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导演: 黄建新

  出品: 中国

  年份:1985

  关键词:黑色幽默 形式主义 赵书信性格

  #一句话影评#: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最佳视觉图谱。

  文/沙丹

电影《黑炮事件》在中国影坛显得卓尔不群

《黑炮事件》的“视觉风格”有波普化和装饰艺术的特点

在不断变幻着的条纹几何型灯带的背景前,衣着前卫的歌者、暴露耸动的舞女以及亢奋难耐的观众成为了折射中国现代性的视觉符码。

《黑炮事件》(1985)诞生在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80年代中期。与第四代朴实淡雅的作品相比,《黑炮事件》可谓浓墨重彩,具有鲜明的荒诞和黑色幽默气息;而与第五代的宏大叙事相比,《黑炮事件》又紧贴时事,具有高度的现实批判意义。这让它在当时的中国影坛卓尔不群,甚至在导演黄建新过往的个人创作系谱中考察,它也显得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回顾《黑炮事件》,从叙事色彩上来讲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荒诞性的黑色幽默。在20多年前的中国影坛,这可是一种十分新潮的手法。东西冷战结束以前,出于意识形态宣传和“对敌斗争”的需要,黑色幽默的概念被引入国内,成为匕首和投枪。然而吊诡的是,在我们自己的文艺生活中,黑色幽默的讽刺力量却被长期抑制。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黑炮事件》可谓中国黑色幽默影片中的先声性作品。

而赋予电影这种黑色幽默感的,首先要归功于张贤亮创作的小说《浪漫的黑炮》。这篇中篇小说最早发表于1984年第2期的《文学家》,故事与后来电影所诠释的基本相仿,都是讲因为一封寻找黑炮棋子的电报,让机械公司的工程师赵书信被无端怀疑有“特务嫌疑”,因此单位领导不让他参与外国工程设备的安装调试,结果设备安装出现巨大失误,给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

在电影与原著小说内在精神保持一致的前提下,黄建新在《黑炮事件》的形式感上做足了功夫,这让影片青出于蓝,获得了评论界极大的好评。即便在今天看来,影片强烈的风格化效果也是相当的先锋大胆。首先,影片的叙事视点就非常有讲究。在张贤亮的原著小说中,采用的是一种近乎全知的视点,而到了电影中则采用了调查报告的结构,以厂长李任重为口述人(兼及画外音),因此全知视点就显得有些不大令人信服。于是,赵书信在故事中的种种活动,都会有一个潜在的旁观者(比如陈浩祥或刘玉梅)。《黑炮事件》的整个故事主体其实都是采用倒叙的方式进行的,而大的倒叙之中又包含有几处小的倒叙(用来交待汉斯和赵书信的过去的交往等等)。如此复杂的视点和套层结构,非常圆融地互相交合在一起,这在80年代之前的中国电影中是非常罕见的。

更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黑炮事件》的视觉风格。黄建新作为“第五代”的一员,对于视觉造型的偏爱与同时期的陈凯歌、张艺谋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就《黑炮事件》而言,黄建新的视觉风格更加具有波普化和装饰艺术的特点,这种艺术观念实际上同陈、张充满原始野性的视觉造型风格是有极大差异的。譬如,在影片中“阿里巴巴”歌舞这个段落就是非常具有华彩性的一笔(张贤亮的小说里没有这个段落,显然这属于黄建新的个人创造),在不断变幻着的条纹几何型灯带的背景前,衣着前卫的歌者、暴露耸动的舞女以及亢奋难耐的观众成为了折射中国现代性的视觉符码。在《黑炮事件》诞生后的好几年里,“阿里巴巴”这首歌都是中国都市街头传唱不衰的金曲。在我看来,片中的这场视觉盛宴和米家山《顽主》(1988)中那场五味杂陈、光怪陆离的T台秀,可以并列堪称读解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最佳视觉图谱。

色彩在《黑炮事件》中也被黄建新运用得出神入化。比如评论界经常提到的开会一幕,把白色调的功能用到了极致。此外,红色以及橙黄色也是《黑炮事件》中的主要构成色调,黄建新认为这是一种“危机暗示”,具有明显的不安定性和不稳定性。尤其是对于当时从“文革”过来的大量观众,红色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过往的疯狂极“左”经验,这无疑是和片中所要批判的主题是一致的。

影片的主人公赵书信,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缩影,他的遭遇获得不同年龄段观众的认同和思考。

《黑炮事件》可谓中国黑色幽默影片中的先声性作品,充满了大量隐喻片段。

请猛戳这里参与评论 一砖一瓦共建理想国

《黑炮事件》在1985年的中国影坛,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因为这就是一部为他们“说话”的作品。特别是影片的主人公赵书信,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缩影,他的遭遇获得不同年龄段观众的认同和思考。就这样,“赵书信”已经成了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宣泄个人情感的一个有力依托,因为在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中,知识分子总是首当其冲地成为牺牲品。即便是在拨乱反正的新时期,极“左”思潮的余毒仍然在某些官僚心中根深蒂固。在《黑炮事件》的开头,黄建新采用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用反特片的类型风格,来为赵书信后来的不幸奠定了低调。

那我们该如何理解《黑炮事件》中所着力塑造的“赵书信性格”。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曾指出,赵书信这一时代典型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命运。它的纵向联系是经历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明哲保身;横向联系可能属于世界的东方,如出世思想之类。他引用聂荣臻元帅的话说:“1927年全党很快就接受了武装斗争的概念,但自1949年以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科学知识这一概念,却至今没有完全接受。因此,三十多年来,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逆来顺受,甚至麻木的精神状态。这显然是个悲剧。这个悲剧乍看属于个人,细看属于国家,这就是《黑炮事件》所反映的‘赵书信性格’。”

《黑炮事件》从拍摄到上映,历经了很多波折和修改,但幸运地是最终还是与观众见面了,并引发了舆论强烈的共鸣。人们关心赵书信,其实也就是在关心我们国家和民族自己的命运。从这点衡量,黄建新和他的创作团队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正是凭借那份执着的热忱和理想,让《黑炮事件》成为中国电影史永恒的艺术经典。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栏目介绍

百部穿影

简单直给又煞费苦心的电影推介,阳春白雪又粗暴三俗的影迷分享。[详细]

往期回顾

贝鲁特大屠杀

与巴什尔跳华尔兹

宗教冲突、黎巴嫩内战

焦土之城

山寨版四人帮、性掠夺

光荣的愤怒

日占时期、强迫劳动

做人的条件

更多精彩栏目
制作团队

策划:田野

撰稿/组稿:蒙太曲奇 卡卡东 在途 魔糖

责编:高晓雯

监制:田野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百问不怠

调查

  • 1.你认为赵书信的杯具来源于什么?(此问必选)
  • 2.提到80年代,你会想到什么?(此问必选)
  • 3.你认为什么是“知识分子”?(此问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