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中国电影人的戛纳情缘 我们也曾摘得桂冠
2010年05月14日 14:11 新快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陈凯歌(图片来源:新快网)

张艺谋(图片来源:新快网)

63岁的戛纳,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中国电影。1988年陈凯歌导演就开始凭《孩子王》冲击戛纳,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去戛纳的导演和演员也开始越来越多。而到了新世纪,戛纳更多地开始关注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娄烨都被称为戛纳的嫡系。而戛纳的影帝和影后的桂冠,也都曾经颁发给中国明星。

导演

【壹】陈凯歌:中国唯一的“金棕榈”

1988年,陈凯歌凭《孩子王》竞逐“金棕榈”大奖,却被法国记者讽刺其艰深晦涩。1993年,陈凯歌终于凭《霸王别姬》打败了奥斯卡级作品《钢琴课》,拿下“金棕榈”,扬眉吐气了一番。虽然他后来的《风月》、《荆轲刺秦王》都没有获得好评,但陈凯歌依然是目前为止获得过“金棕榈”的唯一一人。

【贰】张艺谋:曾和戛纳翻脸

1988年陈凯歌冲击戛纳时,张艺谋还没拿起执导筒。待《红高粱》惊艳柏林之后,老谋子也瞄准了戛纳。1990年佳作《菊豆》的铩羽而归,与其说是作品的品质有问题,不如说是华语电影受重视的程度仍远远不够。1994年,在国内禁映的《活着》高姿态来势汹汹,无奈题材上略乏王气,于是俯首于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最后只收获了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主角(葛优)。再后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捧回了金摄像机奖,可是1999年,老张竟因《一个都不能少》与戛纳的主席撕破脸皮吵翻天。之后他就只去柏林电影节而不去戛纳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宋佳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