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弗兰克-卡普拉
出品: 美国
年份:1939
关键词:民主制度、言论自由、政府透明度
#一句话影评#:有民主才有公正。
组稿/张小强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摘得过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童子军领袖来华盛顿当议员,这不科学,但他拥有“不聪明”这最好的品德
在一位参议员意外去世之后,年轻、天真的童子军领袖史密斯先生被破格选为替代者,一时间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但是他本人对于治国之道与政治游戏一窍不通,来到华盛顿后闹了不少的笑话,才意识到自己是用来占座儿的傀儡。随后,史密斯先生很快用真诚打动了身边人,为他出谋划策,提出建立儿童夏令营的提案。不巧的是,他选定的夏令营地点正好位于威利溪附近,成为了建设威利水坝的阻碍,因此遭到其他议员的算计。面对官商勾结的联合反扑,史密斯先生顽强迎战,用最笨的方式取得了胜利。
在美国,在某些特殊的场合,用“不聪明”评价某人也可以是一种褒奖,因为这里的“不聪明”等于诚实守信,从不说谎。史密斯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不聪明”的人,集合了所有最具美国特色的优良品德,是不折不扣的“美国之子”——来自小镇的普通青年,天真到有些愚钝,朴实到略显土气,愿为人民利益肝脑涂地。猜猜看,还有哪个经典角色符合以上描述?没错,正是来自氪星的超人同学,所以他不但是最强大的军火工厂,也和史密斯先生一样是三好学生,是道德模范。而在《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中,“不聪明”不但被用作为衡量人品的标准,更证明了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成为“大傻瓜”手中最强大的武器。
本片的另一个中文译名就叫做“民主万岁”,电影本身也被称为“美国民主教材”,对角色的情感认同使得观众接受这一论断。但是,理性的看,影片所展现的民主弊端一点都不少:比如官商勾结,侵吞国家财产;用金钱和权力换取支持,逼迫他人保持沉默;如有人胆敢揭露真相,就放出媒体和暴徒咬死他。虽然胆大妄为者只是少数,更多人则一副官僚做派,人浮于事。所以刚进国会,战战兢兢的史密斯先生说“还是多听少做吧”时,实习生回应道:“这是连任的秘诀。”类似的讽刺多如牛毛,不用一一列举。事实上,当史密斯先生决定有所作为时,立刻被抹黑,险些被驱逐,诬陷他的证据被接纳,支持他的民意被掩盖,在几乎就要失败的时候,对手良心发现,坦白一切,这怎么能算作民主的胜利呢?
我们要明白,这毕竟是一部电影,追求的是戏剧冲突的最大化,细节表现上难免失真。至于媒体和假“民意”的出现,恰恰反衬了民主的伟大,因为在所有人都不信任他的时候,史密斯先生仍然享有民主制度提供的最后一件武器,即言论自由。他充分地利用这个自由,靠着意志和勇气,用“拖延战术”击垮了反派的意志——重点不在于这一结局的可信性(笔者私以为毫无可信性可言),而在于主角的言论自由得到了保护,看到这一点,也就明白“民主万岁”的译法是非常到位而深刻的。
进一步的说,是什么保证了言论自由呢?是政府的透明度,国会中不但有议员,还有媒体人士,外国贵宾和普通民众,有他们的见证与护佑,才有了史密斯先生的民主奇迹。
媒体对政客的作为,它看似推广了你,却也在四方框内封锁了你
华盛顿,白宫,林肯雕像,这些地方看上去充满着理想
如果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试图规避谎言,那至少说谎这件事是不会说谎的
民主奇葩:阻挠议事
影片的后半段,一个奇怪的英文单词屡屡出现,它就是“fillbuster”,即“阻挠议事”。因为在各国的议会政治中,往往允许某个议员就某个议题进行无限长的论述。当某些法案已经获得多数支持,只待投票时,反对者就可以用这样的办法拖延表决,让法案流产。在西方各国,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一国两制的香港,都出现过阻挠议事的行为,但没有谁玩得比出品过《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的美国更极端。
1955年,有一位德州参议员为了封杀征税法案而连续演讲了26小时15分钟。两年后,另一位参议员因为反对民权法案演讲了24小时19分钟。史密斯先生的发言时间没有统计,但肯定超过了24小时,最后以晕倒而结束。这是因为议会对“阻挠议事”虽然限制甚少,却个个击中要害,比如不许中断论述和不许坐下,这就要求捣乱者既要有足够强大的脚力,还要具有超凡的憋尿能力。无话可说也是个问题,那就读点别的,史密斯先生读了《独立宣言》,现实中读电话薄的不在少数。
屡屡出现的“fillbuster”严重干扰了议会秩序,因此规矩越来越多。美国最近一次出现这种奇观是在今年六月,德州一位女议员温迪-戴维斯连续演讲13个小时,成功阻止反堕胎法案的通过。她不但不能坐下,不可以吃东西,也不许碰桌子和讲台,且论述不能离题。但是她准备了足够多的材料,还换上了一双运动鞋。主持人约翰-奥利弗在《囧司徒每日秀》中盛赞这位勇敢的议员,并打趣说:“这就像弗兰克-卡普拉经典电影‘史密斯夫人想堕胎’中的情节。”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