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西德尼-波拉克
出品: 美国
年份:1975
关键词:CIA、阴谋、能源、国家控制
#一句话影评#:当年的斯诺登与伯恩。
文/电子骑士
《秃鹰72小时》海报
《秃鹰72小时》海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研究员特纳
《秃鹰72小时》剧照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研究员特纳是个书呆子式的人物。一天,他离开工作的大屋子出去买东西,回来却发现自己的七个同事全都被杀!这个小小的CIA分支机构被完全摧毁,特纳找不到上级,找不到同事,只能一人独自逃避杀手——他发现,正是自己的一份调查报告引来了杀身之祸。代号“秃鹰”的特纳想尽办法到处逃亡,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人,她能够帮助他逃出生天还是会害他丧命?这阴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幕呢?
《秃鹰七十二小时》堪称70年代版的《谍影重重》,只不过没有多少枪战、动作、爆炸戏而已。影片中的CIA情报人员不是007式的全能人物,没有超强的格斗技能,没有百发百中的枪法,这位特纳只是个文职研究员而已。但他的一份调查报告却在无意中触碰到了高层的黑幕,涉及到了大公司/国家机器对能源的控制和垄断,结果给自己招来了大祸。
影片拍得平静、克制,甚至有些阴冷气息,基本没有火爆场面和华丽的动作戏,正是当时“冷派间谍片”的代表作之一:六七十年代的间谍片大部分都非常冷硬、沉稳、阴郁,例如《蛇》、《伊普克雷斯档案》、《窃听大阴谋》、《柏林谍影》、《满洲候选人》等等。
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人经历了肯尼迪遇刺、越战、水门事件、性解放、反战花童、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等等。整个时代的风潮是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叛逆、质疑和反主流的。在这个时期的电影,尤其是间谍片中,总体透露出来的态度是一致的:政府/国家机器是不可信任的;大公司正在幕后意图控制人们的生活;个人英雄可以拯救世界……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一向以处理社会问题和政治题材见长,曾拍过轰动一时的《他们射马,不是吗》以及后来的《糖衣陷阱》、《翻译风波》等影片。本片几乎就是对水门事件的一次影射,不同的是,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当特纳面对CIA官员,告诉他自己已经把故事给了《纽约时报》时,CIA的人反问他:“你怎么知道他们会把故事发表出来?”特纳只能强做自信地表示他们会发表的——他的前途未来全都取决于媒体是否会被CIA这种强大的国家机器封口。这时候,背景传来了街上人们的圣诞歌声:“记住我们的救世主,他把我们从撒旦魔爪中拯救出来,当我们陷入迷途时……”听起来是那样富于讽刺意味。
影片拍得平静、克制,甚至有些阴冷气息
影片基本没有火爆场面和华丽的动作戏,正是当时“冷派间谍片”的代表作之一
水门事件与阴谋论
阴谋论一直存在于各种小说、电影之中,而很久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阴谋论即是:国家机器在背后暗自掌控一切,每个人都处于老大哥的监控之中。你可能随时就会莫名地消失,或者被当做疯子、病人关押起来。
1972年曝出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为了赢得大选,利用职权雇佣前CIA探员对竞争对手进行监听,并取得了民主党竞选策略的“水门事件”丑闻。尽管尼克松因此下台,但此事仍加重了民众对美国政府的不信任感,以及对国家机器的恐惧。
整体倾向左翼的好莱坞始终对美国政府抱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六七十年代更是大肆在电影当中展现国家或大集团的阴谋论。比如1977年的科幻片《摩羯星一号》,讲的是宇航局主任为骗取国会经费,精心设计了一场宇航登月的骗局。这绝不仅仅针对的是1969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影片展现出来的是对政府机构操控新闻,把假象作为真实传播给大众的洗脑行为的恐惧。1997年更有一部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电影《连锁阴谋》,讲一个出租车司机天天唠叨阴谋理论,没想到还真让疯疯癫癫的他给言中了……还有近年来著名的间谍电影系列《谍影重重》,故事情节与《秃鹰七十二小时》如出一辙,都是将CIA特工被自己人陷害,发现自己身处重重危机,被别人当做了棋子和牺牲品,于是决定放手一搏求得真相。
从《谍影重重》的踏脚石计划和黑石楠计划,我们不能联想到今日的又一位伯恩式人物:爱德华-斯诺登。这位30多岁的美国中情局前技术助理向媒体揭发了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PRISM)计划,该计划监控互联网活动、秘密收集电话记录。思科、微软、雅虎、谷歌、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九家大型科技公司都涉及其中,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信息。此事在美国国内和欧洲等多国引发轩然大波。
从70年代的水门事件至今,自由开放的潮流已是趋势,但阴谋论的阴影却从未在电影中减弱过。人们始终对国家/大集团抱有深刻的警惕,因为科技的发展,会让控制的形式也变得更加隐蔽和危险。让我们不由总想到伏契克的名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策划:田野
撰稿/组稿:蒙太曲奇 卡卡东 在途 魔糖
责编:高晓雯
监制:田野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