的女性粉丝抢着为你献出肉体。《候选人》1972年在加州总统预选前一个月上映,电影公司为了宣传影片在加州南部竖起了很多罗伯特-雷德福的广告牌,就像片中的电视广告一样“麦凯:更好的选择”。讽刺的是,到了六月加州总统预选开始的时候,真的有很多人为罗伯特-雷德福投票,而广告牌上的麦凯根本就不存在。影片最后一句台词堪称画龙点睛之笔,从疯狂庆祝的选民中逃离出来,躲进洗手间的比尔开始沮丧,他一脸的迷茫的问自己的竞选团队负责人,“我们现在该做点什么?”

竞选者作为名人,经常有狂热的女性粉丝抢着为你献出肉体。

对现实妥协的麦凯逐渐与曾经所不齿的父亲没有任何区别

比尔的英俊外貌和官二代出身最终帮助他赢得了大选,而非什么政治理想和个人抱负。

请猛戳此处参与评论 一砖一瓦共建理想国

背景知识:美国人眼中的政治竞选

美国虽然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总统是美国公民票选出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热衷于这项伪善的政治游戏。有媒体统计,最近30余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率只有差不多50%到55%,这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美国人根本不会去投票,在他们看来,谁都总统都一样。政治选举就像一场伪善的欺骗,政客们在竞选的时候都会为了顺应民意提出自己的诉求和承诺,用自己的优势去攻坚对方的弱势。其实不管谁当了总统,也都要首先保证那约2%的富人的利益,因为是他们在为这项政治游戏背后的巨额费用买单,出钱的永远都是真正的幕后老大。

当然也有另一半的美国人不赞同这种政治犬儒主义,他们不会完全的信任这些政客的承诺,而是抱着审视的眼光,因为这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切身利益。政治们总是热衷讨论民众当下关心的社会话题,譬如医疗、教育、经济和公民权利等,在他们看来,这就是进步。想顺应民意,就必须给出自己的承诺,一旦当选,如果兑现不了承诺就会在下一次竞选中被竞争对手当成把柄,也会因此失去选民的信任。所以无论政客们的承诺最终实现多少,这都是美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一部分。

但和专制制度国家相比,美国人民还是比较幸福的,专制国家的领导人根本不用向普通的公民承诺什么,就算是对外大呼改革,也不会在乎民意,反正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普通人根本什么都做不了,招惹什么都不敢招惹政治。但从政治的本质上讲,无论是民主还是专制,都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游戏罢了。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栏目介绍

百部穿影

简单直给又煞费苦心的电影推介,阳春白雪又粗暴三俗的影迷分享。[详细]

往期回顾

罗马政治 世纪婚姻

埃及艳后

纳粹屠杀 种族灭绝

艾希曼

公平 正义 法律 伦理

纽伦堡审判

陪审制 合理怀疑 司法体系

十二怒汉

更多精彩栏目
制作团队

策划:田野

撰稿/组稿:蒙太曲奇 卡卡东 在途 魔糖

责编:高晓雯

监制:田野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百问不怠

调查

  • 1.“官二代”接掌父辈的政治权力这一现象,古今中外都屡见不鲜,对此你怎么看?(此问必选)
  • 2.影片无情地讽刺了看似民主自由的美国选举制和两党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此问必选)
  • 3.对吐槽、黑化政治人物的影片,你有印象特别深的一部么?(此问必选)

微博

@凤凰娱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