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神话故事被大规模改编成大片,甚至就连电影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内地,也不例外。然而这些“神片”的影响力却从最初的万人空巷,到后来的司空见惯,部分烂片甚至得到到嗤之以鼻的待遇。
神话大片的出现无疑是当代电影特效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然而并非所有的电影都有足够的创意去支撑技术框架。换句话说,现阶段神话大片的基本矛盾在于:如何在观众越来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越来越狂拽酷炫吊炸天的特效技术之间,找到一个皆大欢喜的平衡。
也许对一部分人来说,神话只应该存在于想象里;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神的世界不是所有的人都懂。
文/Heisenberg 编辑/扭腰客
近期中国神话改编的大银幕代表作是《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对于西游记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电影也是一样。
中国神话
代表作:《大闹天宫》(2014)
导演:郑保瑞
好多年前好莱坞魔幻潮刚兴起时,中国观众就感叹着,《西游记》最合适改编成魔幻大片了,不过感叹归感叹,改编《西游记》是件细思极恐的事,因为这之后中国尝试过的魔幻题材都以难看收场,好莱坞试图拿我们的神话故事做做文章,但最后除了做作,也没创造出什么好结果。简言之,改编《西游记》的难度,不亚于改编《指环王》。
《大闹天宫》之前,关于《西游记》最成功的改编,除了小银幕的电视剧外,要么走忠于原著但采用动画形式的路线,要么就是完全脱开原著的大话和戏说。撇开效果不说,按照《大闹天宫》宣传的说法,这次改编,在核心的故事和场景上都忠于了原著。
不过关键问题在于,《西游记》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理解。《大闹天宫》片如其名,不是《西游记》的完整改编,而是选中的小说的前八回。研究中国神话的袁珂老师认为,《西游记》师徒四人历经劫难闯关打怪兽的部分,主要是来自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累积,唯独这个大闹天宫,才彻彻底底是最具吴承恩个人特色的原创,也是整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因为对全书灵魂角色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小说前八回,尤其是闹天宫的部分,是最鲜活,最贴切,最生动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毕竟悟空戴了紧箍咒后,很多态度他都不敢发表了。这么来看,《大闹天宫》倒是抓住了《西游记》的精髓,但是,在精髓部分作出的任何改动,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力也会扩大,所以,生造一只九尾狐来跟悟空搞暧昧,让牛魔王提前出场跟悟空培养兄弟情仇,再加上对白里那些充满“时代色彩”的词汇和笑点,难免让悟空的个性形象跟原著产生偏差,而在神话故事中,英雄形象(悟空),是比情节和场景更核心的部分。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在大片时代,视效才是核心。
【其他中国神话改编电影】
《大闹天宫》 (1961)
《金猴降妖》 (1985)
《哪吒闹海》 (1979)
《青蛇》 (1993)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1995)
《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1995)
早在《诸神之战》之前,《特洛伊》就已经努力把古希腊的勇猛精进搬上大银幕。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喀琉斯与另一位英雄赫克托耳的大战令人难忘
希腊神话
代表作:《特洛伊》 Troy (2004)
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
希腊神话最辉煌,传世最久远的部分,是那场旷日持久的特洛伊战争,据说,最初的流浪诗人在表演这段神话故事时,总是兢兢业业不敢越雷池半步,惧怕任何细节改动,都会让观众不爽,可能当年古希腊的原著党也很多。于是长期以来,故事的叙事结构,主题从未改变,讲述者也不不好意加入任何个人观点在里头,后来,出现了一个艺名荷马的流浪诗人,他一上来就走了“作者诗歌”路线,改掉了前辈们从花花草草,亭台楼阁的表象叙事的风格,不但深入角色内心,还把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了重要视角,总之,经他之手,特洛伊的故事开始有了政治角度和态度,这一创新不仅没有让观众退票,反而让他们耳目一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从此变成了希腊神话特洛伊部分最权威的版本。
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沃尔夫冈-彼得森改编希腊神话的策略,跟当年的荷马倒是一致的,2004年正值伊拉克战争,作为一部商业片,《特洛伊》毫不意外地被用来表达了彼得森的反战态度,《伊利亚特》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因此遭到了彻底改动,其中阿喀琉斯的“愤怒”,也不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这位英雄更复杂、更纠结的内心世界,在彼得森做出的众多改变中,这是最引争议的一部分,它让《特洛伊》看起来不怎么史诗,却很现代,不过这也是史诗性的神话在改编时很难逾越的一大障碍,因为无论怎样,神话通过文字存在于我们的想象,都比通过影像刺激我们的眼球更有历史感。
【其他希腊神话改编电影】
《诸神之战》 Clash of the Titans (2010)
《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 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 The Lightning Thief(2010)
《惊天战神》 Immortals (2011)
《诸神之怒》 Wrath of the Titans (2012)
《波西-杰克逊与魔兽之海》 Percy Jackson: Sea of Monsters (2013)
《雷神》虽然是超级英雄电影,但角色设定基本上都来源于北欧神话
《雷神》系列电影对“仙界”的建构非常逼真、宏大
北欧神话
《雷神》Thor (2011)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在创造了最强人类绿巨人之后,斯坦-李需要一个能够抗衡他的角色,问题是,绿巨人已经是“最高级”了,于是,李最终把视线转向了神域。在从各地区神话体系寻找灵感时,李做出了一个相当明智的决定,1962年,在新鲜感的驱使下,他选择了北欧神话,因为它相对比较冷门,由于没有太过深厚的群众基础,没有先入为主的羁绊,这个选择,为日后的漫画作者们留下了大量自由创作的空间。
李对北欧神话的印象主要是维京海盗,维京时期最著名的雷神,便成了不二人选。雷神“来到”漫威之后,迅速偏离原神话中粗野暴烈的性格,走上了卖萌之路,连通常代表火爆脾性的红发红胡子,都变成了通常代表性感可人的金发,胡子也剃得干干净净,登上大银幕后,这个“萌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在电影《雷神》中,北欧神话索尔的大老粗个性,成了被“嫌弃”的对象,电影结束,索尔完成了性格成长之后,开始反省之前的“自我”,到了续集和《复仇者联盟》后,雷神已经是一个……体贴绅士的新时代模范男人形象了。
《雷神》上映后的意外收获——或许也不是太意外——是洛基的受欢迎程度,以及他跟索尔的互动。从第一部电影来看,洛基原本是朝着一个绝对大反派的命运狂奔而去的,不过最终,狂热粉丝的力量左右了故事走向,续集中,洛基的邪恶进一步往邪魅靠近,并且他还跟索尔成了最佳搭档,实际上,漫威漫画和第一部《雷神》里的洛基,是经过简化处理的,洛基在续集中的形象,反而更接近他在北欧神话中的状态。
【其他北欧神话改编电影】
《海盗埃里克》 Erik the Viking (1989)
《第十三个勇士》 The 13th Warrior (1999)
《尼伯龙根的指环》 Ring of the Nibelungs (2004)
《贝奥武夫》 Beowulf (2007)
凯尔特神话里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也被搬上了大银幕
这部影片之所以不尽成功,主要是由于它把原来的神话改的面目全非。
凯尔特神话
《亚瑟王》King Arthur (2004)
导演:安东尼-福奎阿
跟当下导演们卯足了劲,放大神话题材中的神话元素,再通过视觉特效把他们塞满电影正相反,二十一世纪初,导演们在改编神话或传说时,总是期望从中发掘出现实意义,安东尼-福奎阿就是其中之一,他相信亚瑟王不仅存在于凯尔特神话中,而且是真实存在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他动了执导《亚瑟王》的心。
这种发掘神话现实意义的电影,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去神话性,福奎阿在这一点上很下功夫,亚瑟王故事中最迷人的圣杯传说被彻底摒弃,连那些猎奇的情感八卦也退居二线,比如兰斯洛特和格尼维尔的绯闻,在电影里就被处理地似有似无,十分含蓄。
不知是不是对不列顿人和萨克森人的战争真实性心存怀疑,亚瑟王的身世,圆桌骑士的“国籍”,统统被福奎阿改掉了,亚瑟的父亲成了罗马帝国的将军,亚瑟从小在罗马的军队中长大,圆桌骑士变成了为罗马帝国而战的萨尔马提亚骑士。
总之,电影《亚瑟王》把原来的神话改得面目全非,神话题材也变成了历史题材,表面上是冲着神话背后的真实去了,但问题也很明显,福奎阿的另一些处理,看起来一点也不真实,比如,亚瑟在传说中是一个性格层次很多的形象,有光辉英雄的一面,也有很多黑历史,《亚瑟王》删除了他的黑历史,塑造了一位高大全,这在人性上怎么可能有说服力;而在传说中十分传统女性式的王后格尼维尔,也迎合现在审美需求地成为了能征善战的神射手,女武士,怎么看都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这么一来,导演既未能贯彻自己“追寻历史真相”的理念,又把无论在视效还是趣味性上,都能给电影加分的神话色彩搞丢了。
【其他凯尔特神话改编电影】
《巨蟒与圣杯》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1975)
《第一武士》 First Knight (1995)
《阿瓦隆的迷雾》 The Mists of Avalon (2001)
《梅林和野兽之书》 Merlin and the Book of Beasts (2009)
阿拉伯神话想象力天马行空,阿拉丁可算是最为人熟知的人物形象之一。
迪士尼的动画主要针对女孩受众,所以叙述角度就换成了公主发现真爱的路线。
阿拉伯神话
《阿拉丁》 Aladdin (1992)
导演:罗恩-克莱蒙兹、约翰-马斯克
在后起之秀们制造竞争压力前,迪士尼的动画片就像火锅,味道不错,但什么菜放到里面都会变成同一个味儿,异国情调的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也不例外。
阿拉丁的故事出自神话、民间传说故事集《天方夜谭》,或者叫《一千零一夜》,不过最初这个集子中并没有《阿拉丁神灯》,它跟其他几个流传甚广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七海传奇》,都是法国翻译家安托万-加朗后来加进去的。在最开始的版本中,阿拉丁是一个中国人,起初也生活在中国,不过,按照对文化风情描写,这个中国应该是讲述故事的人想象中的中国,那里的一切其实都是非常穆斯林化的,可能阿拉丁故事诞生时,正是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巅峰期,说故事的人难免在幻想中寄托了向往。
《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元素包含了公主和王子(或任何阶层的白马王子)、历险、魔法,都是迪士尼的最爱,这些素材也足够它用来讲完整个故事。公主的戏份大大增加,其实茉莉公主已经成了核心,毕竟迪士尼的动画主要针对女孩受众,所以叙述角度就换成了:独立自我的公主追寻自我,发现真爱。神灯则成了迪士尼动画的另一标配:插科打诨大秀歌舞才艺疯狂抢戏的黄金配角。
【其他阿拉伯神话改编电影】
《巴格达大盗》The Thief of Bagdad (1924)
《新天方夜谭》 Arabian Adventure (1979)
《阿拉丁神灯》 Arabian Nights (2002)
微博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