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巴瑞-莱文森
出品: 美国
年份:1997
关键词:桃色丑闻、政治阴谋、总统选举
#一句话影评#:什么比政治更下流?
文/张小强
《摇尾狗》海报,星条旗变成每秒24格的谎言
政治本来就是作秀,真要拍戏,总统都是影帝
现任美国总统传出桃色丑闻,反对党掌握了确凿证据,打算以此搞臭他的名声,好赢得即将在两周后开始的大选。危急时刻需要危机公关,一名叫康拉德的老江湖接下这个烂摊子,他给出的办法是伪造一场战争,转移公众的注意力。他找到了好莱坞的制片人,在摄影棚里拍摄假造的战场画面,还找来脑残冒充英雄士兵,成功地欺骗了所有美国公民。结果,总统凭借他在“战时”的英明决策而赢得民众支持,再次当选。制片人眼看自己导演的戏码续续落幕,却只能隐藏在幕后,心有不甘,作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关于奇怪的片名“摇尾狗”,片头字幕就有解释:“为什么狗会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如果尾巴比狗聪明,那就是尾摇狗了。”具体到电影本身,总统的公关团队和好莱坞大亨就是“狗”,美国民众则是“尾巴”,因为前者更“聪明”,所以后者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影片的主题显而易见,就是在说政府如何通过媒体控制选民,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虚构出一场跟阿尔巴尼亚的战争,并通过伪造的战场画面让所有人相信它确实存在,其基本原理是人们了解战争的渠道只有电视。所以主角作出了大胆的假设,“我们真得确信有伊拉克战争吗?我们看到的只是几个电视片段而已。”当然在现实中策划这么大的骗局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为了证明主题而选择了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而已。
有趣的是,虽然政治人士是整出闹剧的策划者和受益人,但影片着墨最多的却是执行者——即好莱坞的大牌制片人。看他如何兴致勃勃地一步步细化、落实那个大胆的方案,实在让人乐不可支。结果是,影片所讽刺的主体悄悄地发生转移,最后落在了媒体身上。媒体有两个致命弱点,一个是它打着报道真相的幌子,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上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新闻只能做有限的报道,因此必须进行筛选,对视频材料还要进行剪接,被剪接的真相往往是靠不住的。1992年,洛杉矶发生暴乱,因为观众只从电视中看到四位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当白人被判无罪,当然会引起种族矛盾。但他们没有看到身强力壮的黑人如何疯狂地酒后飙车,下车后还把最先靠近的警察揍得很惨。
如果媒体人坚持职业操守,还是有可能最大限度接近真实。但是《摇尾狗》通过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间接指出了媒体的劣根性:在总统连任后,制片人意识到这么精彩的一出戏却没有他的署名权,便威胁说公布真相,最后被杀死了。这种一定要成为焦点的原始冲动就是媒体的劣根性,它通过报道焦点而成为焦点,最大程度吸引关注是它的本能,是它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收视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很容易就会挣脱职业道德的束缚,通过耸人听闻,断章取义的报道吸引眼球。
《摇尾狗》提名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剧本奖
看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媒体是政治的尾巴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家媒体不会以“公正客观”而自居,但也没有一家媒体真得能做到这一点。在中国也好,在外国也好,媒体报道新闻的方式总是受到其政治理念的影响。在美国,FOX电视台就是公认的右翼电视台,是美国保守派的大本营,是共和党的传声筒。他们宣扬小政府、大市场,反对同性恋和堕胎,维护公民拥有枪支的权利,在对外关系上一贯主张强硬——对俄罗斯强硬,对中国强硬,对伊朗强硬,如假包换的鹰派。也难怪史泰龙、阿诺、布鲁斯-威利斯、伊斯特伍德等银幕硬汉,在现实中也是共和党的支持者。而像CBS、NBC、CNN等电视台——基本上就是除了FOX之外所有的电视媒体,以及好莱坞的绝大多数,都站在民主党这一边。
中国媒体也有左右之分,否则《环球时报》和《南方周末》也不会总是刊登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解放军报》对《环太平洋》作出的政治解读,则是受到中美对抗性思维的影响,以普通观众的角度看过去会觉得滑稽,以军媒的立场来说实在不算意外。但是无论媒体站在左还是右,它们的目的都是成为“狗”,这样才能把普通人当“尾巴”一样摇来摇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包装得再好的新闻,也脱不去文宣的本质。如果我们还想保留独立思考的空间,面对媒体时保持警惕和清醒是非常必要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