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师父》
徐浩峰对武林的执着,大成电影的新武侠一派,从《一代宗师》到《道士下山》到《师父》,都是他的调性。他跟王家卫在气质和审美上有相通之处,陈凯歌则是完全被徐浩峰带着跑,如果以《霸王别姬》和《风月》为标签的话。当然徐浩峰自己的《师父》最彻底,每个人物都是绕了几绕的维度,这种编剧电影,完全不考虑寻常人的脑子承受度,我觉得自己也是几乎跟不上趟,但还是很尊重那种形式感和坚决,无论画面还是台词,徐浩峰说到底,南方人不可信,记住武林的世界除了徐浩峰御用宋洋演的耿良辰,谁都不可信。让他恋慕的逝去的武林和规矩,成为他所构建的武侠王国中的不二宗法,他的新派写实武侠之途,讲的都是江湖崩坏前夕,一切逝去。
国产片看得少,看《师父》最大收获,是分清了女演员小宋佳。“一个月逛一次街”“只逛不买”,“一个月吃一次螃蟹,天津九条河,螃蟹不值钱。”“螃蟹管够”“这辈子嫁过了,多谢你” “这不是我最好的命……我的命是在餐馆遇到个巴西人,然后嫁到南美种可可”“你是神的一手安排,你回广东了,也给我一张照片,我也把你当神。”还有指上那个翡翠烟架,真是绕指风情。小宋佳不像章子怡演的宫二那么决绝那么狠,她轻声细语,天津女子的好,接住了。师父这一层层剥开的武林错综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信任点,师徒、军警、武馆当家……都是兵不厌诈,处处是诈。 宫二在《一代宗师》中有说,“我爹说我这种人,唱戏定是个角,入庙必成高僧,因为我会迷。” 如果说宫二是一个会迷的人,宋佳就是信的,或者说她是相信信任的力量的。好像也是能对应啊,王家卫是迷乱的,徐浩峰是笃信的。
《道士下山》受到逻辑质疑的时候,很多人不怀好意地去套原作者徐浩峰的话,你怎么评价陈大师的作品?他显然是不满意的,他在电影上映之前说,我很好奇陈凯歌导演会把电影拍成什么样,电影上映之后,他就封口不解好奇了,很少有记者能撬开他的嘴,真是心意契合,他这么懂江湖规矩的人,不会赞赏一二的顺水人情都不做。然后众目睽睽之下,筹备《师父》,他的意思是,还是我自己来吧,用我尽自己的方式讲述失去的武林。
徐皓峰是北电的老师,一介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苦哈哈的文学青年。学生把他在课堂上随口冒出来的金句记录下来放到网上“人物的智慧来自习惯”、“电影中老人、城市往往代表一种理想”“剧本是写出来的,不是聊出来的”“观众看电影,主要看价值观的刺激”“电影要展示生活的毛边”,这些。可以想象有点刘欢、袁腾飞、老树这些当代高校亲民名望之师的味道,教学有趣被学生追捧。
这就要提到跟《道士下山》同母异父的获奖无数的《一代宗师》。跟这部奇情美欲武林归去的小说《失去的武林》首次结缘的片子是《一代宗师》。
王家卫去山西天津这些形意拳根据地寻根走访的时候,发现当地习武拜师,师傅会送给徒弟《逝去的武林》这本书作为回礼,很好奇作者徐皓峰是谁,就到北京拜访,相谈甚欢。于是徐皓峰就成了电影的武术顾问,后来涉及中华武术会,徐皓峰又进入了《一代宗师》联合编剧团队。做联合编剧的时候他先写了一个整稿,被打散之后再写。徐皓峰打了个比方,这次合作的方式,王家卫很像一个牌桌上的庄家,他把一幅扑克牌打乱了,洗牌,洗了好几次。然后再跟他打牌。等于王家卫组了一个牌局,众编剧都是去赌的人。这个说法相当高深莫测武林气息,得多艺高胆大人才能上王家卫的编剧牌桌,最后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啊。
千丝万缕的三部电影中,《一代宗师》讲的是情迷江湖,《道士下山》讲的是人生可逃,《师父》讲述的则是武侠世界的规矩与道德,回到武侠宗法。经过王家卫的赌局式编剧和拍摄,可想而知最后《一代宗师》离原著有多远就有多远的现实,基本就以找不着原著影儿了为主。所以陈凯歌才会再用这个题材,反正已经离题万里了,再拍个认祖归宗的,市场容得下,可惜的是,《道士下山》弩到四分之三,突然开始恍惚,包括所有江湖厮杀的根源猿击术,也荒诞得紧,像动漫里的武打应用,日月精华任取,随心所欲,一任性,人血馒头气息扑面而来,毁了前半场华彩高歌。这种擦枪走火的路子,也跟徐浩峰没啥关系,就像廖凡说过,“徐浩峰身上,有民国气质,不疾不徐,极有定力。”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的故人气质,实在太稀有品种了,所以他的作品,无论如何,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思拍吧,给极致以自由。
(文/黄啸)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立场。本文系凤凰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