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阿凡达“一半是科幻,一半是寓言”
2010年01月07日 09:20 南方报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灵木仙葩,珍禽异兽,参天巨树的伊甸园里万物共生,浮游太仓的无数石体如海上仙山,阳光下潜滋暗长的春草,月色中轻盈剔透的精灵。细致到每一个毛孔,逼真到让人惊绝甚至眩晕,在不属于人的世界里,有一种人间久违的感动。这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带个我们的银幕世界。

《阿凡达》特效的成功不须赘言,甚至有人认为它的出现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分水岭,以此划分《阿凡达》之前和《阿凡达》之后两个时期。但和《变形金刚》之类的打打杀杀相比,我们却不能将《阿凡达》作为一个完全的科幻电影来对待。

如果说哲学体现的是人类的思辨力,科幻体现的则是人类的想象力。无论本雅明如何为电影这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叫好,电影形式的有限性决定了艺术表现的有限性。图景时代电影为王,但往往也只是图景。尤其是科幻这种幻想的科学与科学怂恿的幻想和银幕相结合,往往只是在画面上争奇斗艳争强斗胜。

以此观照《阿凡达》,我们却发现了特效之外的惊喜。一面是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克隆技术,一面则是太仆之初的田园牧歌景象。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土著人更像是亚马逊丛林里的原始人群,弓箭长矛的工具形态,崇拜圣灵的思维形态,加上至大如无外的巨树构筑的家园,彷佛人间久已失落的梦境。

弓箭对战机,圣灵对科技,对比何其鲜明。故事也在对比中推进。情节并不新鲜(如从形式来看,《阿凡达》更像是战争片和爱情剧的混合体),有点像《最后的武士》里最终皈依武士道而毅然反戈与枪炮抗争的艾尔格兰。但《最后的武士》是人对人的,而《阿凡达》是人对“非人”的。里面有两个对立:人类与纳美土著的对立,人类内部以杰克·萨利、格雷丝·奥古斯汀博士为代表的正义派与以迈尔斯·夸里齐上校为代表的武力派的对立。迈尔斯·夸里齐是疯狂的武力崇拜者,在他眼里,炸药、催泪弹、战斗机是无所不能的主宰力量,他代表的人类野心最终导致大屠杀式的灾难。

一边是完完全全的人,高度文明而又极度血腥;一边是虔诚敬畏的“非人”,原始落后而又异常真实。观众的情感基本上都倾向了纳美人,而不是来自地球的同类。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人类行为,是《阿凡达》和普通科幻片的分野。人类前往潘多拉星球的行为和圈地运动、殖民主义如出一辙。那些摧朽拉枯的武器是科技理性的具体体现,是绝对的人本主义或说人类中心主义。地球上其他生物已经日渐凋零,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假如人类离开千疮百孔的地球而去开拓新的星球,茫茫宇宙宁有息日?《阿凡达》让我们在为纳美人的胜利而欣慰时,提醒我们人的问题、人与世界的问题。其实无论结局谁胜谁负,有这层寓意已经是种惊喜。

当然对“人”与外在世界的思索在诸如《风中奇缘》、《与狼共舞》中都有体现。不过思考最深刻的也许要数1982年的《银翼杀手》,影片中的复制人拥有和人一样甚至比人更高的智能、情感,但受到银翼杀手的追杀。是谁赋予了人消灭异类的权利,人的合法性从何而来?在阴郁压抑的画面和音乐中,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突然有种不属于这个星球的感觉。

然而《阿凡达》的寓言依然无法给出合理的答案,甚至陷入惯常的误区。当杰克·萨利以“魅影骑士”的身份振臂高呼时,当两军对垒尸首滚坠时,依然是火拼式以暴制暴的逻辑。纳美人的胜利是因为圣母(其实是潘多拉星球上的上帝)显灵,完成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宣判。那些被遣回地球的失败者是否就幡然悔悟?所有死难者的灵魂何处安息?二元对立的思维一经开始,潘多拉星球再无宁日。

海德格尔思考了,人类需要“诗意地栖居”,取消二元对立思维,实现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进行平等对话。这些是迈尔斯·夸里齐想不到的,杰克·萨利也没想到,甚至圣母也没有想到。

很自然有人会问:罪恶不该受到惩罚吗?反抗压迫不是正义吗?但地球上的上帝以不完善来达到人类的完善,不管代价如何。潘多拉星球的圣母是否也看到恶的鬼魅阴影?

这是终极之思,也是终古之惑。《阿凡达》无法给我们答案,但是能够在战争片+爱情剧之外,让我们看到人本主义和人类活动的非正当性,一半是科幻,一半是寓言,也已经善莫大焉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丹璐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
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