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柏林十日谈之聚焦北爱

柏林十日谈之《71》

聚焦70年代北爱尔兰战争,政治语境下的个人困境,有惊喜的处女作。

陈果新片柏林展映

陈果新片柏林展映

以往港人对政治冷感,但如今不可能不谈政治,因为内部矛盾太凶狠。

《雪国列车》独家影评

《雪国列车》独家影评

推翻旧世界,迎来新独裁,表面科幻片,内里说的都是阶级斗争。

三地影评人激辩金马:版本问题致《宗师》难成经典

2013年11月19日 18:11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秦婉

解严前,不乏艺术佳构得奖,但政治意味或大中华民族主义意识强烈的电影

现场嘉宾,影评人、青年电影人兰波

【为何2000年后经典电影减少?】

重心转移内地工业,艺术上趋于保守

兰波:2000年之后,华语电影中心转向内地,内地电影则整体开始追求工业,以追逐名利为主,香港导演北上身价大涨。当然这也不必排斥,因为对培养新导演和培养工业体系是有好处的。 

赛人:某些事情影响了内地电影,97回归影响了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则一直孱弱,在“新电影”之后艺术上趋于保守。 

木卫二:台湾在08年之后虽然票房高了,但效应仅仅只在岛上。 

兰波:格局不大。 

赛人:中国电影“去政治化”,只有“泛政治化”。 

兰波:大多只能是市井小民的自娱自乐。 

王亚维:当然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蓬勃,三地的新一代创作者开始投入商业电影的数量增加,观众回流,票房数字不断翻新,确实在电影界中产生一种“新的生态”与前所未有的经济规模。我觉得是创作的风貌多元了,高下的评断需要定义。 

郑政恒:2000年后的电影水平是否一定差了,我觉得也不一定吧,可能是没有八九十年代那么走艺术的路线,而是在艺术和商业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去发展,不是单单卖艺术或单单卖商业。新一代的人有新一代人的想法,不一定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就一定比2000年以后的好。 

(二)金马与华语电影发展之论

【金马奖如何一步步成为华语电影圈最重要的奖?】

摆脱政治属性,开放三地报名,扩大华语圈定义

王亚维:金马奖的源起与政治很有关系,在威权体制下,金马的设置与鼓励有政治用意,当时氛围是“艺术为政治服务”,主办的新闻局“希望期能效法前线国军官兵们坚强奋发的精神,努力开创新局”。解严前,不乏艺术佳构得奖,但政治意味或大中华民族主义意识强烈的电影像是《吾土吾民》、《梅花》、《笕桥英列传》、《辛亥双十》等获奖比例亦不少。 

1987年解严之后,台湾金马奖从过去政治的侍从关系解放出来,在专业影人像是焦雄屏、李行侯孝贤等人努力下,让自己变得跟其他国际影展一样。要成为电影圈重要奖项,评审过程必须公开、公正,代表最好的品味,不要受到市场与政治的压力,金马奖的评审过程也一再朝向多元与多层次参与,步向独立而专业,不受到影响。这几年评审过程以专业考虑,不是考虑市场喜好度、政治压力、意识形态,而都回到电影专业、创作者的诚恳、创意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它在华语电影界的地位目前应该是最高的。 

郑政恒:金马奖一步步成为华语电影圈中的重要奖项,其中一个原因是金马奖有50年的历史,而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金马奖的历史悠久,经过沉淀,这是经典化的过程,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二是,因为金马是用评审团的制度来评选影片,这个过程不面对大众,而是专家和业内人士做评审。 

石磊:做个比喻,金马奖是喇叭,是放大器。金马奖的评审都是很有经验的电影人,他们的眼光和普通观众的眼光不同,比如去年摘得金马最佳影片的《神探亨特张》,当初影片上映的时候,很多影评人给予了高评价,但是很多观众却说不好看。然而电影在金马获得奖项之后,大家会重新审视这部电影,重新在看这部电影的分析和评论,才会发现最初没有发觉的东西。可以说金马奖推动了一部分观众暂时无法接受和无法理解的影片,让它们有重新被审视的机会。 

金马奖逐渐成为华语电影圈重要的奖项,一是因为接受影片的范围比较广,比如今年有新加坡电影入围最佳影片,其实看两岸三地的电影奖项中,很少有新加坡的电影能进入最终的决选。金马奖略有倾向台湾电影,但是不明显,比如去年就把最佳影片颁给了《神探亨特张》,相对而言,香港金像奖则偏向香港电影人。金马奖更有开放的态度,没有太多其他政治或电影界的压力,在这个背景下,有助于电影人选出最合适的电影。哪个影展的压力小,哪个就相对公平,能选出好电影。 

谢佳锦:两岸三地的电影奖,除了资历较浅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外,只有金马奖开放给两岸三地电影人自行报名、同场较量,近几年也逐步扩大“华语电影”的定义,开放东南亚等地的华人报名。这是金马奖建立影响力的关键。 

金马奖在1985年之前较为封闭,主题意识明确列在评分标准内,得奖作品大多主题意识正确,虽不意味尽是质量极差的政宣片,但六七十年代一些破格之作,如《冬暖》、《母亲叁十岁》、台语片《地狱新娘》等大抵被忽略。八十年代初气氛有在改变,1982年爱国意识极浓的《辛亥双十》击败香港新势力《边缘人》、《再生人》及侯孝贤的《在那河畔青草青》,拿下最佳影片,舆论一片哗然,因为两个民间单位办的会外赛是颁给《边缘人》和《在那河畔青草青》。 

然而当金马奖逐渐不被意识形态绑架,也是港片壮大、台片萎缩之时,导致台湾出钱颁奖给香港人(近年也包括大陆人)的批评声浪不绝于耳,也导致前几年冒出“年度最佳台湾电影”这奖项(已取消)。近年来,港片即使不若过往强大,仍以完整许多的工业体系,在演员、技术奖项上佔有优势,也有越来越多大陆电影报名且获奖,但金马奖并没有限缩参加资格,反而放宽。 

[责任编辑:田野] 标签:影评人 经典 台湾电影 侯孝贤 李安 杜琪峰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点击返回第50届台湾金马奖专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关注凤凰娱乐

点击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扫一扫关注凤凰娱乐微信

关注凤凰娱乐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