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五十部最佳重排
《七小福》
NO.46《七小福》(1988)
导演:罗启锐
当年获奖情况: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奖、最佳录音奖
其它提名影片:《海峡两岸》、《倾城之恋》、《警察故事续集》、《海水正蓝》
有的时候,越充足的情感,越是需要在主题判断上做一个“了断”。《七小福》的情感在各种维度的情感都有强烈的追求欲,在香港文化史的一角注视着传统艺术被现代工业冲击,历史背景中有各类性格孩子的懵懂记忆,如期而至的爱情,师徒情学友情,怀旧悼念以及数不清的遗忘……真实中的大徒弟扮演当年的老师傅,戏中有戏是巧,但表演上不敢做何怠慢是真(或者说做些额外的感想),这一切,都太像我们遐想中的情境,太像作为宗师而宗师的“叶问”,而最后所谓的旧人旧事旧情,仅仅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而已。
何为经典电影,不但要寻找通感的方式,也要给理性留有余地,思辨后的感性才经得起回味。《七小福》缺少一种核心态度,就像罗启锐后来的《岁月神偷》,能赚得眼泪但不会让任何一个事外者有重新查阅旧时光的刺激,但是一旦当中有暧昧不明的态度进入架构中的情感,就会遭到怀疑,比方说《岁月》中对英国警察上门收税的描写,就引起评论学者的不满,至少,那不应该是浪漫中的一部分。《七小福》缅怀到最后,对主人公们在新时代电影工业上的成就竖起拇指,这个结论建立在睹物思情之上,作为人生哲理,它显得太过单薄。
我们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追溯它的价值。1988年,正是洪金宝、成龙、元彪纷纷自助公司自建班底的时刻,在周星驰还没笑出名堂,周润发刚刚火起片刻,“七小福”的确就是当时香港电影的龙头老大,从市场来看,甚至是台湾电影的龙头老大。在文艺气氛中树碑立传,那真的是一件赚取休声美誉的好事。但是现今来看,他们各自的形象,各自的迹象,各自的念想,都在公众对他们的态度上反应出来——《七小福》中于占元先生传教的东西,和现实里似乎都不大一样。时过境迁,至少我们无法再从这部电影中得想象中信仰所具备的那份伟岸。
《可可西里》
NO.45《可可西里》 (2004)
导演:陆川
获奖情况:最佳剧情片、最佳摄影
其他提名最佳影片:《大事件》、《月光下、我记得》、《2046》、《旺角黑夜》
如果选择了一个能为自己加分的话题,而在拍摄手法上流于平庸,那是一种懒惰,如果选择了一个能为自己加分的话题,不流于平庸,却又故意夸大这个话题中的加分元素,则是一种不诚实,陆川的《可可西里》属于后者。乍一看,本片在反映保护藏羚羊志愿者生存状态的问题上,相当深刻,也很感人,但当我们深入去了解电影背后的真实,会发现,陆川对当下电影市场最买账的元素,做了不切实际的处理,而在做了这样的处理之后,陆川透过电影表现出来的态度却是:这是一部完全基于现实的电影,它的写实程度不亚于纪录片。因为这个时候放弃纪录片式的真实力量,对打动观众来说,显然是不明智的。《可可西里》里的角色,或者说角色的原型值得我们崇敬,但这部电影却是在消费他们。而在这个电影很多,信息庞杂,生活压力很大的时代,作为观众的我们,多数是没有太多精力去一探究竟的,我们把全部的信任,交给了呈现着那片土地的大银幕,金马奖评审团想来也是如此,总之,本片不但对上了市场的口味,也对上了金马奖的口味,毕竟,它“沉重的人文关怀”正中靶心。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