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怎么“唱”起了咏叹调
2010年07月05日 16:53 天天新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版《红楼梦》一个被人诟病的话题,这就是电视剧的配乐。咿咿呀呀的昆腔“叫板”,营造了一种的恐怖氛围。被许多网民戏称之为“像是看《聊斋》”。对此,李少红导演有不同的解释:“配乐融入了昆腔,我听说很多80后、90后很喜欢这样的音乐。很多观众对昆腔的元素是熟悉的、有感情的,而且我们选择的这种昆腔,也是最接近《红楼梦》感觉的”。

但是,在“黛玉葬花”这出经典桥段中,《葬花吟》的音乐竟然听上去像是歌剧的“咏叹调”。对此,导演李少红又解释: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团队都很年轻,他们在创作上打开了想象力,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会根据不同场景来设定不同的音乐风格。“‘黛玉葬花’这一段的唱词是古典的,但旋律上却融入了歌剧中的咏叹调。”

听完了新版《红楼梦》这首《葬花吟》,不由与经典越剧《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作一番艺术比较。越剧《红楼梦》自上个世纪五六十代搬上银幕,使得声音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美称的越剧冲破了地域的界限,竞相争看《红楼梦》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由王文娟演唱的《葬花词》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葬花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林黛玉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在那个社会,这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背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林黛玉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同时,《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脂砚斋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论及曹雪芹的《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我不仅想起了以前在解放日报文艺部工作时的同事,红学专家陈诏老师写过的一篇《<红楼梦>谈艺录》这本书中一篇文章《曹雪芹和李后主》,并将这首《葬花词》作为范本与李后主的《虞美人》作比较。《虞美人》这首词是家喻户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李煜又称南唐后主,是一个亡国之君。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从小过着至尊至贵的豪华生活。后来,国破家亡,沦为臣虏,“日夜以眼泪洗面”。梦幻般的经历决定着他对人生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是消极和悲观的。这一点和曹雪芹很像。但是,不同的是,曹雪芹遭到家庭变故之后一直生活在民间,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李后主不可企及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评价:曹雪芹“阅世深”,李后主“阅世浅”,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所以,陈诏老师得出了这样的评价: “纵观李后主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它们共同的基调是悲凉凄楚,缠绵悱恻;在表现手法上是自然真切,直抒胸臆。从美学角度来看,它们的总的风格都属于优美、悲剧美、阴柔之美一类。

而作为歌剧咏叹调起源于17和18世纪意大利。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学派。当我们在听到《葬花词》中运用咏叹调的西洋唱法,只能敬佩李导洋为中用的想象力。红学专家马瑞芳也当面给李少红提出了“我最不能接受的是音乐”这条意见。

由配乐融入了昆腔最接近《红楼梦》的感觉到《葬花词》中出现的西洋歌剧“咏叹调”,表面上看是音乐风格的不统一,其实质还是李少红对《红楼梦》艺术风格的把握缺乏一种清醒的认识和把控能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吴为忠 编辑:刘鑫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