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
出品:印度
年份:1958
关键词:时代更替 印度土改 阶级斗争
#一句话影评#:血统之死
文/张小强
《音乐室》技术上十分成熟,故事可以概括为两个土豪比富。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性嗜爱音乐的没落地主,居住在豪华的殿堂。
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家业步步败落下去,但地主却极喜铺张。
萨蒂亚吉特-雷伊是宝莱坞的异类,是为数不多钟情于非歌舞现实题材的印度导演。因此,他的作品看不到神话里的天竺国,只有变化中的古老民族。《音乐室》是雷伊的第四部电影,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该片故事可以概括为两个土豪比富,一个是在殖民地时期崛起的大地主土豪,另一个则是土改之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土豪。到50年代末,前者几乎失去了他所有的土地,只能靠变卖家财维持体面。
影片的核心段落是三场“演唱会”,第一次是为庆祝地主之子的成人礼,后两次纯粹为斗气,为的是盖过新土豪的风头。但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但用光了最后一箱珠宝,妻儿和他本人也接连因意外而死亡,可以看做地主阶级没落的象征。
在第三场歌舞表演后,大地主癫狂了,大声地喊出影片主题——血统!他刚刚在音乐室羞辱了新土豪,并认为这是其高贵血统的胜利。没错,哪怕在失去了财富与权力之后,当地人仍然毕恭毕敬,但那只是对血统的惯性尊重,是表面上的荣耀。就像家里那头慵懒的大象和衰老的白马,这些高级宠物曾经是他们与众不同的标志,在新土豪时髦的小汽车面前却显得不伦不类,一副被时代抛弃的悲惨样子。地主值得骄傲的还有他较高的文艺修养,他能从咿咿呀呀的弹唱中品出门道,新土豪却无聊地扣鼻屎,典型的暴发户。这种对比让人想起维斯康蒂的《豹》,一部表现历史更迭的意大利史诗。不同的是,《豹》中的贵族是昂着头死去,《音乐室》的地主只让人觉得可悲可笑。
两部经典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调子,因为在雷伊看来,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是印度的进步。任何依靠血统维系的社会都是不平等的社会,最终免不了败坏和崩塌。美国成为一方霸主,靠得就是无数“坏血统”的屌丝们的共同努力,但是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从这个角度看,无论“粗暴”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受到多大的诟病,它们在维护公平方面的作用却不可否认,当大学生和公职人员这一精英阶层的选拔最大程度地摆脱血统的影响,国民“做梦”的权利得到保护,国家才会拥有无限的活力。
人们对失势贵族只是出于对血统的惯性尊重,是表面上的荣耀。
与新兴资产阶级崛起相对比,没落地主一副被时代抛弃的悲惨样子。
电影最后,地主在原野上落马而死,似乎昭示了阶级更迭的残酷命运。
背景知识:印度地主“柴明达尔”
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出现了替国家征收田赋的包税人阶层,他们被称为“柴明达尔(Zamindar)”。成为英国殖民地后,统治者为了稳定税收,进行了永久性土地整理,按规定,只要柴明达尔缴纳一定数额的田赋,就可以成为永久的土地拥有者。同时,他们还被赋予了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成为印度农村地区的堂把子。他们层层转租土地,当土地被转包到农民手中的时候,常常是经过了十几层的过滤。于是,处于最底层的耕作者的辛苦所得,在经过寄生阶级的逐级盘剥后,已经所剩无几。
1947年,印度国大党取得政权后,开始进行土地改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柴明达尔制度。在49年的《国大党土改委员会报告》中,规定土地必须属于耕种的农民,禁止转租土地,连续耕种六年者自动获得完全的永佃权。与中国的土改不同,印度的土改比较温和,为了从柴明达尔手中获得土地所有权,政府甚至支付了巨额补偿金。遗憾的是,改革的效力终究没有革命来得彻底,势力庞大的地主阶层,在土改中损失有限,中小地主和富农瓜分了最多的利益,贫农的处境丝毫没有改善。
微博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