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上世纪最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惊叹于第一代计算机卓越的运算速度,断言这牛X的机器造上四五台就够全世界用了。他当时面对的是几层楼高的巨型计算机,而今天哪怕最普通的笔记本电脑,计算能力也远远高于那个庞然大物。而且显然我们永远都会觉得自己的电脑“太慢了”。由此可见,任何远见卓识的人,也无法真正意义穿越他所在的时代。从1962到2013,金马奖共计选出了50部最佳影片,这些电影有的历久弥新,今天看来还是经典;有的受时代所限,已经光彩不在。

1.借着“金马50”这个很讨喜的契机,凤凰网娱乐电影策划组将金马五十部最佳影片重新排名,选出金马奖中的“汗血金马”,并邀请知名影评人及电影学者挥笔撰文。这五十几年的五十部电影,是金马作为当前华语电影圈最具公信力电影奖的核心价值,因此重排金马,某种意义上就是重新梳理定义金马。

2.我们尽力回避时间的催眠效果、个人块垒抒发、学术权威盲目崇拜与学术盲目反对,试图做到客观理性,只从电影的题材、角度选取、好不好看、时代纪录意义与完成度等几个方面考量。也就是说,这次金马50部的重排,是站在2013年影迷角度的重排,而不是骑在电影史上面的、高高在上的重排。

3.整个重排过程我网编辑多次发生激烈争论,可见喜欢电影跟喜欢女神一样众口难调。所以评选结果只代表凤凰娱乐一家之言,仅供各位网友参考,或按文索骥寻找佳片。

4.最后,电影只是消费品,每次被观看一次,能量就会被折损一部分。文本意义上不存在永恒的佳片。金马甲子更讨喜,到时候再重排一次。

  文/兰波、陆支羽、奇爱博士、Heisenberg、秦婉、扭腰客、法兰西胶片、雪盲

《赛德克-巴莱》

NO.50 《赛德克-巴莱》(2011年)

导演:魏德圣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电影

其他提名的影片:第48届金马奖上,同获最佳影片提名的还有《桃姐》《钢的琴》《让子弹飞》《到阜阳六百里》4部重磅和诚意之作。

82年前,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在头人莫那-鲁道的率领下,发动了自杀式的抗日起事,先在南投县的雾社向日本平民展开复仇式屠杀,然后退归山林,以三百勇士对抗三千日军,至死方休。这是一场明知无幸,依然飞蛾扑火般的反日抗争……在台湾电影界,魏德圣努力程度、执着程度有目共睹,态度也谦逊至自称“小导演”。从他本人的维度来看,《赛德克-巴莱》确实是其最好的作品,虽然为了追求史诗风格、宏大叙事,而拖延到笨重臃肿的270分钟。

客观来说,比起阴柔的《海角七号》以及长期萎靡的台湾电影界,《赛德克-巴莱》确是威武雄壮的;然而比起《桃姐》《钢的琴》《让子弹飞》等同年入围者,它却实实在在是一只纸老虎。有趣的是,为在内地顺利上映,魏德圣重新剪辑后的153分钟大陆版,相比台版反而更洗练、更精纯,甚至充满了令人屏息的力度和胸怀。魏德圣虽然以“杨德昌副导演”之名受人顶礼、甚至膜拜,但却着实是一位远未成熟的电影工作者——正如写文章一样,不知如何搁笔,实在称不上是一位一流作家。

《我女若兰》

NO.49《我女若兰》(1981年)

导演:李嘉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童星、最佳彩色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彩色美术设计奖

其他提名的影片:《蓝与黑》、《何日君再来》、《苏小妹》

少女若兰童年时期因患小儿麻痹,将自己封闭起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与从小一块长大的大卫产生情愫,一直默默喜欢她的文雄则守护着他。后来,若兰读懂了文雄的良苦用心,谢绝了大卫的好意,和文雄一起参加兰花比赛。当主办方宣布若兰和文雄一起培植的兰花得了金奖时,若兰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蹒跚着向主席台走去。

虽然延续了第三届《养鸭人家》的“健康写实主义”套路,但到了第五届,这种套路的电影,纯粹成为了政治意志的产物,呈现出一种不真实的“正面导向”,不仅情节无趣,主题展现也并不鲜明。按理说女主角该是身残志坚的典范,但实际上更多被表现的是三角恋中的小家子情绪,而种植兰花就能让残疾的女主角奇迹般站起来的结局,如今看来只能说是天雷滚滚,这种“想象力”无疑违背了科学常理,再度证明该片获奖的荒谬性。

 

《笕桥英烈传》

NO.48《笕桥英烈传》(1977年)

导演:张曾泽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彩色摄影奖、最佳剪辑奖、最佳录音奖。

其他提名的影片:《人在天涯》、《秋霞》、《乾隆下江南》、《追球追求》、《千刀万里追》

笕桥驱逐机四大队队长高志航,是位出色的飞行员,素以训练严格,作战勇敢著称。淞沪战争爆发的次日,1937年8月14日,高志航率大队痛歼日本来犯的木更津航空队。大队飞行员个个英勇奋战,视死如归。沈崇诲以战机撞击日本军舰出云号而壮烈牺牲;阎海文因坠落日军阵地,为免于受辱而拔枪自尽;刘粹刚则独立应战而与敌人同归于尽。高志航一人击落六架敌机,首创歼敌纪录。笕桥的英烈们首战告捷。11月21日,日军又从空中来犯,高志航率E16战斗机从兰州起飞,在周家口击毙日本空军将领原田浩后壮烈牺牲。

早在14届金马奖,大奖的选择还是分外“主旋律”。这部除了空战之外略显空洞的电影,即使拿到大奖,也没能名垂影史。本片主题,就是宣传中华民国空军的历史,塑造了国民党空中大队长高志航、刘粹刚、阎海文、沈崇诲壮烈牺牲的抗日英雄形象,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唯一可以令人称道的,以70年代的技术背景拍出了逼真的空战场面。此外,片中军嫂因为丈夫牺牲而自杀的内容,并不容易让人接受。比较讽刺的是,这部抗日电影由日本特摄团队支援拍摄,也算是一大嗟叹了。

《辛亥双十》

NO.47《辛亥双十》(1981年)

导演:丁善玺

获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原作音乐奖和最佳电影插曲奖。

其他提名的影片:《再生人》、《在那河畔青草青》、《人肉战车》、《苦恋》、《边缘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中部总部派元老谭人凤到武昌,组织有不少同盟会会员的四十一标新军蒋翔武为首的文学社,与孙武、邓玉麟为首的共进会两派,团结一致,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总督瑞征与统制张彪派四十一标新军前往镇压,文学社与共进会推举孙武为领导,修定计划。10月10 日革命党人以工程第八营率先起义,革命军分三路攻湖广总督府。 次日革命军占领武昌城,革命风暴席卷全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

本片又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军宣片”,演员的表现略显夸张,说好听点是热血激荡,说难听点则是煽动过头反成滑稽。影片要处理多条错综复杂的关系,显得有些凌乱。当然它对辛亥革命也提出了一种新的角度,弱化了孙文的力量,而强化了社会帮派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革命党的觉悟也被弱化,“革命”仿佛成了“行侠仗义”和“反清复汉”的新解释。

当年的褒奖,恐怕更多是为了给“大制作”奖励,本片是邵氏与中影合拍、港台首部反映辛亥革命胜利的影片。一方面,邵氏出动了狄龙、汪禹、尔东升、陈观泰、罗莽等明星,而台湾方面有林凤娇、柯俊雄、王道等大牌,另一方面,大历史背景下的场面也算拍得大气磅礴。但严格说来,它比不上《苦恋》的人文气质和主题力度。

 

《七小福》

NO.46《七小福》(1988)

导演:罗启锐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奖、最佳录音奖

其它提名影片:《海峡两岸》、《倾城之恋》、《警察故事续集》、《海水正蓝》

有的时候,越充足的情感,越是需要在主题判断上做一个“了断”。《七小福》的情感在各种维度的情感都有强烈的追求欲,在香港文化史的一角注视着传统艺术被现代工业冲击,历史背景中有各类性格孩子的懵懂记忆,如期而至的爱情,师徒情学友情,怀旧悼念以及数不清的遗忘……真实中的大徒弟扮演当年的老师傅,戏中有戏是巧,但表演上不敢做何怠慢是真(或者说做些额外的感想),这一切,都太像我们遐想中的情境,太像作为宗师而宗师的“叶问”,而最后所谓的旧人旧事旧情,仅仅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而已。

何为经典电影,不但要寻找通感的方式,也要给理性留有余地,思辨后的感性才经得起回味。《七小福》缺少一种核心态度,就像罗启锐后来的《岁月神偷》,能赚得眼泪但不会让任何一个事外者有重新查阅旧时光的刺激,但是一旦当中有暧昧不明的态度进入架构中的情感,就会遭到怀疑,比方说《岁月》中对英国警察上门收税的描写,就引起评论学者的不满,至少,那不应该是浪漫中的一部分。《七小福》缅怀到最后,对主人公们在新时代电影工业上的成就竖起拇指,这个结论建立在睹物思情之上,作为人生哲理,它显得太过单薄。

我们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追溯它的价值。1988年,正是洪金宝、成龙、元彪纷纷自助公司自建班底的时刻,在周星驰还没笑出名堂,周润发刚刚火起片刻,“七小福”的确就是当时香港电影的龙头老大,从市场来看,甚至是台湾电影的龙头老大。在文艺气氛中树碑立传,那真的是一件赚取休声美誉的好事。但是现今来看,他们各自的形象,各自的迹象,各自的念想,都在公众对他们的态度上反应出来——《七小福》中于占元先生传教的东西,和现实里似乎都不大一样。时过境迁,至少我们无法再从这部电影中得想象中信仰所具备的那份伟岸。

《可可西里》

NO.45《可可西里》 (2004)

导演:陆川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摄影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大事件》、《月光下、我记得》、《2046》、《旺角黑夜》

如果选择了一个能为自己加分的话题,而在拍摄手法上流于平庸,那是一种懒惰,如果选择了一个能为自己加分的话题,不流于平庸,却又故意夸大这个话题中的加分元素,则是一种不诚实,陆川的《可可西里》属于后者。乍一看,本片在反映保护藏羚羊志愿者生存状态的问题上,相当深刻,也很感人,但当我们深入去了解电影背后的真实,会发现,陆川对当下电影市场最买账的元素,做了不切实际的处理,而在做了这样的处理之后,陆川透过电影表现出来的态度却是:这是一部完全基于现实的电影,它的写实程度不亚于纪录片。因为这个时候放弃纪录片式的真实力量,对打动观众来说,显然是不明智的。《可可西里》里的角色,或者说角色的原型值得我们崇敬,但这部电影却是在消费他们。而在这个电影很多,信息庞杂,生活压力很大的时代,作为观众的我们,多数是没有太多精力去一探究竟的,我们把全部的信任,交给了呈现着那片土地的大银幕,金马奖评审团想来也是如此,总之,本片不但对上了市场的口味,也对上了金马奖的口味,毕竟,它“沉重的人文关怀”正中靶心。

 

《星星月亮太阳》

NO.44《星星月亮太阳》(1961)

导演:易文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彩色摄影

其他提名的影片:金马奖从第1届到第5届只公布获奖名单,提名名单无具体资料。

《星星月亮太阳》是在第一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剧情片的电影,讲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三个个性迥异的女性与男主角的情感纠葛,并由这些小人物来反映大时代,电影分上下部,篇幅很长,但由于剧情起伏过多,完全是长篇电视剧的模式,所以,本片的节奏很赶,在叙事上依然显得平铺直叙,如同故事梗概般缺乏血肉。但是,本片却拥有此后金马奖一直比较偏爱的一些特点,如探讨不同人的生存状态,人性光辉和人文关怀,提及政治却不触及敏感领域等等,加上它有一个比较恢宏的时代背景,作为开局,也挺有范儿的。

《梅花》

NO.43名《梅花》(1976)

导演:刘家昌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奖、最佳编剧、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非歌剧影片音乐、最佳录音

其他提名的影片:《滴滴血泪滴滴情》、《碧云天》、《狼牙口》、《八道楼子》、《刺客》

第13届金马奖上,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爆棚,《八百壮士》、《香花与毒草》、《古宁头大战》、《梅花》等影片皆是抗战爱国题材。现在看来,《梅花》也不过是主旋律抗日电影中烂大街的一种,确切的说,是主旋律抗日电视剧里最常见的一类,国仇家恨,男女感情糅杂在一起,抗日爱国人士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现。相比起同时代类似题材的电影,《梅花》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胡因梦、恬妞等人都是正当红之时,刘家昌为本片谱写的主题曲也十分枪眼,这些优势无疑为它获得最佳剧情片大奖助力不少。

 

《父子》

NO.42《父子》 (2006)

导演:谭家明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疯狂的石头》、《放逐》、《诡丝》、《如果,爱》

本片的片名直接明确,但内容落实却混乱不堪,当观众看到这样的片名,期许着一部感人至深的父子情电影时——这也是香港电影十分擅长的,却看到的是各种情绪处理的不到位,父子间的互动缺乏亮点,角色的塑造也相当含混,让电影变得更加糟糕的,则是各方面的用力过度,比如剪辑,也许导演做了多年的剪辑和艺术指导工作,试图在这方面凸显个人风格,在片中夹带了太多似乎为了创造各种含义,或者各种情绪而存在的镜头剪接,反而让影片的情绪显得断断续续。不过,在入围名单中,《疯狂的石头》和《放逐》都不是金马奖最亲睐的题材,《诡丝》各方面的实力都较弱,《如果,爱》是唯一一部在情感和艺术走向上,跟《父子》有些竞争的电影,而它拿走了最佳导演,《父子》拿走最佳剧情片,人人有份。

《老莫的第二个春天》

NO.41《老莫的第二个春天》 (1984)

导演:李佑宁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原创剧本(第21届)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公仆》、《玉卿嫂》、《小逃犯》、《风柜来的人》、《省港旗兵》

退伍老兵老莫用积蓄买来玉梅做老婆,玉梅贤惠善良,最终两人感情日益深厚,生活也越过越甜蜜;老莫的战友常若松也是用积蓄买的老婆,名叫玛娜,但他的老婆却整天跟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最后下场凄惨,这条次线的处理,在《老莫的第二个春天》里是一大瑕疵,过于简单粗暴,其作用似乎只是为了对比出:只有像玉梅这样温良,甚至有些逆来顺受的女人才能得到幸福。玉梅和老莫的这条主线本身并不存在问题,毕竟,接受被卖过来的现实,好好过日子是玉梅自己的选择,但次线却单纯被作为了反面教材,其实玛娜只是跟玉梅相反,选择了消极反抗而已,这本是一条能给电影带来更多深度的线索,最终却过于浅白和煽情,从实力上来看,击败侯孝贤《风柜来的人》,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但它

将镜头对准老兵,对他们情感生活的描绘还是相当细腻感人的,打动了评审团,确实也不意外。

 

《人在纽约》

NO.40《人在纽约》 (1990)

导演:关锦鹏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录音、最佳原创音乐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香蕉天堂》、《鲁冰花》、《悲情城市》、《童党万岁》、《伴我闯天涯》

三个分别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女人,远在异国他乡的生活际遇,这确实是一个充满话题感的设定,或者说是概念,但在短短88分钟篇幅的《人在纽约》中,话题尚未完全展开,概念也真的被处理成了概念,导致影片开启了一个深刻的话题,却未能深入展开,仅靠对女性情感的表述较为细腻,就击败了当年的大热门《悲情城市》,这是令关锦鹏导演自己都羞愧难当的一件事。不过话说回来,侯孝贤在金马奖充当“陪坐”,也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这一次,是故事主题的敏感性把他阻挡在了最佳剧情片的大门外,对于政治话题,金马奖似乎一向如此,它不完全对其排斥,比如《人在纽约》多少也有些政治感在里头,但它很少喜欢说的过深的电影。

《小镇回春》

NO.39《小镇春回》(1968)

导演:杨文淦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最佳彩色摄影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扬子江风云》、《新娘与我》、《珊珊》

《小镇春回》,一部关于台湾某家庭三个女儿的婚姻大事的电影,其中大女儿内向,二女儿能够持家理财,三女儿是歌星。觉得这样的设定有些面熟?没错,这是金马奖喜欢的一大类型。而在1960年代后期,《小镇春回》还是一部响应当时国民党开展净化道德运动号召的作品,可谓顺应了主流,当年很多电影都没有脱开这样的家庭伦理去谋篇布局,本片是各方面都做得比较到位的一部,但也仅此而已。

 

《爸妈不在家》

NO.38《爸妈不在家》(2013)

导演:陈哲艺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配角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天注定》、《一代宗师》、《郊游》、《毒战》

《爸妈不在家》是第50届金马奖的大赢家。也是新加坡青年导演陈哲艺的第一部长片。除了在国际影展上披金斩银,《爸妈不在家》的最大意义是给新加坡电影注入了信心。对中国观众来说,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甚至,这也是华语电影里头异常重要但在当下却稀缺的题材类型。有人说,《爸妈不在家》让他们想起了杨德昌,当然,杨德昌的格局恐怕会放得更大,而不仅限于一个家庭,但这种联想的产生却是有足够的事实和理由。

《当爱来的时候》

NO.37《当爱来的时候》(2010)

导演:张作骥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第47届)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父后七日》、《十月围城》、《透析》、《第四张画》

本片有着一股浓浓的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眼角有泪滑过的感觉,实际上,电影里还真就有这样的镜头,唯一的区别可能只是,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女主角没有流泪,而是用最甜腻的台湾腔说道:”我喜欢阳光的感觉,但是,天空总是阴阴的。”BGM是提琴演奏的伤感的旋律,于是,各种元素柔和,使得即使在一部台湾电影里,这样的台湾腔也显得刻意造作。一个普通台湾家庭的冷暖人生,在《当爱来的时候》通篇歇斯底里的状态中,不但不能自然流露真情,反而像是八点档狗血剧。第47届金马奖是存在争议较多的一届,主要集中在演员奖项上,不过,这导致很多圈内人和媒体认为,近些年金马奖虽然努力在两岸三地的电影选择中做到公正,但它还是更偏爱走传统台湾电影路线,表现台湾某些群体众生相的作品,这种评判,至少在当年的金马奖最佳影片的选择上有些道理,商业和艺术都不是入围片里最出色的《当爱来的时候》,恰是最有台味的。

《忍》

NO.36《忍》(1972)

导演:杨群

获奖情况: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优秀演技特别奖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还君明珠双泪垂》、《精武门》、《真假千金》、《万事如意》、《水浒传》

本届金马奖跟以往喜好百姓家常、小格局、人文气息不同,而是一派江湖侠气,重要奖项皆被武侠、武打或动作片占据,比如改编自杨门女将事迹的《十四女英豪》、李小龙主演的《猛龙过江》,以蔡锷为主角的《忍》,其中,大热门《十四女英豪》和《忍》,前者是邵氏出品的香港片,后者是台湾本土片,若从品质上来说,《十四女英豪》更胜一筹,拍得比较大气,富有史诗感,动作戏也很有想法,人梯的那场戏令人印象深刻,《忍》则是将动作戏依托史实背景,亮点不多,不过,他塑造了一心为公,反抗袁世凯统治的蔡锷,也算得上是台湾当年合格的主旋律大片了。

 

《路》

NO.35《路》(1967)

导演:李行

获奖情况:最佳男主角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烽火万里情》、《龙门客栈》

金马奖一贯亲睐富有人文关怀,反映民情民生,最好是略微苦情一点的电影,这种倾向在金马奖早期更是明显,而1967年,导演李行获得最佳剧情片的《路》,就完全符合这些特点,但是,在追求实现这些主题,情绪的时候,《路》处理得有些概念先行,情节推进不够自然,有刻意之感。时间也证明了本片其实是李行导演生涯中比较普通的一部作品,它很快被观众淡忘,同年获得其它奖项的作品,如获得优等剧情片奖、邵氏出品,胡金铨导演的《龙门客栈》,则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我这样过了一生》

NO.34《我这样过了一生》(1986)

导演:张毅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第22届)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四国英雄传》、《等待黎明》、《童年往事》、《策马入林》、《结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侯孝贤巅峰期的开始,金马奖也因有了这样一位导演的“参与”,变得更加精彩,但由于那时正是台湾电影新旧思想交替之时,评审团内部也常常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这也导致侯孝贤虽然经常入围,却总是做了陪衬,第22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得主,最终敲定为《我这样过了一生》,就是经典台湾电影对新台湾电影的胜利,本片无论在手法还是表达的道德观念上,都符合“旧派”口味。

《不能没有你》

NO.33《不能没有你》 (2009)

导演:戴立忍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年度台湾杰出电影、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第46届)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斗牛》、《疯狂的赛车》、《脸》、《如梦》

《不能没有你》是一部很容易调动观众感情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它很出色,但这种力量,有至少七成来自于它的取材。电影根据台湾2003年的一则社会新闻改编,片中父女亲情却要因政府制度的不合理、官员的腐败遭到分割,这种事情本身就让人愤怒且同情,只要处理的中规中矩,不出偏差,都不会有大问题,而《不能没有你》恰恰是满足于中规中矩的,而且,父女在互动的处理上,甚至有些弱。不过,本片在2009年上映之后,就一直是台湾热捧的作品,包括被报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加之同时入围最佳影片的其他作品,明显不合当时金马奖的口味,所以这部还不错的电影当年获得大奖,并非意料之外的事。

 

《美丽时光》

NO.32《美丽时光》(2001)

导演:张作骥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年度最佳台湾电影、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第39届)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香港有个荷里活》、《男人四十》、《三更之回家》、《走火枪》

跟张作骥绝大多数电影一样,《美丽时光》将镜头对准了边缘的、底层的人,主题是残酷青春,情绪渲染比较到位也很动人,但对于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这个名头来说,《美丽时光》还是有些平庸,它重复着台湾电影中最常见的情绪和话题,美学上又太像侯孝贤而没有导演自己的突破,但是因为当年入围的几部电影都没有太多亮眼的表现,加上世纪之交正是中国台湾电影比较低迷的时期,连政府都在想办法鼓励本土电影,所以在实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略微有些偏向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投名状》

NO.31《投名状》(2007)

导演:陈可辛、叶伟民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第45届)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海角七号》、《囧男孩》、《集结号》、《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陈可辛的文艺与细腻,放在他的其它电影里,体现的是他的个人风格,但放在《投名状》里,就像在凉皮店里点咖啡,还非要把肉夹馍叫成培根土司一样奇怪,《投名状》故事的草根,跟陈可辛的小资,被硬生生地塞进了片子里,却只产生了貌合神离的效果,有时候连貌可能都不太合。电影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该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把故事讲成了学校议论文。每一段情节后,都会有金城武扮演的三弟说一段煽情旁白,每一段情节中间,都会有李连杰扮演的大哥,来一段“我其实不想发言,但你们非要我说我就讲两句”的校长式说教。不过,无论艺术与商业是否结合完美,煽情和说教是否显得太多,《投名状》在定下了“人文关怀”的基调后,用力倒是十分集中,这个点在片中十分突出,也因此击中了评审团的泪点。

《早安台北》

NO.30《早安台北》(1979)

导演:李行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

其他提名的影片:《早安台北》、《六朝怪谈》、《金榜浪子吴祥辉》、《乡野人》、《疯劫》、《碧血黄花》、《古宁头大战》、《地狱天堂》、《茉莉花》、《侠骨英雄传》、《源》、《赌国仇城》

1979年的《早安台北》同样被评论界视为李行创作晚期的“健康写实作品”,由银幕黄金搭档钟镇涛和林凤娇出演,但这部影片和《汪洋中的一条船》、《原乡人》、《小城故事》的气质有着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淡化了他过去擅长的强情节叙事和催泪弹的商业俗套,让影片充满一种少有清新跳跃的现代都市情绪。这部作品由小野提供故事,侯孝贤编剧,实际上已经带有某些后来台湾新电影的质地和感觉,作为侯孝贤的恩师,显然李行调整自我创作风格的方面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

 

《缇萦》

NO.29《缇萦》(1971)

导演:李翰祥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摄影、最佳彩色片美术设计、最佳(非歌剧片)音乐

其他提名的影片:《范鹰峡》、《母与女》、《庭院深深》、《十二金牌》

《缇萦》是李翰祥在1970年结束“国联”后为“中制”拍摄的古装片,由谢贤、王引和甄珍主演。影片取材自传统民间故事,李翰祥将其改编成为细腻繁复的宫闱权谋之战。影片服装布景考究,人物塑造细腻,场面调度纯熟,充分展现了李翰祥对历史题材的掌控能力。当时的广告上称:百行孝为先,流泪看缇萦;生女不生男,嚎啕哭缇萦——由此可见此片感人肺腑的程度。

《天浴》

NO.28《天浴》(1998)

导演:陈冲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电影音乐、最佳电影歌曲

其他提名的影片:《征婚启事》、《我是谁》、《玻璃之城》、《每天爱你八小时》、《海上花》

《天浴》是著名演员陈冲转型导演后的第一部作品,这部讲述文革时期知青生活的影片,让当年只有十七岁的李小璐获得金马奖最佳女演员奖。影片对于非常时期人性的善恶有着出色的刻画,深入剖析和思考了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整体带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观点。

《小城故事》

NO.27《小城故事》(1979)

导演:李行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剧情片原著剧本、最佳剧情片女主角、最佳剧情片童星

其他提名的影片:《小城故事》、《山中传奇》、《成功岭上》、《春寒》、《香火》、《欢颜》、《一个女工的故事》、《冷血十三鹰》、《乾隆下扬州》、《黄埔军魂》、《醉拳》、《宝岛警骑》

《小城故事》同《汪洋中的一条船》一样,是李行70年代末拍摄的健康写实作品。影片由钟镇涛和林凤娇主演,反映台湾小城中质朴的爱情观念和温暖的人情人性。这类作品基本都有三个特点:一,浓郁的乡土味;二,质朴的人情味和传统的伦理观;三,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邓丽君为影片演绎的主题曲,至今在华人世界久为传唱。

 

《吾土吾民》

NO.26《吾土吾民》(1975)

导演:李行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编剧

其他提名的影片:《长情万缕》、《女兵日记》、《云深不知处》、《女朋友》

《吾土吾民》改编自让-雷诺阿导演、查尔斯-劳顿主演的同名作品。原片讲述德国入侵法国,法国生性怯懦的小学教师维护尊严的故事。李行将背景移至至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强调维护土地尊严的重要性,带有明显的主导性意识形态,王引、秦汉、邓光荣、林凤娇等实力派演员的共同出演为影片添彩。

《喜宴》

NO.25《喜宴》(1993)

导演:李安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

其他提名的影片:《喜宴》、《笼民》、《秋月》、《五个女子与一根绳子》、《异域Ⅱ--孤军》、《戏梦人生》

《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他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性阶段作品。影片在剧作上展现了李安所擅长的“中西交融”题材,围绕着男主人公的结婚问题,设置了冲突和障碍,影片节奏明快,富有趣味性又耐人琢磨,除金马奖外也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殊荣。

《假如我是真的》

NO.24《假如我是真的》(1981) 

导演:王童

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

其他提名的影片:《假如我是真的》、《同班同学》、《我的爷爷》、《夜来香》、《皇天后土》、《大湖英烈》

王童难得一见的饱含政治意识形态的作品。影片改编自沙叶新的伤痕文学作品《骗子》,描写了下放农场的李小璋,获悉女友怀孕,唯有上调工作才能保护女友,于是冒充高干子弟照样撞骗,最终被揭穿骗局,弄巧成拙,造成悲剧。影片获当年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谭咏麟),但它对于内地内容的处理流于简单想象,曾被内地批评界指出诸多不实之处。

《功夫》

NO.23《功夫》

导演:周星驰

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其他提名的影片:《天下无贼》、《天边一朵云》、《龙城岁月》、《最好的时光》

《功夫》是周星驰成为导演以来最成熟稳健的作品,编导演摄录美几乎没有瑕疵,同时沾染了明明白白的周星驰的个人特色,影片中能看到所谓后现代无厘头喜剧的明显特征,如戏仿、解构、拼盘杂烩等等。但周星驰的《功夫》与过去的无厘头喜剧有很大的进步,他在商业的外表下,饱含有个性化、严肃的主题。周星驰似乎是查尔斯-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的混合体。作为导演,他拿来了卓别林作品中的悲喜剧风格。而作为演员,他拿掉早期喜剧中的神经气,而以基顿式的冷静与沉稳示人。《功夫》由始至终,贯穿了一个“化蛹成蝶”的主题,用它概括周星驰的奋斗历程,当是再恰当不过。

《家在台北》

NO.22《家在台北》(1970)

导演:白景瑞

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剪辑奖

其他提名的影片:《歌声魅影》《路客与刀客》《高山青》《新不了情》

作为第八届金马奖的最大赢家,《家在台北》的真正价值还在于现实意义,呈现了当时台湾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包括年轻人出洋留学成风、不愿回台湾等现 象。影片改编自台湾女作家孟瑶的小说《飞燕去来》,以机场为空间前后呼应,精心描摹了一群游子“归去来”的心境。相比于同年入围金马奖的《新不了情》《歌 声魅影》等片而言,《家在台北》并没有真正别具一格之处,更多还在于社会价值。

《秋决》截图

NO.21《秋决》

导演:李行

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摄影奖

其他提名的影片:《还君明珠双泪垂》、《精武门》、《真假千金》、《万事如意》、《水浒传》

《秋决》是李行创作生涯中评价最佳的电影之一,被誉为饱含存在主义精神气质的古典佳作。《秋决》是古装片,但它并非是对历史故事的搬演或改写,而是 基于虚构的崭新创作。影片的场景非常简单但充满余味,描写了一个死刑犯内心如何被洗刷澄净的过程,表现影片所强调的主题“天有好生之德”,令观众思考自 省。影片的文化意旨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画面上借鉴了中国的国画影响,以暗蓝和浅赭为主,有介乎黑白片和彩色片之间的趣味。《秋决》虽然是一出东方 悲剧,但是没有被弄得只是肃杀萧条,正像片尾曾是杀人犯欧威从容赴死,它在片中展示了积极的希望。在李行庞大的创作系谱中,《秋决》是一个异数,它既不像 健康写实的乡土伦理片,也不像他后期转向商业娱乐的爱情文艺片,这是他创作中期(也是巅峰时期)最重要的一次电影实践。

《无间道》

NO.20《无间道》

导演:刘伟强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效

其他提名的影片:《不见》、《不散》、《PTU》、《盲井》

《无间道》这部作品叫好叫座,如果在新世纪以来的香港电影中挑选最佳,它应该可以轻松跻身三甲。《无间道》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全面均衡的艺术表演,编导演俱佳,尤其警匪“双向卧底”模式颇具新意,为警匪片打出一片新天地。另外,影片暗合了香港民众的身份焦虑,成为疏导观众内心重要依托。《无间道》的剧本后来被马丁-斯科塞斯买下,翻拍成美国黑帮片获奥斯卡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无间道》的不俗成就。

《汪洋中的一条船》

NO.19《汪洋中的一条船》

导演: 李行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演技优良特别奖

其他提名的影片:《手足情深》、《乡野奇谈》、《蒂蒂日记》、《烟水寒》、《卖身契》、《永恒的爱》、《玉蜻蜓》、《多情剑客无情剑》、《望春风》、《微笑》

《汪洋中的一条船》由秦汉和林凤娇主演,是李行60年代“健康写实主义”观念在70年代末的成功再现。这部电影1986年10月通过非正规的渠道引入内地,引发巨大轰动。李行对此回忆说:“《汪洋中的一条船》在香港地区卖的不算太好,但是在内地非常卖钱。我在内地的知名度就是靠《汪洋中的一条船》。其实当时电影公司并没有把这个片卖给内地,它是通过中国香港的公司流入到内地的,结果却意外的受欢迎。” 在那个还没有版权观念的时代,就这样阴差阳错地促成了《汪》片的“破冰之旅”,也为李行1990年率导演代表团第一次访问大陆打下了坚实基础。

《甜蜜蜜》

NO.18《甜蜜蜜》

导演: 陈可辛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

其他提名的影片:《南海十三郎》、《一只鸟仔哮啾啾》、《香港制造》、《国道封闭》、《河流》

《甜蜜蜜》是迄今为止陈可辛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片中细腻哀婉的人物、诗性灵动的镜语、深沉无奈的惆怅极似出自一位女性导演之手,更使人感悟到陈可辛自身迁徙生活的投射。《甜蜜蜜》描述了内地来港的青年男女黎小军、李翘十年间的情感历程,其间又纠缠了另外两段难舍的情愫。他们在麦当劳餐厅偶然相识,元宵节一起卖邓丽君磁带,一起炒股票,身在异乡,相互安慰,最终变为无法释怀的爱恋。片名“甜蜜蜜”更多负载了两个青年相似的文化记忆,而残酷而冷漠的社会使得现实的生活充满艰险与跋涉,并预示着李翘为代表的异乡人“香港梦”的破碎。

《神探亨特张》

NO.17《神探亨特张》

导演: 高群书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摄影、最佳剪辑

其他提名的影片:《浮城谜事》、《夺命金》、《女朋友男朋友》、《消失的子弹》

《神探亨特张》是由新闻专业出身的高群书执导,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反映北京基层反扒民警的生活。影片在拍摄上采用了纪录片式的表现方法(比如跟拍和偷拍的运用),并全部聘用非职业演员;这些演员中很多又都是网络名人,如张立宪、史航、宁财神等等,采用微博营销,让影片成为了被网络人群津津乐道的话题。《神探亨特张》在金马斩获大奖曾经引发评论界的质疑和争论,有影评人曾批评高群书这部影片质朴的外表和名人玩票的内核充满了矛盾,而高群书也坦承这部影片在创作中为获奖而专门揣摩了金马奖的喜好和路子,但无论如何,影片对于现实北京生活的介入以及纯熟的掌控能力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滚滚红尘》

NO.16《滚滚红尘》

导演:严浩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美术设计、最佳摄影、最佳造型设计、最佳电影音乐

其他提名的影片:《客途秋恨》、《爱在他乡的季节》、《刀瘟》、《西部来的人》、《笑傲江湖》

《滚滚红尘》由著名导演严浩和女作家三毛联袂创作,影片内容影射了20世纪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与“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胡兰成的感情纠葛,影片在金马奖获奖不久三毛不幸离世,因此这也成为她唯一一部电影剧本创作。严浩在拍摄方面和镜头、音乐、影像的塑造运用上,运用了许多的实验性的手法,从而让影片在传统情节剧的内核中焕发出心意。罗大佑作曲,陈淑桦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也为影片情景的衬托添色不少。

《女人四十》

NO.15《女人四十》

导演:许鞍华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

其他提名的影片:《好男好女》、《少女小渔》、《阿爸的情人》、《超级大国民》、《热带鱼》

《女人四十》属于香港观众非常熟悉的“师奶”电影,它具备许鞍华作品所一向坚持的严肃主题,饱含了真正个人性的情感,又不脱某种知识分子言志的心态。影片成功的核心在于萧芳芳,她也凭借此片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殊荣,影片有泪有笑,带给人别样的诗意和温馨。

《无言的山丘》

NO.14《无言的山丘》

导演:王童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

其他提名的影片:《威龙闯天关》、《浮世恋曲》、《警察故事Ⅲ超级警察》、《黄金稻田》、《暗恋桃花源》

王童生在大陆,长在台北,他的作品都用强烈的情感描述中国近代的民族悲剧,无所隐晦地表露一个民族沉痛的沧桑历史。《无言的山丘》把视角锁定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初期,用历史架构的史诗,呈现导演擅长的质朴人类求生的母题,凝聚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生存意志。由吴念真创作的剧本,丰富、有趣、文学性强,人物充满象征性意味,不流于滥情。

《爱情万岁》

NO.13《爱情万岁》

导演:蔡明亮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录音

其他提名的影片:《饮食男女》、《独立时代》、《多桑》、《红玫瑰白玫瑰》、《重庆森林》

蔡明亮生于马来西亚,20岁迁居台湾。《爱情万岁》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并为他夺得威尼斯金狮奖、费比西奖和金马最佳导演奖。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他的作品承继于台湾新电影的一代,但是又有更极致的个人风格化的表现。譬如,同样都是表现人在都市中的孤独无力,同理性克制的杨德昌相比,蔡明亮的人物更加边缘、冰冷、不可理喻;杨德昌在努力介入社会,蔡明亮则只是一个冷静的都市观察家。他偏好非职业演员,使用漫长的长镜头,这些元素本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蔡明亮将其极致化地呈现出来(比如杨贵媚在《爱情万岁》十几分钟的哭哭笑笑),从而获得世界如雷般的掌声。蔡明亮其实永远在拍同一部电影,他今年的《郊游》,同样可以看到很多《爱情万岁》的元素。

《西施》

NO.12《西施》

导演:李翰祥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摄影、最佳彩色美术设计

其他提名的影片:《哑女情深》、《金玉奴》、《烽火钟声》

《西施》在华语电影史上的地位应该和威廉-惠勒的超级巨片《宾虚》好有一比。影片由李翰祥的“国联”公司组织拍摄,片长达220分钟,影片共搭景42堂,服饰六千多套,大小道具三万多件,战马八千多匹,临时演员12万人,拍摄334天,战车800辆,底片耗费12万尺。这种耗费在台湾电影史上,几乎可以用“空前绝后”来形容。李翰祥在去台组“国联”后,头两部影片均叫好叫座,因此《西施》是他自信爆棚、从而不计成本的宏大制作。国联厂刊由此将此片称为“亚洲影坛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这一说法今天看来虽有软文之嫌,但仍可管窥李翰祥创作高峰时期的不二气质。

《卧虎藏龙》

NO.11《卧虎藏龙》

导演:李安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剪辑、最佳电影音乐、最佳音效、最佳动作指导、最佳视觉特效

其他提名的影片:《花样年华》、《西洋镜》、《枪火》、《运转手之恋》、《细路祥》

《卧虎藏龙》既是李安的骄傲,也是整个华语电影的骄傲。影片在第73届奥斯卡奖上一举夺得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外语片四项殊荣,并在全球斩获2亿多美元的票房收入,这是迄今为止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上的最大成功。《卧虎藏龙》当然不光局限在经济指标上,在叙事上它以“差异化策略”融合了中国式的武侠奇观和西方的基督教拯救精神,从而获得中西同好。它整合了两岸三地的电影精英,组织了国际化的创作团队;它的成功甚至直接影响到2002年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的进程。

 

《恐怖分子》

NO.10《恐怖分子》

导演:杨德昌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

其他提名的影片:《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英雄本色》、《天天星期七》、《唐山过台湾》、《最爱》

正如焦雄屏所评价的那样,《恐怖分子》的魅力在于“对都市现代人孤寂、无力、背叛、欺骗、暴力及潜在的恐怖有详细的揣摩”。这种对都市人群焦虑处境的真实拿捏,在台湾电影的创作系谱中是前所未有的。杨德昌秉承了他一贯的知性思辨风格,并在创作中强化了他的形式主义技巧。这不仅体现在对影像的塑造力上,也包括被影评人所津津乐道的震惊性的结尾。《恐怖分子》不仅获得了金马奖的肯定,还获得了1987年的英国国家电影奖、洛迦诺影展最佳导演奖、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并入选戛纳影展“一种注目”单元。这是台湾电影从本地走向国际的重要作品,代表着杨德昌人生第一个创作高峰。

《色,戒》

NO.9《色,戒》(2007)

导演:李安

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新人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造型设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其他提名的影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落叶归根》《意》

第44届金马奖上,李安导演凭借《色,戒》这部年度争议之作,一举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七项大奖,而初次演戏的汤唯也借此赢得了最佳新演员奖。而早在几个月前,《色,戒》才刚刚擒获了第64届威尼斯金狮奖,继《断背山》之后再度轰动水城。无疑,《色,戒》的莫大荣耀也伴随着铺天盖地的争议。作为改编自张爱玲的作品,李安导演的整个拍摄过程可谓精益求精,甚至心力交瘁。与此同时,梁朝伟也就此贡献了有史以来尺度最大的演出,堪比当年王家卫的《春光乍泄》。时过境迁,当昔日的情色风波渐渐消退而去,人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色,戒》时,才日渐惊异于李安导演的天才手笔。遗憾的是,太多的“封杀”传言终究蒙蔽了太多人的眼睛。

《榴莲飘飘》

NO.8《榴莲飘飘》(2000)

导演:陈果

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新人奖,最佳原创剧本

其他提名的影片:《蓝宇》《十七岁的单车》《你那边几点》《爱上我吧》

《榴莲飘飘》诞生的2000年,也是陈果导演的创作鼎盛期。继广受赞誉的“回归三部曲”(《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之后,陈果导演辗转北上,决意再拍一个“北姑三部曲”,而《榴莲飘飘》便是此三部曲的第一部。影片中的“榴莲”与“飘飘”则代表了南方与北方的两种标志性意象,也成为了陈果导演寄寓情感的最佳城市载体。当年金马奖上,与《榴莲飘飘》棋逢对手的是关锦鹏导演的《蓝宇》,两部影片分获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与此同时,同为内地演员的秦海璐与刘烨则分获帝后。于是,王小帅导演《十七岁的单车》就这样被冷落了,当时还引起了焦雄屏等人的强烈不满。但总体而言,如此独具草根情怀的《榴莲飘飘》能够笑到最后,也是当之无愧的。

《千言万语》

NO.7《千言万语》(1999)

导演:许鞍华

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造型设计

其他提名的影片:《心动》《目露凶光》《星愿》《紫雨风暴》《黑暗之光》

毋庸置疑,许鞍华导演是第36届金马奖最名副其实的赢家。相比其他提名影片,《千言万语》的电影格局无疑是最洞彻人心的。本片以爱情包裹政治,反映了香港七八十年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风起云涌的政治觉醒,颠沛流离的命运碰撞,许鞍华以一种女性导演所少有的荡气回肠,精彩地回顾了香港本土知识分子自觉反抗港英的艰难历程。在许鞍华早期电影中,《千言万语》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也历来被认为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中无可替代的光辉一页,更一度被选为“香港电影百佳”之一,与徐克、谭家明、严浩等导演齐名。回首当年的金马奖,与《千言万语》同台竞技的多为爱情片,如张艾嘉的《心动》、马楚成的《星愿》、张作骥的《黑暗之光》等。但相较之下,这些影片尽管叫好又叫座,格局上终究是小了点,远不如许鞍华悲喜交织的历史华彩。

《小毕的故事》

NO.6《小毕的故事》(1983)

导演:陈坤厚

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

其他提名的影片:《大轮回》《海滩的一天》《搭错车》《男与女》《看海的日子》

对于“台湾新电影”运动而言,《小毕的故事》注定是无法绕开的历史性一幕,更在台湾影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片根据台湾作家朱天文的同名小说改编,以青少年成长主题引人注目,影片风格清新而写实,充满了台湾独有的生活气息。而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刷新了以往台湾电影大喜大悲的传统模式。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侯孝贤与朱天文这对金牌搭档,开始了长达十几二十年的密切合作。如今,再回看当年同台竞逐的其他影片,前有胡金铨、李行、白景瑞横跨三世情缘的《大轮回》,后有杨德昌导演深邃而耐人寻味的《海滩的一天》,但不可否认的是,谁也没有《小毕的故事》更清新质朴,而又真切感怀。要知道,这些年炒得沸反盈天的“台湾小清新”风格,倘若真正追溯起来,也将注定绕不过《小毕的故事》。

 

《阳光灿烂的日子》

NO.5《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

导演:姜文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效

其他提名的影片:《浮生》、《今天不回家》、《月满英伦》、《鬼婆婆》。

这是第一部获得金马最佳剧情片大奖的大陆参赛电影,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从这部开始,两岸的电影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这部电影作为姜文的处女作,吹响了这位电影天才横空问世的号角。

这片可以说是除了《牯岭街》外最好的一部关于青春的华语电影,但始终让人疑惑的是姜文到底是在缅怀自己的青涩年代还是缅怀那段特殊的文革岁月。影片过度的曝光和屋顶上的热气升腾都象征着他依旧迷恋“红太阳”的温度和炫目,而关于记忆的真实性则被他一股劲儿抖成了机灵,他彻底回避了到底何为幻想何为真实,于是,年轻生命的激情飞扬和特殊情景下的全民癫狂混淆不清,倒是成就了类似费里尼一般的表述:一个男孩怎么慢慢变成男人的。

不管对其主题如何质疑,都不得不承认姜文的电影语言是第一流的,电影院里的黑暗都仿佛被银幕上的过度曝光驱散,人人心头都是阳光的味道,再加上烧荒草的气味,仿佛把雄性荷尔蒙都种植在了每个观影者心里,而唯一能浇凉我们的是结尾:马小军想从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边,就有一条腿将他踹回水里,一次次徒劳的努力,一次次地坠落。我始终坚信:电影就应该在这里戛然而止最为完美。

《稻草人》

NO.4《稻草人》(1987)

导演:王童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

其他提名的影片:《倩女幽魂》、《秋天的童话》、《胭脂扣》、《桂花巷》、《A计划续集》。

1987年,台湾“解严”前夕,政治高压已经悄然而逝,之前不敢涉及的题材和历史禁忌也开始解冻。王童,这位被誉为“台湾的今村昌平”的导演,用影像来见证历史,拍出了《稻草人》,这部宏大历史下的小人物无言悲情的黑色喜剧。

本片为台湾近代史乡土电影三部曲的第一部。与《香蕉天堂》(1989) 《无言的山丘》(1992)构成了台湾近代史乡土电影三部曲。而正是有了太平洋战争时期台湾农民荒诞悲剧的《稻草人》,方才有后面国民党初到台湾之后白色恐怖时期士兵悲惨命运的《香蕉天堂》及描写日据时代初期矿工悲惨生活的《无言的山丘》。整个三部曲通俗易懂,用本土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故事打磨出特殊岁月的生活磨难,深入人心。

王童于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深刻影响的表述,直接影响到了一批台湾导演去回溯中国台湾一个多世纪的悲情历史,加上各自琢磨出个人的影像风格和美学气质,中国台湾电影的品质迅速提升,成为国际影坛上的一批生力军,这里面就有后来华语片第一座金狮获得者《悲情城市》。

 

《养鸭人家》

NO.3《养鸭人家》

导演:李行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摄影奖。

其他提名影片:《深宫怨》 、《人之初》、《血溅牡丹红》

被誉为台湾电影教父的李行之成名作。本片和李行导演的1960年的《街头巷尾》、1963年的《蚵女》一起,成为“健康写实主义”的滥觞,也是台湾电影对于家园生活最温情的描述。健康写实主义之后成为台湾电影的潮流,盛行了十余年,打下了台湾电影工业的基础。

1960年代初,台湾成功完成了土改,农民收入大幅攀升,“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拍一批如实反映台湾新农村生活的电影,而李行恰逢其时,也力图挖掘乡土之美,转化成电影中对土地和劳动的讴歌及对大陆萦绕不去的乡愁,两下一拍即合。主旋律电影最后被李行硬生生地拧成了“路线创作主义”,《养鸭人家》正是其标杆。电影对田园风光和质朴农民的刻画战胜了生硬的政治理念灌输,台湾乡土电影在此刻开始崛起,直接启发了后来王童及侯孝贤等人的创作,影响深远。

片中最美的一刻是小月夕阳下追养父,红红的晚霞染遍了天空,清新淳朴的乡土风格和父女情深被风景映衬,尤为动人,此刻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冲击着观者的心,而质朴的对白如同诗一般被诵出,更增添了片中对亲情的感染力——最简单的道理就在最朴素的生活中。

《梁山伯与祝英台》

NO.2《梁山伯与祝英台》

导演:李翰祥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演技特别奖等六项大奖。

其他提名影片:黑夜到黎明》 、《武则天》、《小儿女》

本片是上世纪中叶盛行一时黄梅调电影的巅峰,同时也是当时整个华语电影工业实力的一次呈现,李翰祥导演和邵氏携手,用大手笔打破了以往粗制滥造的内景限制,电影语言尤其流畅,摄像机的平行运动和特写的捕捉、美轮美奂的美术、精致的人物服饰搭配、光影流转辅佐动听的黄梅乐调、饱满的人物勾画和表演,打造出华人特有的音乐电影类型片,可说丝毫不逊于同时期的好莱坞工业水准。

长达20多分钟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的经典戏曲再现,是本片最为经典之处,祝英台用各种比兴和比喻来暗述衷肠,而梁山伯则不通款曲,一个情生意动,一个憨厚懵懂,李翰祥用极为高明的电影手法将两人三载同窗,抵足而眠的相亲相爱刻画得淋漓尽致。

除了艺术手法外,本片当年横扫金马奖的另一原因就是“反串风”的盛行。台湾流行的歌仔戏,也是由女性反串重要男性角色的,是以当年凌波饰演的梁山伯,毫无违和感,让万人空巷,连映196天,收入800多万,打破了台湾之前的票房纪录,凌波一夜之间从一介新秀变成巨星,甚至很多师奶影迷,登报称自己是凌波的亲生母亲(凌波是弃儿)。尤为传奇的是,金马奖也迫于压力,在颁给乐蒂最佳女主的同时,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演技奖表彰凌波以安抚影迷。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NO.1《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导演:杨德昌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原创剧本。

其他提名影片:《阿飞正传》、《推手》、《阮玲玉》、《娃娃》、《拳王》,阵容之强是今日不可想象的。

本片在杨德昌所有电影里和《一一》并称他最好的两部作品,自问世以来,愈来愈多的人都认为其是华语影坛不可复制的经典,甚至堪称自1949年以后的“最佳华语片”,是以在金马奖重新盘点里独占魁首,毫无异议。杨德昌借用1960年代,台湾威权时代一群少年的蜕变和青春期纯真梦想的破灭,质问利益世故的社会是如何用“制度杀人”,“环境杀人”,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窒息的社会氛围,也是一件献给所有人成长岁月的祭礼,一出唱给所有人青春年华的史诗——青春总被社会挫败,正如内地一位青年导演所说:“所有关于青春的一切都被他表达尽了。”

电影融合了杨德昌中学时的真实成长经历和他三十年后重溯那个年代的全新历史观点,投注了杨德昌对于电影的所有理想和感情,处处流露着他对过往不可追的伤感缅怀,加上对年代细节写实性的考究,电影工业技术上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来看,电影的完成度都堪称完美。电影时长4小时,这在华语片里非常罕见,人物更达百人,杨德昌展现了他惊人的调控能力,故事和人物架构得相当匀称,十二组人物错落有致,勾勒出了庞大的社会表述和历史轨迹,导演还用三十年时间去除了情绪里的火气,冷静理性地完成了权力和金钱是如何一代代无情腐蚀开来,毁灭了每个人纯洁性精准刻画。

杨德昌还借用这部电影聚合和训练了一大帮青年电影人,是他牵首签署“台湾电影宣言”后用实际行动所做出的表率,打破台湾乃至华语电影传统制作上的囚禁,用全新的电影语言和电影工业要求建立更理想的制作环境及创作方向,也为电影工业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当年参与演出和制作的张震、柯宇纶、鸿鸿等人已经成为台湾电影工业的中坚砥柱。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专题

金马50

金马奖是华语影坛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项,始于1962年,被誉为华语电影奥斯卡。[详细]

相关策划专访

伟仔曼玉分获帝后桂冠

金马50之最

更多精彩栏目
制作团队

策划:凤凰娱乐电影组

撰稿/组稿:陆支羽 桃桃林林 雪盲 法兰西胶片 扭腰客 波米 秦婉

责编:法兰西胶片

监制:雪盲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微博

@凤凰娱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