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里尼》剧照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编剧:毛里奇奥-布鲁奇(灵感来源于阿贝尔-费拉拉和尼古拉-特兰奇里诺)
主演:威廉-达福/奈托-达沃力/理查多-思卡马乔/瓦利李欧-玛斯坦德亚/阿德里安娜-艾斯提/玛利亚-德-米代罗
制片国家/地区:意大利/法国/爱尔兰
类型:传记/剧情
片长:84分钟
评分:★★★
剧情:一句话说,就是意大利传奇文化偶像帕索里尼晚年人生中的零碎事件。
评论:
威廉-达福自身总带有几分神秘的与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相似的气质,因此达福此番饰演帕索里尼——意大利著名诗人、导演、散文家、政治激进者兼一位被残忍谋杀40年后仍极富名气与争议的文化人物,被许多人视为一个明智的决定,为电影收获了不少关注。但是阿贝尔-费拉拉的《帕索里尼》是一部理论要比实际成就有趣的多的电影。费拉拉和帕索里尼都以偶像破坏式态度闻名,两位导演的碰撞自然被人们认为会制造出不同于一般传记剧情片的无拘无束的、近乎直觉式的艺术。但事实是,这种自由只停留在不连贯叙事的层面上,无论是帕索里尼死忠粉还是路人观众,都不会在观看影片后得到什么关于大师的深层次启发和见解。
“如你所见,叙事艺术已经死亡。我们处于哀悼的时代。”在背景旁白中,帕索里尼在几封信里说道。他认为作者与创作形式的关系要大于作者与作品叙述的关系。
在早前致奥伯托-摩拉维亚的一封信中,帕索里尼寄给自己的作家朋友创作中的一部离经叛道、肌肤野心的小说的未完成手稿,这部手稿正是在帕索里尼去世后被发表的《石油》。帕索里尼一直在思索自己选择的创作形式——一种散文、日记、评论、私人信件、诗歌的结合,能否清晰呈现出那个以自己为原型的小说主角的形象。
费拉拉和编剧毛里奇奥-布鲁奇似乎也在思索相同的问题。他们同样拒绝了传统有序的叙事并追求一种正式的实验化,电影的风格恰好符合人物主题和内容,这种尝试勇敢却也显得漫无目的。
电影将从这位艺术大师1975年开始的晚年生活中或长或短的诸多片段拼凑在一起。刚刚结束在瑞典的旅行,帕索里尼费尽心思想让自己臭名昭著的最后一部电影《索多玛120天》通过审查,用以支持自己“性是政治的”的观点。在一次访谈中被指责已放弃了战斗精神,他却声称自己从未如此“政治”过。
不一会儿,我们又跳跃到福里欧-科伦波记者对帕索里尼的采访《我们都处于危险之中》,这是帕索里尼人生中最后一场访谈。帕索里尼谈及他对国家体质在教育、政治、文化和媒体方面的失败,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崩塌。
被迫延伸自己不可妥协的反护国主义,帕索里尼评论说在建立于获取与毁坏的原则上的暴力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也同时是罪人。这些激进晦涩的观点使他与生活中仅有的留在身边的知识分子也渐渐疏远,但不少后布鲁斯柯尼时代的意大利评论家指出帕索里尼对国家未来惨淡的期望是十分具有语言性质的。
这些素材可能很容易打动对这场争论有所了解的意大利观众,但在其他人眼中难免显得过于学术且难以引起共鸣。尽管采用了帕索里尼本人认同的“为自己的有话直说而买单”的概念,费拉拉却没有提及流传多年的这位艺术家悲惨死亡背后的阴谋论。
与影片其他部分不同,帕索里尼悲剧式的死亡呈现出了最直观的戏剧张力。一次旅行途中,帕索里尼在街上偶遇一个男妓(达米亚诺-塔米利亚),请他吃了一顿饭并开车把他一并带上前往欧斯提亚的沙滩享乐。帕索里尼的死亡被描绘成一场由仇恨引发的暴力犯罪,凶手是一群仇视同性恋的暴徒。毫无疑问的,这场戏成就了全片最有力的场景。与此片不同,在马克-图里欧-吉奥达纳1995年拍摄的意大利犯罪电影《帕索里尼》中,帕索里尼的性伴侣皮诺-佩洛西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
从其他地方来看,费拉拉的镜头使用十分随意:《石油》中提炼出的戏剧化的男同性爱场景,众多政坛精英出席的豪华派对,超现实主义的飞机事故,皮埃尔-保罗和虔诚的母亲(阿德里安娜-艾斯提)在家共度的温情时刻,与曾经的情人和一生的挚友奈托-达沃利(理查多-斯卡毛奇奥)一起享用的最后的晚餐……问题就在于这些事件中很少有什么例子能加深观众对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最长且最神秘的一个插曲是一段对帕索里尼的一部未完成电影的戏剧化演绎。这是一个寓言式奥德赛,有关对于真理的理想化追寻,定名为《波诺提奥-克罗索》。达沃利本人饰演艾皮范尼欧,一个稍后将与奈托共同踏上朝圣之旅的角色。
影片在视觉上很逼真地模仿了帕索里尼自己的电影,场景和服装也近乎完美地重现了70年代中期的风格。
费拉拉的电影大致遵循一种三段式结构,这种结构万花筒搬的元素不断碰撞重叠,完成了一次以理想化的方式来塑造一个男人、他的灵魂、他的作品的冒险尝试。但是《帕索里尼》对于对帕索里尼并无了解的人来说可谓吃力又无趣,因为导演的编剧在介绍人物背景方面几乎没有留有任何空间。
达福内在化的表演十分具有说服力,问题就出在令人尴尬的语言上。片中人们用意大利语介绍帕索里尼,他接了几句意大利语后就迅速开始用英语回应。另一种情况在科伦波的访谈以及家中的几个内景中都曾发生:主演痛苦地逼自己说着带有厚重口音的英语来完成对话。帕索里尼的画外音独白多由卢卡-里昂奈罗用意大利语配音完成。这些细节为费拉拉大胆但值得质疑的方法增添了一股不自然的“故作欧洲”的气质,也许电影全部用意大利语配音会更好。
编译自《好莱坞报道》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