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柏林十日谈之聚焦北爱

柏林十日谈之《71》

聚焦70年代北爱尔兰战争,政治语境下的个人困境,有惊喜的处女作。

陈果新片柏林展映

陈果新片柏林展映

以往港人对政治冷感,但如今不可能不谈政治,因为内部矛盾太凶狠。

《雪国列车》独家影评

《雪国列车》独家影评

推翻旧世界,迎来新独裁,表面科幻片,内里说的都是阶级斗争。

三地影评人激辩金马:版本问题致《宗师》难成经典

2013年11月19日 18:11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秦婉

侯孝贤跟廖庆松在《风柜来的人》的剪辑期,因为看了《断了气》而重新决定剪辑结构

现场点评嘉宾,赛人。

【多数的经典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

正:需要用时间来筛选

反:当时的意识形态亦会影响评价

木卫二:经典电影需要时间来评选。有的可以一出来就被认为经典,但多数是经典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肥内:对,需要时间磨。 

谢佳锦:从我前述的定义来看,经典电影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深掘、方能确立,因此我同意这说法,但不妨碍选出一些“潜在经典”。 

石磊:经典影片不一定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淀。当然了,那些能够被时间筛选出来的电影,的确是经典影片。但是有电影一拍出来就是优秀的影片,就被誉为经典,比如2000年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一出生,就是经典。 

赛人:有些经典一出来就被认为是经典,时间长了之后也确实是。还有一个因素,比如像《小城之春》是被香港推出来的,当时的评论是因为意识形态关系,意识形态是个很重要影响当时经典评价的因素。比如《公民凯恩》因为反美国梦,被认为是经典。 

王亚维:我觉得经典确实要受到时间上的洗练,真正留在人心中的才是真正的经典。 

【在一些经典华语片评选中,很多影片出自三四十年代、八九十年代,这是为什么?】

正:受限较少,个性表达更自由

反:意识形态可能反过来催眠审美判断

兰波:因为这两个时代受到限制最少,个性表达更自由。 

肥内:我觉得确实有语境的因素:在三四十年代可以说是,在意识形态上压迫性相对小,而技术上已经很成熟甚至市场非常活跃的年代,所以一切欣欣向荣。 

至于八九十年代也差不多,两岸的创作者都在思想压抑较少的前提下,有更活泼的创造力;当然,大陆方面仅仅是因为文革结束而稍微松绑,但已经是很大的弹性了。 

简单来说,究竟这些时期的作品是否真的好呢?还是人们只是信仰那些在意识形态控制的影响力相对小的情况下才能产出好的作品。于是这个意识形态就有可能反过来催眠人们的审美判断。 

石磊:三四十年代,有了成工业规模的电影,观众突然面对具有强大表现了新奇艺术方式,被充分吸引;五十至七十年代,内战、饥荒、文革,电影艺术遭受破坏;八九十年代,经济、生活走上正轨,电影重新开始走入观众的生活;九十年代之后至今,好莱坞电影强势入侵,在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对照之下,从编剧到技术各方面,华语电影都暴露出不足。 

从以上的时间表可以看出,这两个时代,都是华语电影内部和外部条件都相对宽松的时代,没有内部的牵绊,也没有外部的强大压力,所以自然就会经典较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为“黄金时代”。但是电影作为一个工业化的娱乐产品,都带有一定的时代特性、时效性,所以在当时甚至是在现在依然被誉为经典的电影,对于现代的观众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所以在这种所谓“华语影史十大”的评选中评选出来的“历史悠久”的影片,很多是有“首开先河”的褒奖意味,而对于“见多识广”的现代观众看来说,并没有太多新鲜感和吸引力。 

谢佳锦:中国在二十年代开始摸索剧情片,三四十年代成熟,并有较完善的制片环境。而且此时的拍片据点在上海,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刺激巨大。八九十年代,台湾告别戒严,中国告别文革,创作者积蓄能量已久,终于可以跨出步伐,探索某些题材、某些形式。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外来刺激的重要性,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侯孝贤跟廖庆松在《风柜来的人》的剪辑期,因为看了《断了气》而重新决定剪辑结构。 

香港的情况稍有不同。这块弹丸之地,战后接收优秀的上海编导人才,电影工业一直都算完整,国泰、邵氏也以垂直整合称霸东南亚市场,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更加兴盛。一直以来,香港走商业体制,不像大陆、台湾受政治干涉,吸引两岸三地创作者。七十年代,留学归国的电影人返港,人才济济。八十年代,香港本地及其主要电影产销地(如台湾)经济起飞,消费力提高,邵氏垂垂老矣,但新艺城等公司开始生产节奏明快、高度娱乐的作品。简言之,自由的环境、外来的刺激,是很重要的原因。 

郑政恒:三四十年代比较辉煌的原因,一是我们尊重以前的电影,二是中国相对来说,三四十年代有很多很成功很难得的电影,那时是中国混乱的年代,是战争的年代,但是那些电影人都拍出了很出色的电影,这些电影被尊重是合理的。 

八九十年代是新浪潮的年代。六七十年代的大公司比如邵氏,是商业电影为主,而中国内地那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没办法拍电影。八九十年代成功的原因是有不同的浪潮。香港有香港的新浪潮;台湾有新电影,与六七十年代拍摄方法不同,更有高深的艺术性;中国内地在文革之后,终于打开一个窗口,不需要和政治有什么关系,摆脱了束缚,所以张艺谋陈凯歌和田壮壮都可以拍出好电影。那是旧式的年代结束,商业浪潮还没有来的最好的年代。 

[责任编辑:田野] 标签:影评人 经典 台湾电影 侯孝贤 李安 杜琪峰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点击返回第50届台湾金马奖专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关注凤凰娱乐

点击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扫一扫关注凤凰娱乐微信

关注凤凰娱乐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