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李双江是在甄别期前后出的事,所以甄别期过后,他就被学校处理了,没有从音乐学院毕业,但是当时学校没有公布处理结果,感觉这个人忽然消失了。”

李双江(二排左三)班级同学合照

青年李双江

关键词:肄业、爱情

“当时他的老师跟我说,收了一个天赋特别好的学生,让我去听听,去了一听,唱得真好,对他印象很深。”一位老歌唱家这么回忆与李双江的第一次见面,而李双江的一位学长却有着不同看法:“当时能进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声音条件都非常好,李双江在当时并不突出,反倒是他在学校出事以后才引起关注。”

李双江是中央音乐学院从天津移至北京后的第一批学生,这时中央音乐学院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任课老师通常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使当时的学生拥有了非常好的音乐视野,只是当时连年的政治运动,阻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否则最早的这批学生里,应该有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前海政文工团副团长付林回忆当时时说:“早年间的音乐学院不仅是你考不考得上的问题,得看你敢不敢去考,李双江当时应该是喻宜萱、沈湘的学生,尤其是沈湘,他的学生里成材率特别高。”其实这份师资名单上还要补充上两个人,汤雪耕、蒋英。

当时李双江考取的声乐系是五年制学制,五年中又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年入学是试读期,第二年第三年是甄别期,最后两年才是结业期。在李双江的一位学长看来,试读阶段只是个适应的过程,和一些基础的学习,甄别期则是对学生的前途的判断,看看将来是否能干这一行,如果这一关过了,那才有机会真正毕业从事歌唱。“李双江是在甄别期前后出的事,所以甄别期过后,他就被学校处理了,没有从音乐学院毕业,但是当时学校没有公布处理结果,感觉这个人忽然消失了。”

60年代初期,中国的社会风气尚属保守阶段,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情感,很多今日看来无足轻重的事由,在当时都可能引起飞来横祸,一件事是否政治正确,就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甚至生死。在那样的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李双江尝试了一段完全不可能被人们接受的感情,当时由于在学校内影响巨大,所以校方在处理李双江的时候,没有进一步扩散事件的影响,因此处理意见只是小范围讨论结果,并没有公诸于世。一位与李双江同时代的歌唱家,向本网记者透露,李并未在音乐学院完成学业。据其称,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员的歌唱家刘秉义是处理意见的参与人之一。当记者向刘秉义求证当年的一些细节时,他的回应是:因问题简单而明确,但时隔半个世纪,记忆模糊,为对人对事负责,建议去音乐学院核实查证,这是最准确无误且查有实据和具有法律程序效应的。本网记者几度致电中央音乐学院,辗转几个部门,试图求证这一事实,对方均回复:年代久远,不清楚。

就这样,李双江匆匆告别了他的大学时光,也告别了北京,等他再次走进这所校园时,他的身份已经是各种学校校庆活动的代表,并成为从这里分离出去的中国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还在那里邂逅了他现在的妻子,梦鸽。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人物简介

李双江

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