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丹尼斯-甘塞尔
出品: 德国
年份:2008
关键词:集权主义的起源、美国浪潮实验
#一句话影评#:统治人群速成指南!
文/卡卡南
本片改编自1967年美国著名的“浪潮实验”
缺少家庭跟同伴的关爱,孤独的少年很快在“浪潮”中找到归宿
本片也用一定篇幅讲述了当前德国青年的生活状态
1967年的美国,加州某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极权运动的恐怖,大胆设计了一个实验,鼓励学生们组成效仿纳粹党徒的团体。他提出了“团结铸造力量”的口号,在班里大力鼓吹集体主义精神,并成功地让学生们把自己视为精神领袖。在他的带领下,自豪而亢奋的学生们不仅统一了思想、着装和行动,组成了名为“浪潮”的团体。而这团体的成员很快陷入到集权狂热中,几乎引发混乱。这就是著名的“美国浪潮实验”,若干年后,它分别被改编成了一部小说、一部舞台剧和一部短片。
1967年时德国导演丹尼斯-甘塞尔还未出生,但这丝毫没影响他对希特勒与集权统治的兴趣——据说他爷爷年轻时也是希特勒军校的一员。以此为题材,他拍摄后来一鸣惊人的《希特勒男孩》。四年之后,他又把那个著名的社会实验搬上了银幕。
二战以后,德国和日本导演都在检讨,他们的不同在于,所有日本反战电影都在讲“我们遭遇了什么”;而德国导演则更关心“我们到底怎么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德国人的理性、哲思确实不是吹出来的。丹尼斯的特别贡献在于,他把故事的背景从1967的美利坚移植到了2008的德意志。在今天,反法西斯的意识已经渗透到了德国每个末梢,它真的可以孕育另一个独裁集权吗?反正在电影里(或者电影之外的实验中),从理性到狂热再到集权,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像导演说的:无论你有多谨慎,都不能保证能免疫于一个强大的团体精神或者一次蛊惑人心的运动。
电影里那个中学老师,不过是引用了一些“贫富不均”、“人人平等”、“反全球化”等左翼思想,就足以让年轻人满腔热忱地投入组织怀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自由。集权主义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里,稍加煽动就会席卷而来。这话听来危言耸听,可当你打开电视机收看那些狂热的新闻,总会感觉一切都似曾相似。它们总会伴随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最终制造的,却是千奇百怪的人间地狱。当然这些事,已经和丹尼斯-甘塞尔无关了。
万人迷的中学老师,成了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很快连他自己也无法驾驭局面了
中学老师的演讲引用了一些“贫富不均”、“人人平等”、“反全球化”等左翼思想
拒绝“浪潮”的人,很快在班级中被孤立、排挤
法西斯主义离我们有多远
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要求学生们说话前必须叫他“琼斯先生”,设计了组织内统一的手势,并且以各种形式向学生们强调纪律与团结的重要性。很快,学生们都成为“第三浪潮”的忠实成员,并坚定地以琼斯老师为组织的领袖。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
第三天,琼斯暗中委派3名学生作为“督察”,向他报告那些不遵守“第三浪潮”规定的人以及组织的批评者和反对者。但是接下来竟有20余人毫无保留地向他告发自己的朋友,有的甚至告发了父母。
琼斯渐渐感到事态的失控。于是在第五天,他命令学生们次日到礼堂集合。他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影片:帝国党代会、集体、纪律、服从,以及这个集体的所作所为:恐怖、暴力、毒气室,并告知学生们,“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而短短五天时间,浪潮团体已经从最初的20人,发展到了200多人。一位实验的亲历者后来说,“当年没有人对琼斯先生表示一丝怀疑,我们,如此轻易就放弃了自由”。
策划:田野
撰稿/组稿:蒙太曲奇 卡卡东 在途 魔糖
责编:高晓雯
监制:田野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