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书一向是主张”只有好莱坞才能救中国电影“的导演,其实好莱坞的精髓就是电影的高度类型化,这一类型化体制早在三十四年代的好莱坞就已经完成了。尽管现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空前繁荣,但单调的影片类型成为掣肘产业发展和增加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三部野心勃勃的武打片在同一档期悲壮地摆下擂台,一方面观众的选择余地大大受限,另方面影片的票房也在无谓的内耗中此长彼消,没有一部达到预期。其实这不完全是创作者的主观因素,在中国的电影体制下有些类型是不能碰的,如鬼片、政治片,有些类型是没有恰当的销售渠道的,如文艺片、纪录片,有些类型是受到多方限制的,如战争片、警匪片,所以属于中国电影人的舞台并不广阔。
在《西风烈》以前,我想不出中国内地有完全类型的警匪电影,时至今日中国观众所能接触到的华语警匪电影还是基本上来自香港,这对于即将进入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尴尬。而从《风声》到《西风烈》,高群书所确立的主旋律与类型化相结合,在主流价值观体系下放大电影商业元素的创作模式,对于与观众需求相背离的现行审查体制下的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来说是具有破冰意义的。也许《西风烈》放在好莱坞的话仅仅是一部中等投资规模的常规警匪片,但对于习惯了本土化叙事和人物的中国观众来说,这里有更多让他们感到亲切和意会的元素,所以当《西风烈》中出现“史上最牛钉子户”、拆迁办和城管大队等社会符号式的字眼时,我仿佛看到了创作者在银幕背后媚眼如丝:“这些,你懂的……”这与我们在美国大片中寻找中国元素的欣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西风烈》是高群书对于标准好莱坞商业片模式的一次勇敢的全面尝试,影片主体全部由动作段落组接而成,而每个动作场面又突出不同的元素,拳脚、飙车、枪战、爆破……这也是《西风烈》最抢眼的部分,奠定了影片狂飙突击的刚猛火爆风格。文戏穿插跑位的功能性很强,就是高效率地推进情节和塑造人物。一个追杀与反追杀的故事,《西风烈》的情节并不复杂,于是影片更多地将笔墨用在了刻画人物上。可以说《西风烈》最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八个主要人物全都立住了,通过道具细节或首尾呼应都有个性的充分展示,是内地电影中难得一见的丰满的群像戏,其中吴镇宇扮演的杀手麦高让我想起了高群书当年电视剧《征服》中孙红雷扮演的刘华强,同样是将反派做大做强的路数,正邪的较量被推向极致,十分过瘾。
《西风烈》用四个与动物相关的绰号来指代四大名捕,并赋予各自不同的技能和特长,这种人物设定是标准的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套路,而在人物的辨识度和立体化上,远超前不久上映的美国影片《敢死队》。从观感上来看,《西风烈》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风格的爆米花电影,用强势的视听效果来占据观众感官,用连续不断的小高潮来制造保持观众持久的兴奋点,人物设定走的是美式超级英雄的套路,狂飙突击的主线情节,以及奇诡险绝的自然环境所营造的末世废墟氛围,让观众接受了影片的架空感,那种生死关头的调侃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对抗方式,都与现实的警察办案方式离得很远,这与高群书早期的公安题材影片《千钧,一发》的写实风格形成有趣的对比。在美国大片占据中国银幕的今天,中国的电影应该也必须走出这一步,以满足观众日益趋高的视听要求,包括前不久的《精武风云》也是一部本土化的好莱坞模式的爆米花电影,不管是否成功,这种尝试的勇气都是值得嘉许的,毕竟是在为中国电影走出一条新路。
曾经有人用“尽皆过火,尽皆癫狂”来形容全盛时期的香港电影,其实《西风烈》是也带有这样的过火气质的,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桥段设计,都显得用力很猛,这在当下的审美趣味关照下,也许会显得有点过犹不及,比如几个动作段落的节奏把握有失精炼,略显冗长拖沓。而且动作和转场的剪辑并不精准,过渡不自然,给人跳戏的感觉。也可以看出这是高群书试图确立风格的一部影片,融入了很多个人趣味,如崔健的音乐,但这毕竟不是一部作者电影,有些东西出现的时机和动机未必恰当,比如吴镇宇和着《红旗下的蛋》的歌曲第一次出场,整体的氛围和节奏都显得很牵强。另外觉得影片最大的败笔是音乐,太缺乏想象力了,激昂有余而肃杀不足,对画面的烘托作用远未达到应有的力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宋佳
|
- 139****2511(北京),
- 136****9768(陕西),
- 135****5144(福建),
- 135****7225(广东),
- 138****2213(江西),
- 136****2260(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