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剧照(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孔子》导演胡玫曾说:“为什么一百年没有拍孔子?如果好拍,别人早拍了。”不好拍的《孔子》上映后,果然引来了各方争议。虽然剧本历经两年25稿的修改,仍被专家挑出诸多低级错误,包括对《论语》的误读。而胡玫为追求故事的戏剧性,甚至不惜从三国故事里偷桥段,把孔子写成了诸葛亮。
走进万裕影城的鲍鹏山,不曾想自己是来找碴的。
“我本来期待挺高的。” 鲍鹏山是来看一场名叫《孔子》的电影。这位上海电视大学的中文系副教授,最近刚录完百家讲坛《孔子传》的节目。
散场时,有记者请他谈观感,正好有些郁闷的鲍鹏山没怎么掩饰,便指出了印象最深的5处常识性错误,比如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影片中被写成了孔锂。
此后几天,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纷纷刊登了“专家炮轰电影《孔子》”的新闻,使得该片的几位编剧和导演胡玫,都很不客气地加入了这场火药味十足的论战。编剧之一何燕江甚至把驳文一段段贴在鲍鹏山的博客上,其中不乏人身攻击的偏激话语。
1月22日,由周润发、周迅主演的电影《孔子》在内地公映。导演胡玫和编剧陈汗曾放言:“等着大家来扔板砖。”不过,鲍鹏山砸出的第一块砖,没有引来玉,却引来了一团乌烟瘴气的混战。
25稿剧本仍有许多低级错误
《孔子》共有三位编剧。剧本的第一稿出自何燕江之手。他参加过电视剧《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的文学统筹和剧本改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导演胡玫的儿子。
香港人陈汗最早是该片的顾问。在写完《赤壁》的剧本后,他便被总策划人崔宝珠请来给《孔子》剧本把脉。不过,当时编剧并没按陈汗的观点修改,进度一度卡在那里。
陈汗正式担任编剧后,完成了剧本的第2稿至第10稿,从孔子童年时母亲过世开始,到孔子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周润发看到的最初剧本,便是陈汗的版本。他拒绝出演,因为时间跨度太大,周润发饰演的中、老年孔子只有三分之一的戏份。加上过于娱乐化和欧式的台词,胡玫对该剧本也不满意。当年,周润发也拒绝了同样是陈汗编剧的《赤壁》,为此陈汗心里难受过:“大概发哥是嫌我写的剧本不够好。”
紧接着,胡玫的老搭档、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编剧江奇涛出山。他从第10稿写至第19稿,仍然没能达到胡玫的要求。
陈汗又被请回来,把剧本加工至第22稿。此时该片已是为周润发量身定作,整个故事讲述51岁的孔子在鲁国做官到73岁病逝的经历。修改至第23稿,剧情结构总算站了起来。胡玫又邀请历史学家多次开会研讨,继续修改台词,直到第25稿才真正定稿。
然而,在研究孔子的内行人鲍鹏山看来,这本磨了两年的剧本仍犯了许多低级错误。 “我不讨论艺术,就说常识性的错误。这些错误会让大众误读孔子,也是对孔子的侮辱!”鲍鹏山告诉记者。
片中,孔子都是直呼弟子们的字,例如“子路”、“颜回”,这不符合当时传统,应该直接称其名;历史记载中的公山不钮,被更名为公山钮。而胡玫和陈汗则认为,这些常识他们都懂,但为了电影艺术有时必须做些改变,以便观众欣赏。
让鲍鹏山最不能接受的是,电影里一些对白沿用了孔子的经典语录,却停留在一知半解,完全是误解了孔子的思想。比如任泉扮演的颜回,跪在地上对这孔子说:“我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人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
“这句话和孔子的思想完全相悖,他根本不可能说出这种话,这是于丹说的话。如果他是一个能够让自己顺应潮流的人,就不会到处碰壁,终身郁郁不得志了。”鲍鹏山非常赞同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对孔子的解读,认为于丹的《论语》在某种意义上把孔子庸俗化了。
胡玫的优势在于铺排戏剧
《孔子》基本就是周润发的独角戏。拍戏期间,他无论在宾馆还是片场,都习惯性跪着,去体会古人的状态。周润发的表演、奚仲文的服装、鲍德熹的摄影,都让这部影片质感及格,也掩盖了影片的其它不足。
陈汗透露,香港人以前并不看好周润发演古装戏。他曾经演过一部《梦中人》,剧情类似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从现代的音乐家,穿越到秦朝变成一个秦俑。“那个造型一出场,大家都开始笑。他长得实在太现代,没有一点古味!”陈汗说。直到李安的《卧虎藏龙》,周润发演出了儒雅,才在古装戏上站住了脚。
但除了周润发的孔子之外,其他角色大多面目呆板、单调。跟着胡玫演过四部戏的演员张兴哲告诉记者,他对自己演的公山钮都不满意:“只有我的表演是最跳跃的,过于符号化,有些别扭。”
作为影片的第一反派,张兴哲也是胡玫的爱将。他是第一个看到剧本、和剧组签约的演员。他也研究了相关书籍,认为公山钮作为恒公的家臣,应该有些头脑,而非影片中这么浅薄和粗鲁。但在胡玫的安排里,生、旦、净、末、丑都应各司其职:“这个戏是演孔子,不是你,所以要用不同的性格区分开。”
“胡玫导演的重点不在人物塑造,她更喜欢政治,讲孔子如何从政、和其他政客的争斗到最后失败……这是她擅长的地方,也是她认为观众会追着看的东西。”陈汗解释到。
但影片上映后,有媒体质疑,胡玫把孔子拍成了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而非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胡玫也有自己的苦衷:“思想家应该怎么拍?我不知道该怎么拍。拍一个人的思想? ”于是,《孔子》的故事多了些戏剧性,视觉上也增加了大场面。
陈汗表示,胡玫最大的优势在于,她特别有戏剧感,会把平淡的故事进行戏剧化的场面铺排。“夹谷之会”,在原来的剧本里只是简单的几行字,但胡玫找到陈汗,“我们可不可以大做文章?”。最后,“夹谷之会”变成了齐鲁的一次政治、军事的大交锋,还带入了孔子和齐国贵族的矛盾冲突——先要去求兵,求而不得,只能谋略。整场戏既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又有电脑特技的大场面。
但这个变相的“空城计”,观众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诸葛亮吗?”陈汗透露,在请专家来讨论剧本时,便有人提出这明显是从三国故事里偷来的桥段,把孔子写成了诸葛亮。
拍摄时,胡玫也曾一度打算放弃,她还专门让人把陈汗叫到片场,重新改写夹谷相会的戏。“我预料到这个桥段会有问题,它和历史记载出入太大。记得当时我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是比较符合孔子的做事方式。用兵不是他的擅长,用礼才对。”陈汗说道。但最终胡玫还是选择了更有戏剧冲突的那场戏。
“电影完全可以在模糊地带大做文章,不用在大家都知道的地带犯错误。”鲍鹏山认为,“比如‘子见南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对于这场戏,鲍鹏山倒是赞同电影的艺术处理手法,“它基本符合孔子的状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李俊 编辑:丹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