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建国大业》就像一个超长的纪念品
2009年09日18日 10:05 成都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影片总导演韩三平日前向记者表示,《建国大业》的模式不仅在中国前无古人,在世界范围也绝对是一次大胆尝试,多年以后,这部电影一定是电影工作者研究的经典范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国大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悖论。它仿佛就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巨型机器,首先在定义上就很难界定。影片总导演韩三平说:你可以说《建国大业》是一部主旋律片,史诗片,甚至是偶像片。他自己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主旋律商业大片。同时,他也认可本报提出的国民电影概念。

事实上,在《建国大业》之前,主旋律是主旋律,商业片是商业片,主旋律与明星薄缘。谁要是说自己要拍一部主旋律商业片,可能会让人笑掉大牙。然而就是现在,这部全明星阵容的献礼片摆在我们面前,树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标本,同时兼容巨大的示范意义与不可复制性。

用一种反商业模式达到了最大的商业化;用一种娱乐形式传达了主旋律意图;用体制优势进行拍摄,用商业模式进行推广———“好莱坞都拍不出《建国大业》!”《建国大业》的模式不仅在中国前无古人,在世界范围也绝对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建国大业》本身的悖论

1、拍摄目的:说教还是娱乐?

有评论认为,作为一部国家层面上的当代史正剧,《建国大业》的娱乐性是超越教育性的。事实上,《建国大业》从筹备之初,因为题材的特殊和拍摄背景的特殊,就体现了浓重的政治意味,但看完电影,人们却不会感觉到强行灌输的任何意识形态的概念。

影片本身是注意了减少说教成分的:比如领袖不能脸谱化,毛泽东喝醉周恩来发火都被人津津乐道,蒋氏父子展现了温情的一面,也让人印象深刻;一些开会的严肃场景,被处理得巧妙而有趣;而在史实的艺术化处理中,也极少硬伤,甚至鼓励观众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的那段历史。然而,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细节上的努力,更有根本上的大胆尝试。

韩三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以前,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做得不好,因为出来就把它当作一个宣传片。”他认为,当你的观念和观众需求发生尖锐矛盾的时候,你必须放弃你的观念,否则你没有出路。一旦意识到这一点,说教和娱乐两个功能就似乎开启了共存的可能性。

2、操作模式:体制优势还是市场规律?

《建国大业》的总策划是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张和平。在确立电影主题是讲述政协诞生前后的故事后,《建国大业》基本被确立为新中国60华诞的献礼片。总导演韩三平本身是中国电影集团的董事长,执掌着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手中拥有极其丰富的电影资源。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体制上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在好莱坞发展的演员邬君梅感慨:“斯皮尔伯格都不能做成韩总这样!”韩三平自己也说:“《建国大业》聚集了近两百名明星大腕的演出阵容,放到中国外任何国家似乎都绝难实现。”

韩三平和黄建新亲自带着演员到全国各地走,电影的首映礼像商业大片一样举行得很隆重,各种各样的媒体都在对主创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专访———正如韩三平所言,“其实营销策略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基本上是按照原来的在做,只不过是规模做得更大,做得更细。”

3、电影内涵:简单还是深刻?

《建国大业》的风格矛盾性在于,它用最浅显的电影手段,去表现最丰富的历史时期,而且想要表达的历史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韩三平坚持认为,简单的恰恰是最有力的。因此,在《建国大业》中,从内容到形式,都选择了最简单的叙述,最简单的电影手法,最浅显的电影手段,韩三平说:“我反对用过多的特技和技巧。”

韩三平有信心认为,观众追星,一方面是追现实生活中的明星,另一方面是英雄情结,去崇拜历史人物。“他们冲着演员进去,坐下来以后,还是会看这个整体的电影。电影是综合艺术,因此必须具备综合魅力。”

《建国大业》延展出来的悖论

1、标本性:个人魅力加题材号召力

剧组里,上上下下都叫总导演韩三平“韩爷”,其个人魅力和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但韩三平否认这部电影聚集明星的力量来自于他个人的魅力。

新中国60周年庆,国家强大了,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了,参加《建国大业》的演出,本身就有着一种情感和认同感在里面。而另一层意义则可以用韩三平的话来说,这部电影就像一个超长的纪念品,将来回望,这个时代最当红的明星大都在这一部片里了。启用全明星阵容出演主旋律电影的种种好处都摆在大家面前,可以说这次尝试对于中国国产电影的发展有着极其积极的标本作用。多年以后,《建国大业》都一定是电影工作者研究的经典范本。

2、不可复制性:机会千载难逢

同样是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建国大业》也有着不可复制性。

韩三平宣布,为了纪念1921年的建党,中影准备搞一个“从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间,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可以做一个献礼片。”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建党大业”还将邀请全明星阵容出现,因此被传媒成为《建国大业》前传。这完全是以《建国大业》作为成功范本的一项拍摄计划。但是,当建党90周年过去后,还有什么题材可以称之为国民题材,或者国家题材?总不能每年国庆都翻拍一次《建国大业》吧?建国大庆和建党大庆都是难得的时机,至于其他主旋律题材,都很难比肩《建国大业》的规模和档次。

此外,《建国大业》使用偶像大腕是一次破例,零片酬也是一次破例。如果总是要求明星不计报酬的演出,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有人计算过,如果所有的明星都拿片酬,这部电影的成本将翻5倍以上,那么随之而来的票房压力也将成十几倍的增长。

从商业模式来考量,《建国大业》的可复制性还有待考证。

首日全国票房突破2000万 首周末有望过亿

《建国大业》带着1450个拷贝毫无悬念地创下中国电影票房的新纪录。到昨晚记者发稿,《建国大业》首日在全国影城上映的票房成绩突破2000万元,而成都地区也拿下了超170万元的票房好成绩,这个数据已超过《变形金刚》的首日票房。据中影透露,《建国大业》16日首映半日全国票房1500万,这个票房数字创了包括进口片在内的所有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的最高票房超前点映纪录。据估算,本周末,影片票房有望过亿。

在某网站推出的《建国大业》观影调查中,电影上映不到一天时间,就有超过千人参与调查。在“影片展现的诸多历史侧面中,让您感触最深的是?”一项中,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共产党人顺应民心和历史,披荆斩棘走向胜利”;而在领袖拒绝脸谱化的塑造过程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桥段是“平津战役捷报传来,五大常委把酒放歌”。

在“最让您忍俊不禁的喜剧情节”选项中,“王宝强葛优错把北平城当地主大院”因为喜剧明星的巨大魅力排名第一,“姜文布置暗杀任务不拘小节疑似爆粗口”和“冯巩屡被抢话,发言时方言搞笑”也让人印象深刻。

有41.9%的观众认为,影片最大的看点是“超豪华的全明星阵容”,另外41.9%的观众则选择“历史人物塑造的新突破”,可见《建国大业》的“全明星”与“主旋律”融合的首次尝试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绝非一般。

“数星星”成为普通观众观影的一大乐趣,有超过40%的人认为自己认出了30到50个明星,甚至有15.7%的观众认出了上百个明星。而所有的明星大腕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陈坤,他胜出的比例还相当高(39.6%),比影片的“男一号”唐国强还高出19个百分点。

观众给《建国大业》打出了91.2分的平均分,84.5%的人表示,愿意将这部电影推荐给自己的朋友。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张园园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
张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