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 凰 娱 乐 出 品
文/秦婉
2014年中国内地选送的“冲奥”外语片竟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中法合拍片《夜莺》,导演费利普-弥勒让“国师”张艺谋(《归来》)、“作者电影大拿”刁亦男(《白日焰火》)的影迷集体大跌眼镜。这也是中国内地首次选送合拍片参赛。
《夜莺》将于本月底(10月31日)全国上映,它拍摄于2012年,在2014年参加了不少国际电影节,并入围北京电影节竞赛单元,获得上海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李保田)奖项。它从原定5月上映延期至今,为了满足冲奥的规定,悄然在广西地区进行了一周的点映。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夜莺》与本片导演费利普-弥勒的前作《蝴蝶》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讲述祖孙的亲情故事,老演员与小演员的紧密相依成为全片剧眼,也堪称国际名片本土化的一次有力尝试。弥勒也在北京电影节期间接受过凤凰娱乐独家专访,谈及自己对中国的认识,他坦言不少法国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很早以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电影能让西方人看到更多元化的中国。
凤凰娱乐: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跟中国的片方合作?
费利普-弥勒:并不是我来选择,是中国的片方来选择我。最早是2009年的时候,我在中国参加电影节的时候碰到了一个法国朋友和一个中国朋友一起聊,刚好《中法合拍协议》刚签署,我们就想到为什么不来试试拍一部合拍片呢!
最早我们的出发点是做一个《蝴蝶》的remake(翻拍),但是后来觉得这样不行,应该有一个新故事,同时借鉴《蝴蝶》的一些元素。我们落在了家庭的点上,在中国的期间,我和很多人交流,去公园的时候又看到了遛鸟客,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这些遛鸟客很多都是从农村过来的,他们想带他们的鸟去寻根。所以有了这部电影的想法。
凤凰娱乐:但是夜莺这种鸟,在中国不是特别传统特别普遍的一种鸟。为什么不选择比如画眉鸟呢?
费利普-弥勒:我知道,我去过无数的鸟市,我知道夜莺这种鸟其实中国养的比较少,养的更多是画眉,所以在电影的大部分故事里出现的都是一只画眉,只是在最后结尾的时候,小女孩去市场要买一只夜莺过来。选择“夜莺”这个名字就是想跟“蝴蝶”做个呼应,主要是中方制片的选择。这个影片在法国的名字直译叫《遛鸟客》。
凤凰娱乐:《蝴蝶》与《夜莺》都是讲祖孙两个人的故事,除了两个国家不一样之外,两个故事要表达的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您会不会担心两个电影被比较?
费利普-弥勒:这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的主题,在《夜莺》里讲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讲的是祖孙三代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普世的主题,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父母在工作,老人和孩子相处更多。之前我去美国进行了放映,美国观众长时间地鼓掌,说明他们也理解这个故事。将《夜莺》和《蝴蝶》做比较也非常正常,有个很大的区别是《蝴蝶》在中国的院线并没有上映。
凤凰娱乐:但是很多观众看过。
费利普-弥勒:对,这只是一种口碑相传,才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夜莺》我们花了很多的心血去选景,转场无数次,它是适合大银幕上看的,而不像《蝴蝶》,中国观众都是在一个小屏幕上看。跟你开个玩笑,《蝴蝶》虽然很有名,但是我一元钱都没有见到,希望能够靠《夜莺》这个电影拿回一点钱。
凤凰娱乐:《蝴蝶》在中国没有赚到一元钱?
费利普-弥勒:对,全是盗版下载,而且版权很早跟我没关系了。
凤凰娱乐:有没有刻意改变一下电影里的节奏,来适应一下中国的观众?
费利普-弥勒:我知道中国人的观影节奏,喜欢节奏比较快一点的,但这个影片是一个非常原生态的,有很多自然元素的,需要静下心来体会感情。我不希望它的节奏变快,只是想用我正常的叙述节奏,把这个故事讲好。中国片方也非常尊重和支持我做这么艺术的决定。
凤凰娱乐:为什么您对关于儿童的电影这么感兴趣?
费利普-弥勒:因为我没有孩子。
凤凰娱乐:拍摄孩子对很多导演来说都比较难,您是怎么做到的?
费利普-弥勒:如果我们选的小演员是正确的、合适的,就并不难。我们有现场的翻译,我经常对她微笑,这方面没有任何的困难。
凤凰娱乐:怎么挑中那个小女孩?
费利普-弥勒:可以说是天意吧!我们先是让选角导演在自己的圈子里,或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让全国各地的孩子发照片视频,选角导演挑选完之后给我看,我觉得合适的再进行面试。杨心仪是一个选角导演推荐的,我看到她之后就觉得眼前一亮。当时她妈妈都已经带着她下楼了,我赶紧打电话说你先别走,下楼追下去。最后我们又让其他演员跟她对戏,发现这小孩子特别棒,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特别到位。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在找到杨心仪以后,选小演员的工作还是继续,万一拍摄的时候,或者拍摄之前她出什么问题的话,还有一个备选。之后我们看了很多很多小孩,也真是没有比杨心仪好的。
凤凰娱乐:杨心仪跟《蝴蝶》的小女主角比较来看谁的潜质更好?
费利普-弥勒:这两个孩子都非常棒,《蝴蝶》的那个小孩拍戏时要更小一点,所以他们表演时自然流露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至于比较,是很难说的,有些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非常上戏,但长大了就不一定了。我也不知道心仪会不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到她16岁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得更清楚一些。
凤凰娱乐:这部电影启动的时候,当时男主角说的是刘烨,为什么换成了秦昊?
费利普-弥勒:最初我是两个人都看了,先跟秦昊见面。而刘烨的夫人是法国人所以也有接触。后来因为是刘烨个人的原因,没法上所以就用的秦昊。
我之前看过《春风沉醉的夜晚》,这部电影在法国是上映的,所以我对秦昊非常有印象。我选演员的时候,先要跟他有一个面对面的接触,掌握自己对他的了解,然后再去看他的电影,看他能不能诠释好这个角色,我是这样工作的。
凤凰娱乐:那与李保田老师合作也是这样的过程?
费利普-弥勒:其实李老师接触的特别早,剧本在脑子里时,我就跟李老师面对面聊过,我也知道李老师上一部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所以我觉得他非常适合演爷爷这个角色。
凤凰娱乐:那李保田老师他在现场有没有对拍摄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
费利普-弥勒:这个是非常正常的,我是一个法国导演,对中国人的理解跟中国人不一样,李老师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我对演员非常有信心。
凤凰娱乐:当李保田老师的想法与您有分歧时,他会更多选择导演的还是坚持自己的?
费利普-弥勒:李老师的意见或者建议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非常重要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纵容他的想法,但有时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会讨论然后找到一个共同的点。
凤凰娱乐:中法两方的人员在这个剧组当中是怎么分工的?
费利普-弥勒: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包括录音、化妆、摄影、音乐,这些都是法国的,而且很重要的是,后期制作我们全部在法国巴黎完成,保证了高质量。其他的都是中方在做。
凤凰娱乐:为什么选择在广西拍《夜莺》?
费利普-弥勒:中国太大了,我一开始去的是云南,但云南好多东西都已经被用了,拍滥了的感觉,所以我们去了广西,在广西找到了所有需要的元素。
凤凰娱乐:听说您为拍这部电影学习了很多汉语,走了很多的地方,能不能谈一谈对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不同的印象?
费利普-弥勒:中国的城乡之间反差非常巨大,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都市的人,很喜欢中国大都市里非常现代的建筑,而同时,在不远的地方,又有非常原生态的,非常原始的一些村庄。有法国人在问我,中国人是什么样子呢?我会举这样一个例子,中国就像一列以五百公里时速驶过的列车,但是这个铁轨下面好像是上个世纪的村庄。
凤凰娱乐:这个电影里面涉及到中国人的城市生活,远离自然,情感冷漠。是您在中国的旅行当中观察到的吗?
费利普-弥勒:金钱至上、物质至上,大家都在为工作为事业而忙,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也是常见的,但是在中国显而易见地放大化了。中国这30多年来的变化变革太快,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00年去上海,我就感觉以前是个大门关着的,突然一下子全部放开了,非常有活力。
凤凰娱乐:是否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法国的观众更了解中国?
费利普-弥勒:对西方的观众来说,有一种习惯的做法,好像在西方看到的影片都是比较负面一点的,表现中国灰暗面,但其实这不是中国的全部,我希望就是通过这个影片让他们知道,不要通过一个管道来看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它是一个非常多元性的国家。
凤凰娱乐:有些法国人对中国还停留在过去的那种印象。
费利普-弥勒:是的,还停留在过去中国的印象。我希望通过这个影片,让很多法国人或者西方人,能够去掉他们那种陈旧的想法或者观念,以为中国好像都是阴暗的,有污染的,而是传达一些积极正面的东西,这些积极正面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凤凰娱乐:您会继续在中国拍电影吗?
费利普-弥勒:如果这种提议是非常严肃的,我会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我会问你们有资金吗?如果有机会再能拍一部非常美的影片,我是非常乐意的。
凤凰娱乐:您对这两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状况有关注吗?
费利普-弥勒:现在中国的电影有一个特点,就是娱乐片当道,观众的观影水平正在慢慢形成当中,所以先是娱乐至上的,但是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们的欣赏水平会越来越高,会有一些观众来关注另外一些不单纯只是娱乐的电影。
凤凰娱乐:那您认为这种合拍片,在中国市场有什么样的优势吗?
费利普-弥勒:我觉得合拍这种形式,能让中国故事走得更远,走得更广。比如依靠法国成熟的系统,在法国上映,他们承受这些国际的销售,能把这个片子带到很多的电影节,带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影片,可能达不到那样一个高度。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前已经买了超过10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了,这是非常好的成绩。但是这种合拍片对中国本地市场来说,倒没有太大的优势。
凤凰娱乐:好莱坞的电影在中国市场的配额增加了,对中国有一些冲击,您有什么样的看法跟经验呢?
费利普-弥勒:其实最简单一个办法,中国人自己拍更好的电影,和外国人能对抗,要不然美国人会占领全世界。
凤凰娱乐:那法国有什么样的政策,或是扶持计划呢?
费利普-弥勒:有很多。法国有一个很健全的系统,一方面在保护自己的电影市场,另一方面来资助法语片的制作。我觉得中国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或者一些好的补贴手段来鼓励青年、鼓励本土的电影工作者来拍他们想拍的电影。一个年轻不知名的中国电影人来说,比在法国要困难得多,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找到钱。
凤凰娱乐:一些中国的艺术片导演,或是独立导演,他们得到法国的一些资金。但最近越来越少了,反而更要依靠国内的资金,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费利普-弥勒:这是一个幻象,他们并没有了解这个系统是怎么运作的。法国的系统这么多年了,如果你是按照正常的程序来申请,本土资助是很大的。比如一个制片人做了第一部影片,其中的收益有一部分会被电影基金收回去,当你拍第二部片子的时候,它会补助你来做,它有这样一个自己造血的机制。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