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黄金时代的老导演们

黄金时代的老导演们

105岁还拍戏!威尼斯影展迎4位高龄导演,回顾生涯,都是国家级大导。

帕索里尼

重读帕索里尼

重新认识这位诗人、左派、同性恋以及电影先锋。

数读:威尼斯的前世今生

数读:威尼斯的前世今生

金狮眷恋东方美学,系出名门,现今却靠戛纳淘汰影片度日

[独家]专访《亲爱的》陈可辛:亲情来自经历非血缘

2014-09-01 08:03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秦婉

陈可辛不认同“血缘大于亲情”的说法,他认为共同的生活经历才最宝贵。

谈原型改编:

改动为了戏剧性,极度反对血缘比经历重要

凤凰娱乐:您是一开始看了新闻片,于是就去找新闻中的原型?

陈可辛:对,先找了中央台的编导聊,他们也跟了这些人很多年,聊完之后就找了福利院的院长,也找了黄渤的原型,他也带来他朋友,就是张译的角色,但是里面确实有很多是我们虚构的,也有一些是把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事情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譬如黄渤跟郝蕾的原型是没有离婚,赵薇委身民工是虚构的,佟大为的律师角色是虚构的。但她的女儿因为黄渤的儿子被找到,也被带了回去,证实是个弃婴,因为她的基因找不到匹配的父母,就证明她父母其实没报过案,这个是真的,结果赵薇那个角色原形跟这个女儿就得分开。

凤凰娱乐:会把改动告诉原型人物吗?

陈可辛:告诉了,除了没见过的赵薇的原型,我有告诉他们电影都改了,改成离婚了,都讲了。

凤凰娱乐:他们没有意见?

陈可辛:不是传记,电影字幕也说了,有原型改编但是有虚构情节。我觉得不需要跟原型交流太多,演员也觉得不需要,别给他们太大的框框,别给太多的限制,因为毕竟他不是一个传记片。

这个电影最吸引我的是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那个分歧,很少能看到这样的结构,前半部分让所有的观众跟着黄渤的视线,跟着丢小孩的父母的视线,你认为他们是正派,拐卖的家庭是反派,结果到中间我们给你看,原来拐卖的那家人站在他的角度,也不是反派,把观众扔到对方的角度去体验,你就看到对方的所有立场、所有难处可能悲剧的程度不比这里低。

这十年、八年,我拍的电影尤其从《投名状》开始,都是在讲一些年纪大了,发现很多东西没有绝对,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可能就是同类,并不是你对他就错,世界不是这样,这个世界没有人真的刻意去做坏的事情,就算做坏的事情,他都觉得自己是合理的、合法的,他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所以只有好莱坞的电影,或者不好的好莱坞电影,才有明显的黑白分明,所以这也是我非常想拍这个戏的原因。我能借一个动人的故事,用那么极致的结构,去表达这十年来不停想在电影里面表达的内容。

凤凰娱乐:前半部分比较合乎逻辑和常理,但我认为后半部分的戏剧性就刻意了很多,为什么加那么多的改编?

陈可辛:也没有怎么,就觉得这样好看嘛,比较能打动我吧。前半部分的故事你在微博上看纪录片到处都是,这故事最好看的就是因为到最后,你发觉原来故事中还有故事。

我跟黄渤的原型聊天,他跟我说,找到被拐的小孩儿那天,晚上在派出所跟他睡,而赵薇的原型高永霞、那个农村的妈妈在隔壁,儿子一个晚上都哭着过去,他就觉得,虽然我终于找到儿子了,但原来我儿子不记得自己丢了,现在是我要把那个痛苦重新在他身上再放一次。对,他是我儿子,我必须得带回家,但这个过程里面,他觉得是和他妈妈分开了,对那个小孩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

凤凰娱乐:一群丢失孩子的父母在一起组团做分享会,是真实存在的吗?

陈可辛:有一个组织叫“宝贝回家”,黄渤和张译的原型都是会员,他们也不停的用微博,用网络去尽量找被拐的小孩。

凤凰娱乐:他们聚会的方式是很西方的,很宗教仪式化的吗?电影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陈可辛:应该不是。但我觉得挺正常的。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就会相信宗教,去放生。很多朋友人到中年突然间转向宗教,都是因为人生哲理。

凤凰娱乐:但是张译最终做出了背叛组织的决定,要再生一胎。

陈可辛:对。其实现实里是黄渤的原型又生了一个,安在了张译的角色上。张译的原型还在找自己的孩子。电影里他们要求没找到就不能再生孩子,这个设计也是为了戏剧性更明显。

凤凰娱乐:张译谈吃猴脑,以及后面他们想抓人贩子,却发现麻袋里是猴子,这个设计有什么样的隐喻?

陈可辛:张译这个角色没有时间去展现,他的设定是个土豪,很多土豪突然间发财,十之八九有一些不太合法的勾当在里面,所以他永远觉得自己有孽,他老婆张雨绮才会穿的像观音一样,每天在拜佛。要是我有更多篇幅的话,就会表现这个人做过一些不太干净的买卖,有一点流氓气,但也不是大奸大恶。

我觉得有一点点美中不足,他讲完猴脑,就拍了一个麻袋里是猴子,我一路都想改,因为有点太设计了,但是大家看了以后都觉得还行,那么就OK了。我只是希望他有个荒谬感,有一种讽刺。  

凤凰娱乐:佟大为有一句台词,就是“法律比人重要”,我不知道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陈可辛:我觉得法律当然是比人重要,中国人的问题就是历代都用人去判断,其实人的判断是非常主观的,只能用法律去判断。

这个戏第一稿的剧本,是场大的官司,像美国片里一样,(赵薇)打官司打赢,把女儿带回来养,然后才发觉自己怀孕了,你不能有两个小孩,那就是个更荒谬的结尾。但是我觉得太假了,而且我压根就不相信这个事情能打赢,站在社会舆论的角度,你怎么样也是拐卖的家庭,你也无法证明你不知道那是拐来的孩子。所以我决定把官司改成很短的戏,法官还在加水喝茶,对他来说每天要面对一百件看似惊心动魄的官司,只给你们五分钟说重点,别胡扯别说远了。

凤凰娱乐:结局是开放式的。

陈可辛:这个有挺大争议性,有人提过要不要给一个封闭的结局,可是人生哪里有封闭的结局?人生就是这样的。

凤凰娱乐:你认为赵薇那个角色最终会怎么选择?

陈可辛:我觉得这个是绝对不能拍的。尽管观众觉得不满足,要怎么去判断,这是观众的主意。剧本阶段已经有很多价值观不同的争论,我和赵薇,和不同的演员,大家有完全不一样的想法。我觉得她不可能因为怀孕就放弃女儿,那个是荒缪到极点的事情,老天根本就玩你。虽然整个戏,赵薇在一个小时之后才出现,但到后面,我觉得最同情的是这个人,这个人代表了几千年的中国妇女地位,她能不能生孩子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情,她一辈子以为自己不能生孩子,结果呢,老公拐回来,就跟她说,我是跟别的女人生的,她觉得就是这样。最后她才知道原来自己能怀孕,她觉得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一个天大的谎言,她在那儿哭的时候,应该是在骂这个天,你以为这个是安慰奖吗?

我是绝对相信,亲情来自于大家共同的经历,不是来自血缘,我是极度反对血缘比经历重要的。虽然我不是女人,很难去了解怀胎十月的感觉,但是我觉得,我跟自己养大的小女孩的关系,绝对比我跟另外男人生的孩子要亲。当然这也是戏剧的设计,观众不用听我的想法,观众可以自己去判断,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希望,有人觉得这是一个更绝望的绝望,都没所谓。

凤凰娱乐:您是不是在这个电影里面克制了煽情?

陈可辛:我作为观众的时候,挺喜欢被煽动的,当然煽情有很多层次,有低级的,明显觉得你在煽动,就会很不爽。当然每个人的尺度不一样,所以这个好难说,我自己泪点低,看电影的时候很容易流泪,自己拍的时候也会哭,一路拍一路哭。

这个戏我是刻意不去煽的,但是故事原型真的太动人,拍摄的时候我每加一个东西,都挺动人的,然后就判断会不会过线,会不会太煽情,会的话我就尽量不拍,或者回来剪片的时候拿掉,觉得都可以的话,就放进去。我尽量用我客观的判断,也问我团队的判断。

[责任编辑:张飞飞] 标签: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关注凤凰娱乐

点击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扫一扫关注凤凰娱乐微信

关注凤凰娱乐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