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导演: 贝纳尔多 -贝尔托鲁奇

  出品: 意大利

  年份:1970

  关键词:特工刺杀、法西斯、国际歌

  #一句话影评#:探究法西斯根源的历史壁画。

  文/赛人 

海报看上去像一部梅尔维尔电影对吗,可惜,政治世界里没有英雄

享乐主义是纳粹的终极目的吗?至少,它同化了大众

本片是性与政治的互文、人与历史的隐喻

意大利前共产党员贝纳尔多-贝尔托鲁奇,应该算是个左派,可他在电影中不愿表达过于直接和压倒性的政论。这位诗人出身的,过于早慧的电影大师极自觉地远离了由蠢和纯结合起来的天真烂漫,但他不急于盖棺论定的政治元素同他幽深迷离和情色风味一样,都是他的招牌菜。

1970年,贝尔托鲁奇完成了,于他电影生涯而言,极具转折性的一部作品《同流者》(原译《随波逐流的人》)。弑父情结、沉重的童年阴影、性与政治的互文、人与历史的关系,具印象主义色彩的光影设置,也包括革命的目的何在,以及更重要的,革命需不需要目的。在《同流者》中都已经基本定型,并相当稳健自如地拥有了华丽、浮靡的风格走向。

影片开场不久,就探讨了意大利人加入法西斯的动机,一位官员面无表情地说道:一部分人是因为恐惧,更多的人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贝尔多鲁奇并不把意大利法西斯的盛极一时仅仅视为一种情非得已的生存之道。他让主人公马尔切洛穿上黑衫,有了另一番依据,仿佛更确定也仿佛更模糊。这个出生于没落贵族的古典学学士的年轻人,之所以与魔鬼同盟,跟他结婚的理由一样,就是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从众,是极权的开端。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在片尾,那些曾高呼墨索里尼万岁的人,会把他的金属头像取下来,挂在摩托车的尾部,招摇过市,并兴高采烈的加入游行的队伍。群氓眼中的革命,跟阿Q到尼姑庵偷两棵白菜没什么区别。

由法国著名演员让-路易-泰迪里昂饰演的马尔切洛(他最近出演过《爱》),幼时被同伴扒过裤子,又被自己的司机性侵过,并在幻觉中(或者是误伤)将这位司机杀死。他在无边无际的恐怖中,如行尸走肉般将就着自己的一生,法西斯主义适时地点亮了他的生命意志。他也就半麻木半清醒地去投怀送抱了。

真正值得深究的是那位德高望重的反法西斯志士夸德里,他明明知道马尔切洛向他请教论文是假,心怀不轨是真。可他在中国饭馆里,边喝着茅台,边作着无意义的试探。在我看来,这位大学者是被马尔切洛那性感单纯的妻子给迷住了。而他自己的妻子早就与马尔切洛打地火热。在意大利这个既保守又淫风浩荡的国度里,人们乐于在官能王国里,忘却今夕是何夕。那段著名的舞会段落,一会儿洋溢着女同气息,一会儿又玩起了准换妻游戏。这一切,都宛如饮鸠止渴般最终负了卿卿性命。在贝尔多鲁奇看来,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在当年大行其道,跟独裁者所鼓吹的,胜利到来后无原则的亨乐主义有着紧密关系。墨索里尼及其党徒之所以能作威作福,是独裁者与庸众的一场利益共同体的想像性合谋。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极权统治,它一定能够代表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人的利益,它也才能够一呼百应。

影片根据意大利著名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同名小说改编,莫拉维亚认为法西斯主义存在的土壤,是集体化的利己主义,并以诋毁其他生命形态的多姿多彩作为掠夺其财富的保护伞。他还悲观地固执己见,只要国家机器存在一天,法西斯就不会灭亡。

有必要说的是本片的摄影,光影大师维多里奥-斯托里奥(斯托拉罗担任摄影的名作还有《现代启示录》、《探戈》)。这是他第一次与贝尔多鲁奇合作,两人同龄,均是三十岁的大好年华。本片拉开了这两位电影天才长达20年的合作。倾斜式构图,人工光源所营造的迷离世界,让人深陷其中又欲罢不能。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栏目介绍

百部穿影

简单直给又煞费苦心的电影推介,阳春白雪又粗暴三俗的影迷分享。[详细]

往期回顾

慕尼黑会议、绥靖主义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

情欲谍影

色戒

阴谋论、历史悬案

刺杀肯尼迪

弗朗哥独裁、国殇

伤心小号曲

更多精彩栏目
制作团队

策划:田野

撰稿/组稿:蒙太曲奇 卡卡东 在途 魔糖

责编:高晓雯

监制:田野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

百问不怠

调查

  • 1.以下哪部是带有浓烈的正面宣扬法西斯主义气质的电影?(此问必选)
  • 2.如果你身边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突然向你鼓吹法西斯主义,你作何反应?(此问必选)
  • 3.为什么法西斯主义到今天还会存在?(此问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