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米拉-奈尔
出品: 美国 英国 卡塔尔
年份:2012
关键词:九一一事件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一句话影评#:爱国主义对于有些人是一种精神慰藉 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是利益所在。
文/兰波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无论何种“巴基斯坦梦”总是要处在地缘政治冲突的阴影下
昌盖兹的心弦被拨动,他第一次从根本上认同了自己的宗教和民族身份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这部电影里,不同于同名小说原作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并未花费太多笔墨去炮轰美国的大国主义倾向、资本主义原罪、全球经济一体化等老生常谈问题。相反,在米拉-奈尔这位印度出身,美国成名的女导演手中,因为其特有的女性温情视角,对东西文化冲突的处理得更温和,更加富有国际视野。她强调国际事务应在“不在于选择何样的立场和阵营,而在于是否愿意在各自的立场上去增加沟通和理解”这一理性层面去进行,在电影结束时,她借剧中主人公昌盖兹(里兹-阿迈德饰)的独白寄托了理想:交流取代了对抗,和解取代了复仇。
电影从头至尾,聪明的米拉-奈尔也并没有越俎代庖去帮观众选择立场,而是讲述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故事去尽情打动他们,对于最终的选择权力,依旧交还给观众和剧中人物手中,思考“在这星球上,人类各民族各国家应该何以相处?”电影特意用两个段落的反差处理巧妙地传递了导演的观点。
首个段落是昌盖兹在“911”事件后,面对美国主流社会对其穆斯林身份的敌视,和美国恋人艾丽卡(凯特-哈德森饰)感情的纠结,精神上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危机。在这人生节骨眼上,他因工作关系来到了伊斯坦布尔(原著里为智利,导演有意改为基督教和穆斯林和睦相处的伊斯坦布尔,饱含寓意),一名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遭遇事业危机的中东地区出版家,于一次午餐中告诉了昌盖兹古代土耳其禁卫军的故事:“这些士兵都是基督教徒的孩子,小时被奥斯曼帝国抓走,成长为穆斯林军队的战士,等他们成年,他们就被派回去杀害自己原来的家人,毁掉原来的家园。”这种赤裸裸的讥讽和挑拨,拨动了昌盖兹的心弦,使其第一次从根本上认同了自己的宗教和民族身份,借以慰藉美国梦破灭后的精神危机,他辞别美国,回到故乡,担任教师,鼓动和组织学生去实现“巴基斯坦梦”。
可惜碍于现实,无论何种“巴基斯坦梦”总是要处在地缘政治冲突的阴影下,美国因复仇在阿富汗展开的反恐行动,印度对克什米尔地区的虎视眈眈都让巴基斯坦人如坐针毡,尤其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更为狂躁不安,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头目借机渗入拉合尔和周边地区,煽动民众反对印度和美国。在这历史关头,昌盖兹的路应该怎么走?接下来的剧情和之前闪回镜头勾勒了昌盖兹矛盾心情,他痛恨伟大的美国在精神上的堕落,冷漠的资本主义和肤色、信仰上的被歧视,俱让其曾经无比向往的美国梦黯然失色。因此911事件竟让他觉得:“有人用如此明显的方式让美国弯下了膝盖,我甚至感觉到了片刻的欣喜。”对全美因双子塔倒塌而鼓噪的,甚至带有几分军国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非常怀疑:“我一直认为美国是一个向前看的国家,911后它却陷入了一种危险的怀旧情绪中——国旗和军服,怀旧与荣誉,这种坚决地向后看的行为使我愕然……爱国主义对于有些人是一种精神慰藉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是利益所在。”
这里的“爱国主义”应理解成昌盖兹从美国的遭遇所体察到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宗教而造成的偏见”,他同时意识到,巴基斯坦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还从片中昌盖兹与其谈判的,已在巴基斯坦呆了7年之久的南亚和中东问题专家鲍比-林肯(列维-施瑞博尔饰)身上折射出来,哪怕是专家,若怀着对立情绪,也会造成误判,从而误伤无辜,继续血仇纠缠。
因此,昌盖兹在第二个关键段落里完成了最终转变,他回绝了塔利班头目的诱惑,遵从真正的《可兰经》真义,决心用和解和交流的方式使不同民族和国家和睦相处,反映他心境的台词颇值得玩味:“这些年轻人沉浸在自己的判断中,用简单的二进制来区分人类…美国人,巴基斯坦人,烈士,异教徒,生,死;我已经厌倦了这些减法,我已经厌倦了这些远程的决议,去决定那些我素未谋面人们的命运……我们(指人本身)比这些定义要更多,我从未举起战争的手,也永远不会。”
这些话,同样适用于目前日益被狭隘民族主义绑架的国人思考。
“这些年轻人沉浸在自己的判断中,用简单的二进制来区分人类……”
一次午餐拨动了昌盖兹的心弦
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带来的印巴冲突
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英属印度分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是古印度的一个土邦,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 其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77%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于1948-1949年、1965-1966年、1971-1972年为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爆发了三次战争,三次战争过后,印度占了上风,基本接管了克什米尔地区,但因为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和巴基斯坦方面的不甘心,自1989年开始,该地区不断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两国人民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2003年11月25日,两国军方25日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午夜起在克什米尔“国际边境”、“实际控制线”和“锡亚琴实际接触线”(印方称为“实际地面位置线”)一带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续下去。但直到今天,两国依旧在控制线两端重兵布防,印度部署了12个师,巴基斯坦则驻防有17个师,形成军事对峙状态。且两国为此而展开的军备竞赛一直在升级,目前都拥有了核武器,造成很大的地区不稳定因素。911事件以后南亚地区战略格局变化剧烈、各大国纷纷争夺南亚地区主导权,印巴关系再次扑朔迷离。
策划:田野
撰稿/组稿:蒙太曲奇 卡卡东 在途 魔糖
责编:高晓雯
监制:田野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