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大卫格里菲斯
出品:美国
年份:1915
关键词:电影的里程碑、巨片模式、三K党、“坏”林肯
#一句话影评#:不识时务地怀旧。
文/赛人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戈达尔
爱把话说满说尽,是影评人出身的戈达尔所特有的语感,比如他既赞赏有加又不免绝望地表示:电影止于阿巴斯。但他前面的一句话,应是电影史的“真理”。他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电影在格里菲斯之前,只是蹒跚学步,直到这个美国人混迹影坛,电影才开始直立行走,不再是以欺骗视觉为主的杂耍,拥有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标志性作品就是这部,世界电影史的不朽经典《一个国家的诞生》。闪回、叠化、特写、包括影像最重要的语汇蒙太奇,早就开始有人开始运用,但只有格里菲斯做到了整合,并由此释放出庞大、汹涌乃至细腻的巨大能量。尤其是片尾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已成为好莱坞叙事链百试不爽的法宝。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电影开始尝到了左右受众情感的甜头,并一发不可收拾,直至今日。
《一个国家的诞生》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借用意大利史诗电影的格局和气派,而形成了好莱坞大片模式的典范。三小时的片长,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历史景观,个人情感在政治帷蔓前的忽明忽灭,更不用宏大的战争场景,潮水般翻滚的群众场面,都让受众和从影者见识到电影的伟力和无穷潜力。而更重要的,令制作成本十一万美元换来的是1800万美元的票房,这样的投入产出比着实令人兴奋,也让美国财阀对这个新兴的娱乐业抱持浓厚的兴趣。
这样的一部划时代的巨片,却一直饱受着政治不正确的诟病,评论家劳逊说:“从未有过一部影片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这样触目的矛盾。”影片站在南方奴隶主的立场,将黑人塑造成习惯打砸抢的暴徒,支持黑人的林肯总统,则是一个操纵选举、假公济私的窃国贼,而以屠杀黑人为乐的三K党则被美化为由诚实美国人组成的英勇军队。在票房一路狂飙之时,质疑与愤怒之声也不绝于耳。影院门外出现24小时的示威,有的地方辩论极烈,甚至发展为械斗,而当时的法国就曾经禁映该片达7年之久。身为南方军后裔的格里菲斯,撰文《美国言论自由的产生和没落》,来为自己辨驳和反击。
重新回顾南北战争的历史,先把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放到一边。这场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工业战争,主要目的,是要把手工业过渡到机械工业,是要从田园经济跨越到工业经济的重大转折。没有人身自由兼以获得教育的奴隶将难以承担高密度高产业化的生产,而奴隶主又没有更广大的土地去供养大批的奴隶。解放黑奴,更大的愿景,是让蓬勃的生产力得以爆发。南方奴隶主还耽于工业革命前的男耕女织,还沉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交响。格里菲斯的鸿篇大作从小里说,是不识时务的怀旧,往大处言,则是逆时代而行的螳臂挡车。后来,格里菲斯导演了一部更宏阔更雄伟的《党同伐异》,主题是强调宽容。一个更有趣的事实是,本片原著《同族人》的作者托马斯-狄克森也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大获成功后,这位牧师还拍摄了续集,名字就叫《一个国家的衰亡》,但很快就寂寂无名。
K党在片中被美化为由诚实美国人组成的英勇军队。
林肯则是一个操纵选举、假公济私的窃国贼。
三K党
三K党(Ku Klux Klan,缩写为KKK),是美国历史上和现在的一个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民间组织,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三K党是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Ku-Klux二字来源于希腊文KuKloo,意为集会。Klan是种族。因三个字头都是K,故称三K党。又称白色联盟和无形帝国。
三K党于1866年由南北战争中被击败的南方联邦军队的退伍老兵组成。在其发展初期,三K党的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的势力,并反对由联邦军队在南方强制实行的改善旧有黑人奴隶待遇的政策。这个组织经常通过暴力来达成目的。1871年,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签发了三K党和执行法案,强行取缔了这个政治组织,可此后仍有不少此类暴行发生。
再次给三K党命名,是在1915年由威廉-西蒙斯在亚特兰大附近的石头山顶建立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社会底层的白人在观看此片后,都认为他们的贫穷是由黑人或者犹太银行家造成的,这种宣传手法与纳粹德国相类似。在洛杉矶的试映式上,打扮成三K党成员模样的演员被雇作广告宣传员,而之后在亚特兰大的正式首映式中,重新集结起来的三K党员走上街头欢呼雀跃。在有些地方,狂热的南方观众甚至朝舞台银幕开枪。
三K党严格来说,是一个营利性组织,其宗旨在于赢取白种新教徒对于黑人、罗马天主教徒、犹太人、亚裔及其他移民的相对优势地位。尽管这个组织宣扬种族主义,并且实施私刑和其他暴力行为,但是却在美国公开运作,并且在1920年代的巅峰时期拥有400万成员,其中包括在政府各级机关中的政治家。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该组织的发展跌入了低谷,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因为征兵或者志愿参军而损失了很多成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