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昨日西安首映,接受首批观众“挑剔”。周润发在获得孔子后人的认同后,昨日也获得首批西安观众认可。但两个小时里,《孔子》这部影片还是令观众争议四起。
孔子有形且看孔子如何“下凡”
孔子是圣人,在很多人眼中地位崇高,不可冒犯。在这一点上,电影作为艺术创作,《孔子》也将其进一步“神话”。
孔子下凡 看七情六欲
在预测到“夹谷会盟”凶多吉少后,为了保护鲁国国君,用上了疑兵计。发哥在《赤壁》中未能一展诸葛亮神采,却在《孔子》中如愿。
孔子会武功,这是被史学家所肯定的,不过孔子的功夫,在电影中展现的也仅仅是射箭,并不是飞檐走壁。
把孔子塑造得高大容易,而把他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却很困难。《孔子》中,发哥版的孔子有七情六欲,与南子有绯闻,快乐时偶尔“酗酒”,睡觉时呼噜连天,悲伤时“老泪纵横”。他食人间烟火,不得不流亡的时候,他别离亲人的那一幕,冒大雨走出大门,回头面对依依不舍的家人,“照顾好你们的母亲。”这些场景,让观众心里一动。
发哥表演 为孔子加分
据说在电影《孔子》选角的时候,导演胡玫曾放出的标准就是:“高大威猛、德艺双馨。”身长约7尺的发哥,在演艺圈浸淫数十年,现在还会偶尔不乔装不打扮地跟民众一起挤公共汽车,与群众打成一片。所谓“高大威猛,德艺双馨”也莫过于此。看到周润发扮演的孔子,行为举止、言谈神色,以及他白发苍苍的老者形象,与我们心中的孔子还的确有几分接近。
孔子没“魂”形象塑造有点单薄
《孔子》让我们看到了凡人孔子。但在这部电影中,这个孔子的表现如某些足球运动员,上半场神勇,下半场疲软。《孔子》中,发哥塑造的孔子,已经完全丢掉了教育家、思想家这最重要的两个形象。
教育家孔子的学问哪去了
《孔子》展现的是孔子从政后的一段故事,这也遭到影迷质疑,比如电影应该对孔子早年思想的形成,和晚年在文献整理方面的功绩多些笔墨去描述,结尾太显仓促。
孔子后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孔子的伟大在于其思想,这个电影在孔子内涵的展示上不太充分。片头孔子3岁死父亲,24岁死母亲,而且又老年丧子,这些应该做一点小小交代。影片开头应该把孔子所倡导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现出来,这才可以很好地表现孔子治国的才华。
片尾周游列国后,回鲁国的镜头很简单,没有展现出一个大教育家的形象。“给屋子里堆一堆竹简就算是教育家、思想家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太低估观众的理解力了。”一位影迷认为,应该有他怎么处理,怎么写《春秋》等这些场景,展示他博学的一面。可能也是因为电影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导致形象严重不丰满,但这并不能成为“孔子”丢魂的理由。
思想家孔子“魂”被丧家犬吃掉了
孔子从一个国家逃到另一个国家,却突然遇到战乱,他的弟子四处寻找,碰到一个老人,向老人描述孔子的相貌,并询问有没有碰到这么一个人。老人说,孔子没遇到,倒是遇见了一个像丧家狗一样的老头。显然“丧家犬”是有典故的。
但是对孔子颇有研究的读者反对,认为“丧家之犬”说的是思想不是人。孔子周游列国,其主要目的也是做一个推销员,推广他的“仁爱”思想,因为其粉丝众多,很多当权者礼遇孔子,但不礼遇他的思想。因此说孔子思想学说当时成为“丧家之犬”。
之前北大教授张颐武就因说孔子是“丧家犬”而招来非议。他认为:“没有贬低孔子,只是还原了孔子。但我们还是低估了目前大众对孔子神圣的期待。事实上,孔子也是有瑕疵的普通人,不能把《论语》视为一句顶一万句,大众应该有更宽容的心态,比如允许叫孔子‘丧家狗’。”本报记者 唐爱明
台词混搭不生拗
电影《孔子》的编剧陈汗,曾经在《孔子》开拍前就表示,台词会文白夹杂,会出现《论语》的段落,也有方便观众理解的现代台词对话。
昨天记者在影片中听到许多《论语》的词句,夹杂在人物的对白中,包括“君子正其衣冠”、“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等,古语与白话文相得益彰,没有丝毫生拗。但同时也有观众建议:“演员引用《论语》或者演绎《论语》中的语句时,后期应该在影片上注明语句出处。”更有观众表示孔子作为影响后世的思想家,影片应该再多运用些他的经典文字。
之前就有报道,老戏骨周润发在影片中会多次出现弹琴、射箭的镜头,为此,从来没有接触过古琴的周润发曾悉心向专家讨教,开拍后只要一有空就抱着古琴苦练,片中弹琴的场面,都是发哥的真实演奏。孔子讲究诗、书、射、乐、礼、御为“六艺”,他本人更是能射善御,为此,周润发还向射箭教练学习,但还是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发哥握箭姿势有点“别扭”,原来是摆拍拉弓射箭镜头时,箭与弓并不在同一平面。
服装现代感十足
昨日,不少观众看完影片后表示,孔子、南子等人的服装“好现代化啊”。“春秋艳后”南子会见孔子时,脚蹬款式类似日本木屐的“松糕鞋”,身穿绿松石颜色长袍,很漂亮,也更增添了南子的妖冶美。而周游列国的孔子一件深蓝麻布长褂,有点波西米亚风格。
随后,记者采访了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部长孙黎,研究古代服饰的她表示,木屐样式的鞋子春秋时期也是有的,但从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中看到,鞋跟多采用木质和皮质,一般都是一两公分高,过高的就很少见。而孔子那件“套头衫”,孙黎表示在一些壁画中也有看到。
(本文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任奕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丹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