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国剧突破胜败几何
2009年03月31日 09:38济南日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说,艺术多样化的探索本身,只要不离开一定的底线,无论如何都值得肯定。“但就《团长》来说,它的探索不算成功”。马也说,大众文化只能去适应大众口味,其国际公认的标准是不能太高深,而其核心是有一个“套路”,然后再加一点新鲜,“韩剧为什么吸引人,也是因为有一个套路;《士兵突击》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是因为它是大众文化,而且适应了套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如何努力谋求成功,世界文学史上很多经典名著都是这个主题。同时它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所以获得了成功。”

马也说,《团长》用了很多荒诞、错乱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这种探索不能说不好,但因超出审美底线,眼下观众不太接受。这也再次证明,艺术探索不能超出这个底线。”

而对于艺术表现与历史真实的矛盾,马也则认为,在历史真实性方面《团长》的表现“无可挑剔”,艺术表现不一定拘泥于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因为历史是不能还原与重述的:“‘忠实’与‘还原’这些提法本身就值得研究,只要大的历史背景、历史哲学、历史精神、历史氛围准确就行了,不能纠缠于是否‘真实’”。马也说,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其原则应该是“不违背”而不是“忠实”:“如果以忠实为原则,就好像艺术创作有100条路、一下子堵上了99条只剩下1条;而如果以不违背为原则,则是堵上1条留下99条可以走。”他说,艺术创作应该只设“下限”不设“上限”。

影视剧导演、音乐制作人、曾执导电影《自首》和电视节目《泉水人家》的黄群同样认为,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还原历史是次要的,“香港有很多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对历史都做了各种修饰,就算《赤壁》这样的大制作,历史在里面也只是一个背景”。黄群说:“首先历史到底是何模样就有待考证,其次作为观众来说,要把了解历史与娱乐分开。”他说,自己也挺关注远征军的这段历史,但是作为观众,自己不会通过这部剧去了解这段历史。而另一方面,他也承认,作为导演,假如自己也拍有历史背景的戏,会尽量选择无关痛痒的历史而不是敏感的历史。

黄群通读了兰小龙的小说原著,“小说的手法与氛围比较怪、比较独特,当时我就想,这个小说很难用电视剧的方式表现,现在看,康洪雷做得已经很不错了,基本上契合了小说独特的气质。”黄群说,事实证明康洪雷的探索并没有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也说明他并没有把这种探索做成熟,或者说做到某种高度,“观众对超前的东西并不反感,当初《星球大战》很超前,但还是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观众的审美有一种惯性,这种惯性其实也是一种惰性,需要相对另类的作品加以扭转和培养。”

《团长》的突破对我们类似的创作带来什么启发?它的另类表达对当下中国影视剧创作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康洪雷的探索成功与否有待观众进一步的检验,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团长》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战争片模式,其突破意义显而易见。其突破与超越会对我们类似的创作带来什么启发?它的另类表达对当下中国影视剧创作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苗长水说,《团长》的创作比较“接近创作的本质”,那就是“写人”。“我们的文学也好,影视创作也好,更多都是在写事,比如《延安颂》、《长征》等等,很少写人,更很少写小人物。这个剧很好地塑造了各色各样的小人物,这一点很有价值。”他说,这条路很难。但是一旦摸对了方法就会取得成就,《团长》给我们的影视剧创作树立了一个较好的榜样。

黄群则认为,《团长》之所以和以往的军旅题材剧“不一样”,是因为它走偏路,以传统观念里的反面人物为主角,“兰小龙和康洪雷很聪明地用一种调侃式、自嘲式的手法,打破了人们心目中对战争剧的固有认识。但仔细留心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是有所顾忌的,这种偏路对类似的影视剧创作是一种冲击,但不会成为主流。”他说,影视剧创作中有一种约定俗称的东西,就算好莱坞或者欧洲,也必须遵循一定规则,正面人物怎么说也不过分,而肯定“反面人物”则很谨慎。

知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团长》中有着更进一步的思考。他认为,《士兵突击》所展现的象征的含义,其实与我们当下的文化状态息息相关,而《团长》所展开的是一种更加高远的思考,它所追求的是对于中国人“国民性”和“民族精神”的展现。但这些高远的想法却难以得到故事和人物的有效的支撑。《士兵突击》最好地找到了和观众的结合点,《团长》却失焦在一个相对陈旧的主题之中,难以找到和观众的契合点。

张颐武说:“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电视剧特性和象征之间的微妙关系。过度放纵的自我表现,实际上反而会限制作品和观众的联系。《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的争议,其实是一种精英的追求和大众形式之间的不平衡。我们通过这个电视剧可以思考电视文化和大众与电视制作之间的关系。”

在大家对《团长》带来的话题进一步思考的时候,也有专家对它的“制胜法宝”作了总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系副教授白小易表示,《团长》的成功是必然的。首先,“康剧”的品牌已经形成,积累了足够的收视期待;第二,媒体广泛参与必然引发传导和放大效应,使得不看、不了解、不谈论就似乎丧失了话语权;第三,《团长》体现出了其他军旅题材电视剧少有的创新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场堪称完美的大片营销,《团长》或许最终在口碑上难胜“许三多”,但经济效益必将远超后者。

4月初,《团长》将如约登陆山东卫视,它是否可以凭借上述有利之势继续占据人们的视觉中心还有待检验。作为一部电视剧,它可能会被“喜新厌旧“的观众所淡忘。但作为一个有着诸多意涵的话题,作为一种纷纷扬扬的文化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无疑还会为人们所谈论所关注.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雪萌   编辑: 邱文辉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