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导演:罗杰-唐纳森

  出品:美国

  年份:2000

  关键词:古巴导弹危机 第三次世界大战 核灾难

  #一句话影评#:一堂生动的国际关系谈判教学课。

  文/兰波

电影中的肯尼迪家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成为英雄

放弃自己的判断是不道德的,这是政治家的信条

苏联导弹对准了华盛顿

“我们在和魔鬼拔河”,在本片进入最扣人心弦时刻时,本片主人公,时任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肯尼思-奥唐纳(昵称肯)道出了心中对核战争的恐惧,也道出了人类亘古未遇的危机——若战争爆发,将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而是人类的全面毁灭。这场危机时隔38年,后被好莱坞用《惊爆13天》重新演绎,如今看来其过程依旧惊心动魄,充满睿智和反省。

电影从危机爆发开始的当天开始描述,通过肯的视角切入,展现了肯尼迪总统(昵称杰克)以及他的智囊团在1962年10月14日到28日,短短13天内是如何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事件。在这期间,美苏双方围绕自己的核心利益,从军事对峙到联合国大会上外交对辩不断博弈,每个战场的呈现均精准刻画了双方各自的克制与鲁莽,以及各种可笑的,险些让全人类同归于尽的战争冲动和策略。

这种表现重大历史时刻的纪实型电影最难的就是如何让观众有临场感,扮演肯的凯文-科斯特纳和扮演肯尼迪的布鲁斯-格林伍德为其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他们在电影中的精湛表演让人印象深刻。两位好演员加上编导围绕杰克和肯两人展开了最精心的历史人物刻画,正是他们两人以及肯尼迪的亲弟,时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昵称鲍比),形成围绕以肯尼迪为核心的三人团队齐心协力谋划,一面抵抗国内压力,一面识破前苏联的核讹诈,挽救了几乎不可收拾的局面。

片中有几段场景就生动展现了三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维护和平的决心,在经历了军方对苏联战略意图之夸大其词的判断和对三人经验阅历的藐视后,鲍比回顾了当初为何要入主白宫:“为什么付出这么大代价来到白宫?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 肯尼迪也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政治家:“放弃自己的判断是不道德的。”展现能力恰逢其时,虽三人此刻也充满了恐惧和担忧,但他们依旧斗志昂扬,在任何复杂事态之前保持着充分思量和冷静克制,并相信政治理应是传递善意与达成和解的过程,打消了被恶意裹挟而不自知的军方和中央情报局好战派发动战争的企图,用道德和正义感冲破了被“囚徒困境”禁锢的现实厚壁。

另一段,在双方通过非正式渠道沟通破裂前,核大战一触即发的黑色星期六当晚,鲍比亲自面访苏联驻美大使,用筹码和诚意换取对方的妥协,双方最终达成了秘密协议,而此刻的肯吹着口哨,希望为全世界带来好运的镜头堪称片中的神来之笔,难怪苏联大使走前特意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意:“你哥哥是好人,你也是,相信我,这世界上不止你们是好人。”所谓好人,其实就是胸怀对他人的善意和对生命的尊重。

古巴导弹危机的一个重大教训是:当双方陷入危机时,冷战双方是用不同思路来处理问题的,赫鲁晓夫怀着一种意识形态浪漫主义情怀的心态,不理性地做战略分析,不惜将苏联和第三次世界大战作为筹码压上;而这一行径,当然会被美国人视为“非理性”的,甚至将赫鲁晓夫和希特勒相提并论,认为其疯狂野心气焰嚣张,若姑息则会演变成“慕尼黑会议第二”,只能采取强硬立场反击,若不是肯尼迪兄弟和肯识别了赫鲁晓夫的真实战略意图,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如何在战争爆发之前,让敌对双方建立一个共同的理性认识呢,从而达到和平呢?电影不断用一战的教训——归纳在《八月炮火》这本书里,告诫着决策千万人生死的政治家和军人们,并最终不惜点题:“我们的问题是人为的,因此也要由人解决。归根究底,人类最基本的共通点就是都居住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呼吸着相同的空气,我们都关心子女的未来,我们都是凡人。”想着这一点的话,政客们按着核按钮的手应该就不会那么用力。

约翰-肯尼迪在这13天中异常冷静

高高在上的政治家也是凡人,想着这一点的话,他们按核按钮的手就不会那么用力

罗伯特-肯尼迪:为什么付出这么大代价来到白宫?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

请猛戳此处参与评论 一砖一瓦共建理想国

古巴导弹危机和核裁军

“猪湾事件”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认为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软弱可欺,同时,为了挽回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信任,苏联决定全力支持卡斯特罗的政权。基于全球战略对峙中恢复美苏平衡,改善美国在欧洲用轰炸机基地和导弹包围了苏联的局势,赫鲁晓夫也想在西半球和拉丁美洲找一个立足点。他听信了前苏联火箭部队的负责人谢尔盖-比留佐夫的荒谬计划,从1962年7月开始,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并提供伊尔-28喷气轰炸机和核弹头。

美国空军少校理查德-S-海泽在10月14日一次执行飞过古巴上空的侦察任务时偶然发现了这一紧急情况,U2侦察机上承载相机冲出的胶片证实这是苏联部署在古巴的SS-4型中程导弹系统。10月16日上午8:45,肯尼迪接到了通知,这标志着让世界心跳的13天“古巴导弹危机”的开始,也被视为“冷战顶峰”——核战争危险达到了顶峰。随后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呈现在我们在这部堪称政治斡旋教科书的电影里。

关于赫鲁晓夫最后为何妥协?一直是历史上的谜题,有个说法是前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回忆录里提出的:美国情报显示,当时赫鲁晓夫被幕僚告知,美国有5,100件核武器可以投掷在前苏联,但是,前苏联只有300件核武器可以打击美国。赫鲁晓夫担心两国之间的核战争将会把前苏联从地图上抹掉,而美国虽然遭受数以百万计的人员伤亡但仍可生存。于是,他不得不选择妥协,并下令将导弹拆除。

根据危机后的情报分析,当时已经部署在古巴的前苏联军事人员超过40,000人,远超出美国当时估计数字。5个SS-4型中程导弹阵地已经投入使用,并安装了33组导弹发射器。前苏联运往古巴的核弹头大约20枚,尽管它们中的大多数没有被安装在导弹上。美国采取“隔离”行动时,SS-5型中程导弹仍然在货船上,从来没有达到过古巴。

肯尼迪在危机期间表现出了勇气、坚定立场和娴熟手腕,一举扭转了不利形势和重树睿智、有勇气的形象,改善了大部分美国人自“猪湾事件”后对他的观感。他和麦克纳马拉还暗中筹备美国军队撤离越南,可惜,历经“猪湾事件”和“古巴危机”羞辱的军方和中央情报局下决心不再给他力挽狂澜的机会,一年后,肯尼迪遇刺。

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双方都意识到了沟通的重要,建立了最高领导人“热线”,这一举措后来形成了对于大国间沟通相当重要的一个惯例。而古巴危机也让全人类认识到靠近核毁灭仅咫尺之遥,核裁军和随之产生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开始在双方的有识之士推动下和全世界的督促下开始实施。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栏目介绍

百部穿影

简单直给又煞费苦心的电影推介,阳春白雪又粗暴三俗的影迷分享。[详细]

往期回顾

鼠疫 生化武器 冷战

卡桑德拉大桥

大革命 恐怖统治

丹东

黑帮政治 官商勾结

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

场面调度 政治隐喻

游戏规则

更多精彩栏目
制作团队

策划:田野

撰稿/组稿:蒙太曲奇 卡卡东 在途 魔糖

责编:高晓雯

监制:田野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百问不怠

调查

  • 1.如果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今天,你会做何感想?(此问必选)
  • 2.在你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矛头是什么?(此问必选)
  • 3.如果三战爆发的消息突然间取消了你会先做什么事?(此问必选)

微博

@凤凰娱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