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技进化史30年八大特效片
作为电影史上票房最早破亿的电影,《星球大战》被认为开启了特效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特效场面正式开始“大卖特卖”。同时,自那时起,越来越多的电脑制作图像被运用到了电影作品中,不但取代了传统特技,也令视觉效果的魅力已经大大超过了电影故事本身。在不断突破之余,这些电影之间也有前后继承关系,没有彼得杰克逊创造的角色“咕噜姆”以及罗伯特泽米斯基最先运用的“表情捕捉”技术,就没有卡梅隆的《阿凡达》。
《星球大战》
1977年 《星球大战》
突破点:模型拍摄、特效化妆
《星球大战》混合了诸多文化,运用了模型拍摄、幕布技巧、特效化妆,甚至包括“给人穿上机器人外壳”等原始特技,传统技巧先进方法一起上,反而带来新鲜的趣味。特效公司“工业光魔”随影片一齐诞生,成为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效电影公司,并成为特效行业的标杆。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1988年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突破点:动画与真人同台
罗伯特泽米斯基创新地让动画人物和真人同台演出,那只充满质感的兔子罗杰没有任何破绽,仿佛真的“活了”起来,站在真人的旁边。而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让特效技术逐步迈向了CG角色时代,日后《指环王》、《黄金罗盘》等大片中的CG人物都有兔子罗杰的影子。
《终结者2》
1991年 《终结者2》
突破点:数字技术制作的人物媲美真人
液态机器人T-1000跳到直升机中变身成了飞行员、最后被阿诺的炮火轰成两半的场面令人记忆犹新。它前后耗费了40余个特效镜头,看起来丝毫不比今天的特技逊色,同时这个角色也引发了“数字技术制作的人物能否取代演员”的讨论。
《侏罗纪公园》
1993年 《侏罗纪公园》
突破点:摄影技术达到惊人效果
长颈龙、霸王龙——斯皮尔伯格和SGI硅图像以及工业光魔等几家特效公司合作,耗资上千万美元才能完成十分钟左右的电脑特效镜头,但斯皮尔伯格没有用CG技术,而是借助恐龙模型来拍摄,再加上传统的前投影技术、幕布技术、摄影机的高速移位等等,居然也达到了惊人的效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王振国 编辑:房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