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 失望大过惊喜
2010年01月21日 09:06 成都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孔子》未上映,就被百家讲坛的鲍鹏山先生指出了几处硬伤,他和本片编剧何燕江的“口水”战都开骂了好几天,昨日成都媒体才终于看到了这部耗资1.5亿的史诗传记电影《孔子》。虽然周润发的表演让人称赞,但片中不如人意处也不少。“我不代表大家。我有权力失望并表达失望。”不妨借这句鲍鹏山先生回应何编剧的话,表达一下记者对此片的感想。

【失望篇】

主题失望度:★★★★

看完不明白孔子何为圣贤

导演胡玫说,最初她拍《孔子》,是打算拍60集电视剧,讲述孔子从出生到死。但是最后变成了电影,短短2个小时篇幅有限,所以只截取了孔子51岁到73岁这段人生经历。因为是人物传记,所传人物“孔子”又是人人敬仰的大圣贤,电影很讨巧地只截取了“人殉之争”“夹谷会盟”“子见南子”“颜回子路之死”等七个片段,展现孔子的政治谋略、仁爱思想以及生平主要事迹。不过也正因为这个“讨巧”让影片故事显得支离破碎,主旨不明。我们只看到了“孔圣人”被拍成了一个怀抱理想主义的政治改革家,即便心系天下苍生,但仁爱志士的理想在乱世终究太过“天真”,只能沦为一出悲情人生,却唯独没有看到我们最想看到的——孔子为何能成为万世师表,他给后人留下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电影中,导演胡玫花大量笔墨描述孔子如何在官场沉浮。至于孔子如何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一点,实在有限。有观众评价:“周润发演孔子演得很好,但是这是一个好人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圣人的故事。”有人在看完电影之后质疑:“孔子的思想影响的是全世界,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背井离乡、跟随他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为什么那么伟大?我不知道,这个关键问题没得到回答。”北大的孔庆东教授、清华大学钱逊教授等专家在看完此片后也就这点表示过遗憾:“电影应该对孔子早年思想的形成和晚年在文献整理方面的功绩多些笔墨去描述,结尾有些仓促,对孔子思想的挖掘还不够。”

情节失望度:★★★

细节改编比较弱智

虽然主旨不明,但是胡玫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弘扬国学,无疑会顺利达成。个中缘由说来好笑,在编剧的臆想下,那些和孔子有关的剧情被铺陈得相当弱智,从而导致看片过程中,会让你产生一股冲动:马上去书店买本《史记·孔子世家》,看看真正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

先不说鲍鹏山先生指出的硬伤——孔子儿子名字孔鲤被打成了孔锂。(编剧何燕江解释为字幕出错),单看编剧在细节上的一些取其糟粕弃其精华的改编,也多少让人有些失望。比如说发哥被感动得流泪的“颜回之死”一幕。寒冬腊月里,师徒一行路过冰河,但是冰碎了,颜回和一车书简全掉进了水里,冰水中的颜回却还是一次次地从零下几十度的冰水水底将书简一次次地打捞上来,结果生生被冻死。有人表示:“那么冷的冰水下,早被冻僵了,还能去水底救书?是感人还是骗人?我们又不是三岁小孩!”

也有理性的记者搬出了《史记》中关于颜回的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指着片中从出场到死妆容一直未变的颜回(任泉饰),“为什么其他人都老了,最小的徒弟都长大成人了,反而是书上写明了早衰的他却到死都是年轻人一个?”昨日任泉的解释是:“我演的是颜回从17岁到30岁的阶段,二三十岁的人的变化不大。我本人就是这个样子。”倒是美术指导鲍德熹的回应很有意思,他说独留颜回不变老,是为了在孔子身边保留一个美好的形象。此外,几乎每个片段的改编都会引来争议,比如说“夹谷会盟”一段,孔子用一百牛车智退齐军,还三言两语夺回失地,可能是因为戏份被删,或者根本就是没拍,孔子两斩齐国乐师渲染气氛的前戏丝毫不见踪影,导致最后的谈判非常缺乏说服力,看上去齐景公就像个好欺负的白痴。不过,在“巴蜀鬼才”魏明伦看来,这些改编只是枝节上的改动,“历史剧不等于历史,符合基本事实的情况下,允许夸张,虚构。整部影片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多了。”

台词失望度:★★★

对白冒出于丹、孙子之言

台词方面,《孔子》的编剧花了不少心思,但是依然被指出bug无数,偶尔还会引发笑场。不过相比笑场,硬伤才是更恼火的。比如说当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弟子颜回对孔子说:“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鲍鹏山先生指出这句话是于丹所说,并非孔子思想。昨日看片,又有记者耳尖,发现孔子弟子说夫子教他们“以正合,以奇胜”乃是孙子名言,出自《孙子兵法》,如此“盗用”让人顿生时空错乱之感。

当然争议最大的是片中两次自孔子口中出现的“言必信,行必果”,编剧被指断章取义,因为根据原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鲍鹏山认为这是孔子批评小人的话,小人才“言必信,行必果”,因为按照孔孟学说,君子是“惟义是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画面失望度:★★★★★

特效有场面没惊喜

最没诚意的是电影的CG特效部分,不管是开篇孔子坐于窗前的背景山水还是战争场面中涉及到的城墙、箭阵,CG后期制作痕迹一目了然,甚至有生搬硬凑之嫌。为了突出电影的史诗性质,导演在片中安排了众多大场面,“夹谷会盟”中齐国重臣往高台下一指,镜头突然翻转了几座山,山谷间万马奔腾的画面仿佛《无极》再现;在“武子台平叛”一节,叛军万箭齐发的场面正事不知被多少导演效仿过的《英雄》战争场面……有《阿凡达》这种珠玉在前,这样的画面自然有些让人失望,片中最唯美的一段倒是周迅在草地上作清纯状奔跑的画面,当真是可以满足所有有洛丽塔情节的观众的想象。

【惊喜篇】

另类惊喜度:★★★

混官场 圣贤也平凡

“孔子”只是一个传说,所以在胡玫版的传说里,孔子更像一个失意的理想主义者,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奋斗一身,直到老年才在乱世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定位:做回一位教育家。而电影的前半部分,意气风发的他更像一个醉心权术的政治家。整部影片处处折射出官场权术的运用法则。在鲁国推行古礼,教化人心不过是为了帮助统治者更好的治理国家,堕(hui)三都也不过是对贵族的越矩来一番象征性的削权,而在窥悉了卫国将有内乱后的仓皇出走则更像一个投机的政客……最后从他的失败从政经历里,观影者能学到的最大的心得是:混官场,没有实权和兵权,工作再辛苦、名望再大也是白搭。

表演惊喜度:★★★★★

发哥很形象

周迅很出色

全片最大的惊喜是周润发,如果没有他和周迅撑场,该片会直接被打上电视电影的标签。之前争议最大的孔子形象在周润发的诠释下,相当生动。高大、儒雅、仁爱,即使落魄时也难掩大气,眼神里更时时透着着对天下大爱的沧桑和深情。之前发哥再做客《艺术人生》时突然惊天一跪,在《孔子》首映又二度再跪,很多人都在质疑发哥故意炒作,或者“老年痴呆”了。其实大家都误会了——发哥入戏太深,跪啊跪啊就跪习惯了。电影中,“孔子”提倡周礼,逢面见君王都是周礼大跪,全片下来跪了十来次,跪成习惯了,也深以为“跪”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所以在现实中也遵循到底,看到他一次次下跪的画面,你会发现,即使发哥再不懂儒家文化,但是作为演员,他是真的敬业。

和他只有短短一场对手戏的周迅,表现也相当出色。“子见南子”这一千古绯闻演来相当契合主题,虽然两人的距离确实是近了一点,但却是孔子在片中碰到的唯一一位红颜知己,也是最浓墨重彩地表现孔子以人格征服对方的一场戏。两个人物设置和台词对白充满机锋,孔子落魄卫国教学,仰慕孔子的南子数度邀请孔子见面,好不容易两人相见,南子问孔子,大爱里可包括她这种声名不好的女人,孔子并未被难住,反而用《论语》中讽刺卫灵公的那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来表达自己既动情又无奈的君子感慨,而周迅的一句:“也许世人很能体会夫子的痛苦,但却永远无法体会夫子在痛苦之后所到达的境界。”也让孔子意识到眼前的女人并非仅仅只有坏名声,两人互拜致敬的画面相当震撼心灵。

【经典场景】

人殉之争

在孔子逐渐成为著名学者的同时,人殉惨剧仍然在发生。电影以此开篇。在鲁国权臣季孙斯父亲的葬礼上,一个小奴隶逃跑了,孔子和其弟子救了他。孔子在早朝时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犀利的攻势。最后他战胜了世俗偏见。

夹谷会盟

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齐国军队欲挟制鲁国国君时,鲁国援兵并没跟来。孔子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让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这一战充分展示了孔子的军事指挥才能。

武子台平叛

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当孔子代理国相时,立即提出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政令下达后,公山狃带头起兵反叛,孔子率领众弟子保护国君登上武子台,并以十二条熊熊火龙将叛军彻底制服。但堕三都的行动因种种阴谋阻挠半途而废,最终孔子也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

卫灵公老态龙钟,实权被声名狼藉的夫人南子掌控,孔子入卫后,南子数次邀请,孔子都回绝。最后卫灵公亲自邀请,孔子才决定见南子一面。孔子与南子见面,他发现这位美女其实是一个“好德如好色”的女中豪杰,而南子也认识到孔子是位真君子。

陈蔡被围

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众人才免于一死。

颜回子路之死

孔子师徒行经冰河,冰面爆裂,书简全数跌入河中,孔子最疼爱的弟子颜回,不忍老师的书册毁于一旦,扑入冰河救书,惨遭冻死。

在陈蔡之围解除后,孔子和弟子迎来了卫国的使臣,邀请子路赴卫国为官。孔子虽然不愿意子路去危邦,但最后还是答应了。子路在救年幼的国君时被杀。孔子称他是真君子。

孔子回国

在孔子周游列国时,齐国再次发兵攻占鲁国。年迈的季孙斯想把孔子迎回鲁国。但最终只让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冉求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垂暮之年的季孙斯幡然悔悟,希望在临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谅。他交代儿子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鲁国。最终孔子决定启程归鲁。归鲁后的孔子不再参政,只专心讲学。终年73岁。记者陈玲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玲莉 编辑:房金明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
房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