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导演: 罗伯特-奥尔特曼

  出品: 美国

  年份:1970

  关键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嬉皮士

  #一句话影评#:在风中飘散的理想主义。

  组稿/张小强

《陆军野战医院》海报

这张剧照会不会让你想到《最后的晚餐》?

《陆军野战医院》对嬉皮的生活方式没有那么迷恋,甚至有些自嘲

朝鲜战争期间,中朝军队与联合国军激战正酣,美军的一间野战医院却被嬉皮士所占领,简陋的条件和血腥的工作并没有让他们垂头丧气,反而激发了胡搞乱来的欲望:他们用恶作剧排挤一板一眼的同僚,在飞机坠毁现场游泳和晒太阳,于荒郊野岭打高尔夫球,利用公职之便跑到日本喝酒享乐,还组织了一场美式足球赛来下注赌钱,把战场变成了游乐场。与此同时,他们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帮助韩国小弟逃脱兵役,用妙计说服想自杀的伙伴,靠医术救起奄奄一息的儿童。

表面上看,《陆军野战医院》说得是朝鲜战争,但时空特征被架空,使得片中的韩国看上去更像越南。据说为了避免误导观众,片头提示这是韩战的字幕是在出品方的强烈要求下加入的。可见这招乾坤大挪移是导演奥尔特曼有意使出,其目的就在于借讲述韩战来讽刺越战——70年代的美国仍处于越战泥潭之中,嬉皮士运动也达到高潮,所以按现在的说法,这就是一部十足接地气的电影,正因为牢牢地依附于自己的时代,该片才没有受到具有实验性质的拍摄手法的影响,成为当年最流行的票房炸弹。

不过,这并不等于说《陆军野战医院》就是一部正宗的嬉皮电影,因为它在反对权威的同时也懂得自嘲,对于其生活方式也没有那么自恋。这集中表现在主角的平安无事上,而像《逍遥骑士》或《飞跃疯人院》等更典型的嬉皮电影都是以死亡作结——当后者的麦克-墨菲用生命换取了印第安“酋长”的自由,死亡就被赋予了强大的象征意义——嬉皮士也是有历史使命的,即用爱与和平唤醒民众。这种幼稚的理想主义被写进诗歌和摇滚乐,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的70和80后的国人。

《陆军野战医院》能够适可而止,也许是因为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场,每天面对血肉横飞的肉体(多场令人作呕的手术戏份),很难像美国国内的嬉皮士那样,以冰冷甚至仇恨对待士兵。另一方面,它的主角是有着真才实学的医生,都有着高超的医术,唯一与嬉皮相同的地方就是无政府主义的态度,而态度是救不了人的——导演屡次让医生在手术的同时,自如地讲笑话,显得毫不在乎,嬉皮便觉得很受用。其实这种自以为高明的讽刺,和他们所期盼的理想国一样,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这里更像一个嬉皮村,而不是陆军野战医院

对于很多美国年轻人来说,橄榄球远比赢得一场战争重要

请猛戳这里参与评论 一砖一瓦共建理想国

朝鲜战争的怂与勇

如上所述,导演玩了把借古讽今,但毕竟是以“古”为基础,所以提起《陆军野战医院》,就不能不提朝鲜战争。这场战争让很多中国老兵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在回忆与美军的交锋时,他们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怂”,说他们贪生怕死,稍微遇到点危险就举手投降,而且总是躲在本国的飞机和坦克后面。另一方面,我国战士的勇敢自不用提,上过小学的都知道。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宣传有其政治目的,不可完全当真,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跟日本也打过仗,但什么时候听到说日本兵胆小如鼠了?

碰巧,《陆军野战医院》不但讲得是一群“怂”兵的故事,对为什么“怂”也间接做出了解释,一方面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一个整天沉溺于物质享受的人不可能成为合格战士(比如《指环王》的哈比人),而且容易自觉命贵,命越贵胆儿越小。中国人正好相反,很多人参军就是因为军队吃得好,死人见得多了,容易自觉命贱,命越贱胆儿越大。另一方面是对投降的理解不同,中国人觉得投降耻辱,西方人则认为死战愚蠢,两种观点难分优劣,前者经常造成毫无意义的伤亡,后者往往成为弱鸡的借口。所以还要根据情况而定,比如面对亡国灭种的灾难时,死战就要实际的多。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栏目介绍

百部穿影

简单直给又煞费苦心的电影推介,阳春白雪又粗暴三俗的影迷分享。[详细]

往期回顾

四清、文革

芙蓉镇

第三帝国、独裁洗脑

希望与反抗

911事件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精神SM、禁室培欲

联合赤军实录

更多精彩栏目
制作团队

策划:田野

撰稿/组稿:蒙太曲奇 卡卡东 在途 魔糖

责编:高晓雯

监制:田野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百问不怠

调查

  • 1.你对战争的态度是怎样的?(此问必选)
  • 2.是否相信世界的统一要靠流行文化来完成?(此问必选)
  • 3.如果你上了战场,选择投降的临界点是什么?(此问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