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说:“没有烂演员,只有烂导演。”这可以解读为对自己作品的自信,但就电影讲电影,角色设定及其表演,的确可以以小见大,用以判断影片 “烂”的地方。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孔子与诸弟子(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周迅扮演的南子(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擅长导演历史政治剧的胡玫,从列国战事切入有其匠心:而一般讲“国学”的人士多半是从仁义道德去阐发孔子和儒家,往往忽视了其“事功”的一面。孔子能文能武,有治国的能力和魄力,影片驾轻就熟,环环紧扣,其中以智慧谋略体现仁义,合乎儒学真谛,更值得称道。周润发的表演堪称老练,眼、手和嘴角的细节处理也有传神之处。然而,为何看完全片,却让人困惑:孔子的伟大难道就在于这样一个壮志未酬的“官员”形象吗?
由此想来,“孔子”周润发与妻儿的“温情”、与弟子分享最后一份马肉汤的“仁义”……与洞达世事、立志高远的哲人应有的表情和气质相比,不是太幼稚和轻率了吗?虽然也有困顿中的笑,但用那么多的胶片和镜头精心刻画历史政治片中的陈词滥调,只能说明导演没辙了。所以,到了“子见南子”的时候,演员简直不知道如何演出对手戏了,阿宝背书式地回答“情意绵绵而无邪念”时,此人此地,此情此景,真不知这句话是笨拙的辩白还是暗示挑逗。让周迅演南子本来就不合适,还让她短小单薄的身子穿上不伦不类的兰衣裳,与卫王做出三流反腐片里的调情镜头,你叫《孔子》如何不被委琐恶心化?
全片最大的败笔则是, 孔子被免职后竟成了“阿Q”,讲出“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样自欺欺人的屁话,于是,孔子成了“失败的理想主义者”,而影片开始卡壳,几乎一“败”到底了。那个被歪曲了的老子成了机器里跳出来的神,既幼稚可笑,又与整部影片风格极度不协调:孔子聆听老子的那个大路货场景,令人汗毛耸起。这样一位“天行健自强不息”的君子,遇到挫折,竟魂不守舍,飞向莫须有的“无为”,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失却了真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命担当。要知道,孔子和儒家能够流传至今,就在于其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宠辱不惊、不成功便成仁的浩然心气和志向。影片后半部,理应一步步推进这样一位万古长青的人类导师之活生生的炼成历程,这才有可能给出孔子被21世纪全世界尊仰的全部理由!
即就“商业片”和“大众片”而言,孔子历练世事,升华境界,成就人生,达成知识和智慧、道德和精神的巅峰,本是为人类昭示的个体人格养成的极致榜样,能用心用力于此,那才是弘孔子之道,为今人塑造出最亲己并最励志的万古之“师”!这岂可以用老得掉了牙的“凡人一面”搪塞和忽悠的吗?这样一来,那个融“诗、礼、乐”于一体的孔子真的被弄成了一个“丧家犬”。可笑的“望文生义”!一个声称“不怕知识分子……”的导演本能地与“知识分子”对峙,又怎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分子的最伟大代表——孔子,并满含深情而独具慧眼地表现他的知识生活呢?
而对作为知识者和书生的孔子的漠视,必然导致剧本对白写作的致命伤。“论语”名言在影片中只为了对白的机趣,或用以镶嵌到故事的叙事之中。要知道,述而不作的孔子与西方“至圣先师”苏格拉底之“不写“异曲同工——一个旷世的心灵,是一种Acroama(来自希腊文,意为 a thing heard,康德的概念,人们译为“论理”;听和说,“学问”)——通过“谈论”、“论理”过程揭示和创造出事情的意义和新的认识。这正是《论语》的本真!可以说,不表现孔子与弟子及众多他人的对话,就不能表现这位人类思想家的伟大,也无从突显其“老师”的灿然本色和至尊地位!更失去了孔子力挽礼崩乐坏的狂澜、以教育重建社会的革新内涵,和亲证践行“有教无类”的“至圣先师”的文化精神,从而也就失却了“天降大任于斯人”而“天命之谓性”的震撼力和神圣性!
不是牵强,整个影片配音的叙事部分过分一般故事片化了,相形当然见绌;以至于片末王菲演唱的《幽兰操》,本想扳梢,反而变得“水尾续油”,才起,观众已纷纷离场。当然也不能怪配乐大师赵季平、主题歌作曲者讴歌和演唱者王菲,剧本的叙事丢失了孔子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的“象”,直白造作当然变得生硬和添足:那个孔子,那个春秋,那个经典,那个编修《周易》的上古巫史神妙氛围,荡然无存。礼乐雅韵都没有了,何来幽兰的味道?
孔子的“凡”与“俗”是超越凡俗的性情、境界和气质 。经典如镜,照亮人心:传写伟人,如果只有“女人香”,那么,所谓“变为普通人”的说辞,最终只是名利场上的食肆烟火味而已。
(本文作者顾晓鸣为复旦大学教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顾晓鸣 编辑:房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