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实录
  • 影片资料
  • 网友留言
  • 往期回顾

“

乡下孩子的梦想之路

要点
  • 1林正盛与吴宝春,都在十六岁北上打拼,一个成为“最佳导演”,另一个则成为“世界
        第一”的面包师傅,凭借着的是乡下孩子的“憨胆”。
  • 2 林正盛不讳言,人性是黑暗的、生命是脆弱的,但他希望与社会做更深的连结,不应
        继续活在那种接近自溺的状态里。
  • 3林正盛创作风格的转向,台湾本土电影市场的起飞亦是重要背景。随着近年台湾电影复
        苏,吸引了许多电影导演重新回到市场小试身手。
  • 4一直以来,林正盛其实都希望自己的电影能与社会沟通、给更多人看。如今,他希望
        可以用清楚易懂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看他的电影。
文字实录

电影《世界第一麦方》剧照

电影《世界第一麦方》剧照

电影《世界第一麦方》(麦方,读音胖,台语的面包,法语的pain)改编自“台湾之光”世界冠军面包师傅吴宝春的真人真事,是今年台湾暑假档期最受瞩目的热血励志电影。剧情描述憨厚的乡下孩子吴宝春(李国毅饰),家庭穷困,靠着母亲(王彩桦饰)在菠萝田辛勤工作抚养长大。他爱上喜欢吃红豆面包的女同学欣玫,也爱上面包甜蜜的滋味。长大后的宝春不忍母亲劳苦,开始了艰辛的面包学徒生涯,他立志成为世界第一的面包师傅,却总被嘲笑痴人说梦话。谁能料到屏东菠萝田长大的孩子,靠着执着与热情,终于走向巴黎梦想之路……

导演林正盛曾以《爱你爱我》获柏林影展最佳导演,是国际影展常胜军,这次拍了一部清新正向的励志电影,让熟悉林正盛过去作品的影迷们都惊讶不已。刻板印象中,影展导演应是孤傲疏离的艺术家,然而,为了宣传《世界第一麦方》,导演林正盛挺着圆圆的肚子,率剧组卖力地跑遍全台各面包烘焙坊、偏远地区学校、技职与大专院校,试图将这部描述乡下孩子奋斗的电影传向台湾每一个角落。

林正盛拍摄面包师傅筑梦的励志电影,与他特殊的背景有关。1959年出生于台东山地部落的林正盛,国中毕业后,由于父亲不允许他升学念高中,决心逃家,走投无路之下成为面包学徒,开启了长达13年面包师傅生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与价值,林正盛度过一段放浪形骸的日子,26岁那年,他因偷窃被关进看守所四个多月,原告是自己的亲生父亲。1984年林正盛意外进入编导班,他的电影生涯在国际影展获奖无数。然而,拍完《月光下我记得》后,林正盛在剧情电影界消失九年,如今带来了一部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也意味着挥别过往、从生命困境中破茧而出。

两个面包师傅的相遇

林正盛与面包师傅吴宝春相遇的契机,起源于2010年某杂志安排的一场对谈,当时杂志希望林正盛导演找一位合作过的演员来对谈,例如《月光下我记得》的杨贵媚、《爱你爱我》的张震、李心洁等。许久没拍剧情片的林正盛认为,自己几年来都在拍纪录片,找演员前来对谈稍嫌麻烦,又不甚有趣,忽然灵光一闪,“最近不是有个人拿了面包世界冠军回来吗?我以前也是做面包的。”对谈后,相差11岁的林正盛与吴宝春非常投缘,不仅是因为共同的职业背景,还有一个共通点是两人都是乡下小孩,吴宝春来自屏东内埔,林正盛是台东泰源人,两人都在艰困的环境长大,国中毕业后亦未继续升学。

两个面包师傅林正盛与吴宝春,都在十六岁北上打拼,后来一个成为备受肯定的“最佳导演”,另一个则成为“世界第一”的面包师傅,凭借着的是乡下孩子的“憨胆”、一种初生之犊的傻气。在台湾经济起飞的1980年代,当时还是面包师傅的林正盛,一个月薪水大约台币35000元,是相当优渥的待遇。林正盛至今仍困惑,只有国中毕业学历的自己,当时究竟哪来的勇气一意孤行,毅然决然放弃面包生涯做起导演梦。如同他无法理解,一个憨厚、不聪明的乡下孩子,竟在他急欲逃离的面包界追逐梦想,并成为世界顶尖的面包师傅。

有着动人生命故事的林正盛,曾出版过《青春正盛》、《未来一直来一直来》文集检视自己跌宕起伏的生命经验。林正盛决定把吴宝春故事搬上大屏幕,放入自己的感受,讲一个乡下孩子不知天高地厚、敢做别人看来荒谬的梦,并一步一步筑梦踏实。林正盛希望透过电影告诉偏远地区的孩子,追求梦想,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乡下孩子不比别人差。

电影《世界第一麦方》剧照

电影《世界第一麦方》剧照

曾因出身贫寒严重自卑

“面包师傅”并不是浪漫的职业,早期在台湾,当面包学徒通常是生活困顿之下不得不然的选择,这份工作也曾让两人严重自卑。《世界第一麦方》中的椪柑从小成绩优秀,正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顿才无法升学,当了面包学徒,因此对面包生涯充满了怨恨;早期作品《爱你爱我》中张震的职业也是面包师傅,却对油腻与忙碌的生活感到厌倦,这两个角色都是林正盛对自己面包师傅生涯的不满投射。

剧中主角吴宝春却是诚恳认份,将面包之路进行到底。因为自卑,小时候的吴宝春不敢领取学校发放给贫困儿童的白米。与富家女欣玫的恋情,也因为身份的差距遭到女方家长反对,甚至被欣玫的母亲讥讽“土芒果与苹果不可能长在同一棵树上”,比喻两人背景悬殊,各自属于不同世界。

即使脱离面包生涯,过往的生命背景仍紧紧跟随。“我当导演,有段时间别人看我也说,林正盛能怎样呢?他才国中毕业,面包学徒出来的!”似乎再如何努力、如何成功,都有一个摆脱不掉的生命背景,随时让他自惭形秽。林正盛说,起初会自卑受伤,到后来能逐渐肯认自己的背景,有时候甚至过了头,自卑引发自大,自负地宣示“我就是一颗土芒果”!但年纪越大,越可以持平看待,土芒果与苹果不同的生命机遇,都能成就各自的美丽。

藉电影寄托对母亲的孺慕之情

电影中的最重要女性角色是吴宝春的母亲,她是最典型的传统台湾女人,忙里忙外,不争不计较,为了家庭孩子牺牲奉献。母亲曾教导吴宝春道,“一条路一直走,憨憨走,直直走,走久就会通了啊!这就是我们傻人的招数。”吴宝春深受妈妈影响,将一条许多人看轻的面包之路走得辉煌灿烂。

剧中饰演吴宝春母亲的是屏幕形象搞笑、演唱“保庇”一曲走红的王彩桦。林正盛说,撰写剧本时就想好这个伟大的母亲由王彩桦担纲。搞笑谐星与母亲形象差异甚大,林正盛却发现王彩桦欢笑背后艰难的一面。王彩桦为了帮家里还债、供哥哥读书,十六岁即在秀场表演,甚至在“牛肉场”当脱衣舞主持人,一路走来,步履艰辛,生命有其沧桑之处。正如吴宝春母亲总是笑脸迎人,到处打工,独自养大八个孩子。

三岁丧母的林正盛,其实借着电影抒发自己对母亲的孺慕之情。林正盛的父亲是在妻子过世后,才娶了林正盛的母亲。当他初次学会“在天之灵”这个成语,林正盛总看着天上,想象母亲在天上守护自己。由于父亲的严厉管教,成长过程又没有母亲相伴,对母亲的孺慕之情成为他生命中最温柔的慰藉。

吴宝春与妈妈感情甚笃,连结着林正盛对母亲的想象。“我是我们家最小的孩子,却是我妈妈唯一的孩子,她以一种很抽象的方式在我生命非常巨大的存在着,几乎是我人生努力的力量,挫折时我都会想到妈妈,我不能让她失望。”林正盛坦言,拍男主角母亲过世的那场戏时,他心里非常害怕,事后他抱着男主角李国毅哭泣道:“谢谢你帮我把我一些情绪给纾解了。”

谈创作的转向:从追求“艺术”到追求“沟通”

从影展常胜军到大众励志电影,可明显看出林正盛创作的转向。林正盛最后一部剧情长片是2004年的《月光下我记得》,与《世界第一麦方》间隔九年。即使此片荣获亚太影展评审团特别奖,林正盛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却相当复杂。“从我开始拍电影到《月光下我记得》,我拍电影已有了惯性思考,决定不再拍剧情片,一直拍下去也是类似的作品。”

“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离婚。生命的离散让人更……心更脆弱也好,让你有新的思考。” 林正盛与前妻柯淑卿曾是台湾电影界知名的夫妻档,柯淑卿是林正盛编导班的学姐,两人合作拿下许多影展大奖,在电影圈传为佳话。但两人既是伙伴,也是对手,关系矛盾难解,最后只能无奈画下句点。

林正盛离婚前拍了《鲁宾逊漂流记》,离婚后拍了《月光下我记得》,一部讲男人、一部讲女人,“这两部电影让我觉得很反讽。我很长时间一直在想,这样一种巧妙的连结里,潜意识的心态究竟是什么?”林正盛也在这样持续几年的心灵脆弱状态之下,思考自己新的可能。后来,他选择回到最初的起点──拍摄纪录片,这个过程也让他找回当初拍摄“人”的感觉。

或许是随着年岁渐长,林正盛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有所转变。人生的成长总是有些问题要面对,并在过程中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林正盛过去作品多是在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面、困境或人性,50岁那年的冬天,他忽然强烈感受到,“我都已经这个年纪了,如果我都还没面对完我生命的黑暗面,那还要到几岁?”

林正盛说,很多创作者活在自己对生命经验、尤其是黑暗的人性探索,虽然对电影艺术有极大贡献,但对创作者本身而言是辛苦的,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自己、对人性缺乏信心。林正盛不讳言,人性是黑暗的、生命是脆弱的,但他希望与社会做更深的连结,不应继续活在那种接近自溺的状态里。现在的林正盛,希望自己成为一座“桥梁”,透过电影与社会沟通和分享。为了达到更易沟通的目的,林正盛在《世界第一麦方》拍摄、剪接、音乐处理手法上都做了不少调整。

电影《世界第一麦方》剧照

电影《世界第一麦方》剧照

导演林正盛

台湾电影市场起飞促使人才回流

当然,林正盛创作风格的转向,台湾本土电影市场的起飞亦是重要背景。在林正盛开始创作的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台湾电影工业跌入谷底。1986年,新闻局取消外片配额,外片大量涌入,电影大量进口造成资金与映演机会的排挤,缺乏票房竞争力的台湾电影首当其冲。不景气使得许多电影导演转入拍摄广告或电视剧。90年代的台湾电影,一方面在国际影展获奖连连,另一方面市场极其惨淡,资金、人才出走,电影工业几近解体。不过,随着近年台湾电影复苏,吸引了许多电影导演重新回到市场小试身手。

一直以来,林正盛其实都希望自己的电影能与社会沟通、给更多人看,碍于台湾电影没有市场,他很清楚,拍出再如何通俗的电影,台湾观众都不可能买单。如果要为投资者负责,唯一的方法就是拍一部能在欧洲卖出版权的电影,并且透过参加国际影展,努力推销电影,“就算得奖也是为了让电影卖得更好。”例如柏林影展大放异彩的《爱你爱我》,在法国25家戏院上映,卖了台币六、七千万,在台湾只有四家戏院上映,票房收益不到台币三百万。

林正盛认为,自己的作品一向存在通俗元素,以前想拍大众通俗电影苦无市场,但拿到国外需要特殊叙述风格。如今,他希望可以用清楚易懂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看他的电影。2010年,林正盛纪录片作品《一闪一闪亮晶晶》,记录自闭症孩子的困境与美好,得到不错的票房与反响,也让他更有信心用大众语汇来拍电影。然而,他也强调,不同题材有不同表现方式,并非拍完此片从此就走向商业电影。对于曾走过台湾电影市场低谷的林正盛而言,近年市场起飞,数量大增的通俗电影正为台湾电影工业奠定健康的基础。

不只是拍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决定拍摄吴宝春故事之前,林正盛曾自问,难道因为他是成功者,我就要拍他的故事吗?与现实世界中的故事主角相识、结缘,林正盛对主角从偏乡走进都市,一路走来的悲喜欢愁,产生极大共鸣。他希望这个故事传达的不只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而是一个算不上聪明的乡下孩子,肯学肯做,凭着傻气与执着实现梦想的故事。

林正盛常说,做面包很辛苦,他不理解吴宝春何以不以为苦;其实林正盛放弃了稳定的薪水,编导班毕业后到第九年才拍了第一部剧情长片,度过一段不算短的贫穷岁月,但对电影与创作的热情,让他从不觉得辛苦,反而还乐在其中。

林正盛说,他从小就爱做梦,剧中的吴宝春也总幻想着自己是“世界第一”,这两个爱做梦的乡下孩子,虽然走向不同的路,却都有着踏实筑梦的勇气与行动力,这部电影正是关于做梦、筑梦、实践梦想的故事。

导演林正盛简介:

1959年生于台东山地部落,16岁起做了11年面包师傅,27岁时意外进入编导班,开启电影生涯。第一部剧情长片《春花梦露》勇夺日本东京影展“青年导演单元银樱花奖”及法国戛纳影展“基督人文精神奖”;1997年《美丽在唱歌》获得戛纳影展法国媒体评论界颁给“金棕榈树奖”、比利时影展“黄金时代奖”、亚洲福冈“评审团奖”;2000年,以《爱你爱我》荣获柏林影展最佳导演银熊奖;2003年《鲁宾逊漂流记》入围戛纳影展一种关注单元、2004的《月光下我记得》荣获亚太影展评审团特别奖。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人物介绍

林正盛

林正盛

台湾导演

   1959年生于台东山地部落,16岁起做了11年面包师傅,27岁时意外进入编导班,开启电影生涯。 2000年,以《爱你爱我》荣获柏林影展最佳导演银熊奖;2003年《鲁宾逊漂流记》入围戛纳影展一种关注单元。

《台风》栏目介绍

  凤凰娱乐特设台北记者站开站,第一波劲吹《台风》,此栏目聚焦台湾本土优质电影,对话电影台前幕后人士,发掘值得内地借鉴的制作经验和理念。每周定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