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1994年《亡命天涯》时代意义 大片登陆显示开放胸怀
2008年12月20日 18:20新京报 】 【打印

《亡命天涯》

1997年12月19日,投资2亿美元的巨制大片《泰坦尼克号》开映,并于1998年春登陆中国大陆院线,创下3.6亿人民币票房纪录,至今未被打破。而1994年第一部进口分账影片《亡命天涯》,却引发中国电影业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大论战,甚至在上映前日险些被叫停。

时至今日,见证了那场争论的北京新影联院线发言人高军感慨:“如今中国电影产业的兴盛,证明了当年选择分账进口影片的明智。”

1994年11月12日,北京气温接近冰点。各影院突然聚集了大量的人群,人们戴着帽子、裹着棉衣,在寒风中排起了队。热闹场面已多年不见。

这一景象构成了关于大片的最初的民间记忆。而《亡命天涯》也因为身负“首部进口分账大片”的标签,被载入中国电影行业史册。它在创造2500万惊人票房的同时,也引发了空前的争论。

中影获准每年引进10部大片

在《亡命天涯》之前,没有一部进口影片被称为“大片”。事实上,从1949年到1976年间,中国大陆一直有进口影片上映,但除了影片交换等非商业性发行之外,就是“买断”发行,用来“买断”国外影片的通行价格是2万美元。

以这样的价格买进的影片,自然只有三四流的影片。北京新影联院线发言人高军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很多电影从业人员都私下认为,中国观众是世界电影的“二等公民”。

1979年美国电影协会主席瓦伦蒂访华,与中国文化部、电影局商讨美国电影在中国发行的问题。

1980年中影公司组团访美并拜会瓦伦蒂再度讨论进口美国影片事宜。美方提出分账发行,即电影者不卖断发行权,而是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中方的意愿仍是“买断”发行,两度讨论未能达成一致。

现任中国电影集团发言人的翁立告诉记者,当年中影公司没有进行分账,一方面因为当时电影发行采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不可能单独和外商进行分账,另一方面外汇额度的限制很难采取这一形式。

转机出现在1993年。

当年,广电部发布文件,规定中影公司不再包销国产影片,但仍承担进口影片的统一发行职能。1994年中影获准每年可以通过票房分账的方式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即后来的所谓“大片”。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杨林   编辑: 王喧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