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柏林十日谈之聚焦北爱

柏林十日谈之《71》

聚焦70年代北爱尔兰战争,政治语境下的个人困境,有惊喜的处女作。

陈果新片柏林展映

陈果新片柏林展映

以往港人对政治冷感,但如今不可能不谈政治,因为内部矛盾太凶狠。

《雪国列车》独家影评

《雪国列车》独家影评

推翻旧世界,迎来新独裁,表面科幻片,内里说的都是阶级斗争。

三地影评人激辩金马:版本问题致《宗师》难成经典

2013年11月19日 18:11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秦婉

来自台湾地区的肥内认为,《功夫》成为大赢家并不证明金马奖在向工业倾斜

【金马奖对华语电影有哪些贡献?】

推荐台湾电影和内地小众电影,《胭脂扣》曾因得奖避免重剪

木卫二:金马奖在台湾电影的推荐方面很有作用,也给了部分内地小片一些机会,比如《钢的琴》《到阜阳六百里》等等。 

谢佳锦:不只金马奖,任何奖项都一样,反映的是特定时代脉络下的审美观,有时可能有前瞻性,但没有也不意外;经典电影经过时间的考验,一定程度上也是“后见之明”。检视任何一个电影奖,都可能发现慧眼,也会有瞎了眼。如果不够好,会因金马奖一时错爱就成为经典吗?我想不会。如果真的好,会因金马奖视而不见就此湮没于片海吗?有可能,但恐怕没那么容易。 

郑政恒:很多电影在金马奖获奖后,地位有所提升。现在的金马奖面向大陆港台三地,水平比较高,不只是地域性的,除了大陆港台,还包括东南亚的华人社区,所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电影都有入围。 

很经典的案例是金马奖给关锦鹏的《胭脂扣》颁奖,若非该片在金马奖拿了很多的奖项,那么我们如今看到的电影可能就不是现在的模样,本来公司是要重新剪辑另外一个版本,影片获奖后,就没有再剪辑了,就用获奖的版本发行了。 

石磊:金马奖和它背后的台湾电影,一年比一年好,台湾的人文环境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台湾涌现出来的新导演也很强。 

谈到金马奖对华语电影发展的作用,我觉得它肯定了一批电影人的努力,对观众来说是推荐了优秀电影,很多观众在金马奖前是没有看一些电影的,当影片获奖后,观众觉得这是一个保障,就去看了,看过后会觉得华语电影有希望。 

【2000年后的金马奖做了什么?】 

①面对华语电影的重心向工业倾斜:商业野心or艺术至上

兰波:以前金马奖只奖励尖子生,现在也辐射一些本土工业人才和内地、香港的商业片声音。台湾电影也有策略的包装奖项给台湾艺人,让他们自我增值,其实是有商业野心的。 

赛人:所有的奖项都不是艺术至上,只看你放多少比重,戛纳、奥斯卡也不是完全艺术至上,只要有卖片嫌疑都不会特别纯粹,毕竟需要提高影展的知名度。 

兰波:而且,近几年还是不够大胆,不像戛纳可以让《波米叔叔》那样的电影拿个金棕榈。 

木卫二:这也和工业有关,推得太小众还是比较冒险。金马奖和台湾电影相辅相成,当台湾电影处在弱势时也会失去魅力。 

肥内:“往工业倾斜”反而应该做出高品质。简单说,工业生产跟家庭手工业,做出来的东西谁品质较高?事实上,在那么低迷的状态下,更应该好好向商业靠拢一下,让观众回流戏院,就像2008年的情况,不过,有些作法应该是过渡性的,但没想到,这一倾斜,反而让观众被定型了,而创作者也跟着定型了。 

我们举2005年的最佳影片奖项来说,入围作品有《天下无贼》、《黑社会》、《天边一朵云》《最好的时光》以及《功夫》,最后是《功夫》得奖,前面四部片感觉刚好可以分两类,一类是规模较小的商业片,一类则是所谓大师艺术片,《功夫》获奖能起到什么鼓励作用吗?顶多是满足绝大多数观众的期待而已,而那时周星驰作为一个“作者”,还是颇有影响力,似乎选择这部片的争议最小?我只是猜想,若《天下无贼》或《黑社会》获奖,有没有可能《海角七号》会早两年问世? 

王亚维:这几年来我感觉金马奖的公正性没有什么变化,因为评审过程还是坚持创作者,包含演员、编导团队、制片等重要环节的公正性,也回到艺术性、创造性与一般老百姓的连结,在维持精神不变的情况下,哪个片子得到大的市场青睐,不会影响奖项的肯定,它有专业性的高度,我认为这个专业性需要坚定存在二、三十年不变,自然就成为一种benchmark,对电影圈产生引导的作用。 

[责任编辑:田野] 标签:影评人 经典 台湾电影 侯孝贤 李安 杜琪峰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点击返回第50届台湾金马奖专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关注凤凰娱乐

点击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关注凤凰娱乐微博

扫一扫关注凤凰娱乐微信

关注凤凰娱乐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