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乔治-克鲁尼
出品:美国
年份:2005
关键词:麦卡锡主义 冷战电影 媒介操守
#一句话影评#:影片借古讽今的意图昭然若揭,其目的自然是在批判美国的文化政治环境,以及统治阶级反民主与钳制自由的举措。
文/沙丹
《晚安,好运》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记者和主持人爱德华-莫罗的影片
大卫-斯特拉森扮演的爱德华-莫罗一身正气,风度翩翩,讲起话来抑扬顿挫。
将自己的偶像爱德华-莫罗的传奇经历搬上银幕是克鲁尼多年的宿愿
《晚安,好运》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记者和主持人爱德华-莫罗的影片。莫罗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媒体英雄,他的传奇经历就是同声名狼藉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进行斗争,并最终把这个臭名昭著的政客拉下政治舞台。作为新闻媒体代表的莫罗始终坚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原则,他和他的战友们以顽强的行动反抗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为电视新闻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媒体从业者们树立了形象典范。
影片由著名影星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作为曾在大银幕塑造多个鲜活形象的老牌演员,他早就不甘于单纯的幕前工作。将自己的偶像爱德华-莫罗的传奇经历搬上银幕是克鲁尼多年的宿愿。他没有将影片拍成纯粹的人物传记,而是截取了50年代美国那段举世瞩目的政治风波为主要的戏剧冲突。为了保持影片的真实性和历史感,他将影片处理为纯粹的黑白影像,电影中麦卡锡这位主角取自新闻档案里的真实形象,而没有另外找演员扮演。而这些陈旧的档案材料经过数码技术的处理,相当巧妙地与影片虚构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使影片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在整体结构上,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1959年表彰爱德华-莫罗的酒会上,衣着优雅的媒体人们觥筹交错,侃侃而谈,缓慢而悠扬的爵士乐将观众带回到那个记忆中的时代。接着是爱德华-莫罗上台演讲,镜头切回到了六年前哥伦比亚的摄影棚。整部影片没有外景,导演在细节和人物造型上下了不少功夫,精细地捕捉到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神韵。CBS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五十年代的老打字机上忙忙碌碌,秘书搬着一大卷电影胶片穿堂而过,录音棚里一位黑人女歌星唱着忧郁的蓝调……这一切也跟导演的童年记忆有关,克鲁尼的母亲曾长期在电视台工作,父亲则是新闻主播,年幼时的他经常出入电视台,耳濡目染下对电视新闻并不陌生。
莫罗精心装扮,梳着一丝不苟、油光水滑的头发,烟圈绕着他的手指悠然出画。
为了保持影片的真实性和历史感,克鲁尼将影片处理为纯粹的黑白影像。
《晚安,好运》不仅表达了对莫罗的敬意,也想借此唤醒媒介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乔治-克鲁尼的“借古讽今”
扮演莫罗的大卫-斯特拉森精心装扮,梳着一丝不苟、油光水滑的头发,烟圈绕着他的手指悠然出画。他扮演的莫罗一身正气,风度翩翩,讲起话来抑扬顿挫,清晰有力,不容置疑。当时的美国政坛,麦卡锡主义的气焰正盛,人人自危,唯恐戴上“共”字头的帽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是,莫罗并没有被吓倒。他发现有个空军气象员被解雇了,理由是他的父亲和妹妹有“亲共”的嫌疑,他必须和家人断绝关系才能保住工作。莫罗在他的节目里报道了这宗不合理的冤案,迫使空军复聘了那个可怜的青年。
莫罗的这种做法使他自己成为了被调查的对象。麦卡锡表示:“我并不是说莫罗是共产党员,但要是一个东西看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而且叫起来都像鸭子,那它就一定是只鸭子。”但是,大祸临头的莫罗要比麦卡锡懂得操作媒体,他把麦卡锡自己说过的话精心剪辑,用画面直接说明了这个人自相矛盾的混乱逻辑,使得麦卡锡在全国观众面前暴露出其哗众取宠、自相矛盾的丑态。莫罗更是豪言:“没有任何人能再威吓整个国家,除非我们是他的共犯。”他的刚正也唤起了美国众多主流媒体的良知,麦卡锡的声誉一落千丈,轮到他为自己辩护了。
乔治-克鲁尼以纪实的方式炮制出一段怀旧的影像。他不仅表达了对莫罗的敬意,也想借此唤醒媒介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呼吁电视媒体成为传达社会舆论和呼声的利器。身为美国民主党的一员,克鲁尼曾和西恩-潘曾一起登上某杂志的封面,并被打上“叛国者”的字样,以“谴责”他们反对美国政府出兵伊拉克。由此,影片“借古讽今”的意图昭然若揭,其目的自然是在批判美国的文化政治环境,以及统治阶级反民主与钳制自由的举措。导演在接受访谈时坦言这部影片“全都与今日有关”。他直指布什主政下的种种违反民主,戕害自由的政策,让麦卡锡主义的幽灵借机还魂,重新在美国社会游荡与徘徊。影片上映后,立刻受到媒体的一致好评,并获奥斯卡六项提名。这样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除了本身的艺术水准之外,岂曰无因?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