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的开场气势如虹,马拉火车的画面想象力爆棚,这也是微妙的一语双关,“马”为这部呼啸而至的大片开了个好头。
11日,在马识途家中和老人家聊起《夜谭十记》的创作过程,马老异常兴奋。这位96岁的耄耋老者精神矍铄,除了视力有些不好,腿脚有些不灵便,说话却是中气十足。摆到兴奋时,老人偶尔会走神,因为几十年前经历的人和事会忽然蹦出来。
马识途是和郭沫若、巴金、沙汀、艾芜齐名的蜀中文坛巨匠,在其创作的《清江壮歌》《巴蜀女杰》《京华夜谭》等小说中,命运最为多舛的首推《夜谭十记》。这本书从1942年一直写到1982年,由于世事变迁,其间好几次创作中断。如果不是马老的锲而不舍,就没有这本沉甸甸的好书,也就没有今天的大片《让子弹飞》。
40年间书稿三度被毁
《夜谭十记》包含《破城记》《报销记》《盗官记》《娶妾记》《禁烟记》《沉河记》《亲仇记》《观花记》《买牛记》《踢踏记》等10个篇幅不等的故事,马识途以旧中国官场里的10位穷科员为主人公,通过10人轮流讲故事的独特叙述方式,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百态。其形象生动灵活,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幽默,一段段奇闻趣事更是令今人瞠目结舌。
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就是改编自《夜谭十记》中的第三记——《盗官记》,虽然具体内容改编很大,但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基本未动,片中主角张牧之的名字和性格都忠实于原著。
《夜谭十记》创作于1942年,当时马识途已经身具革命家与文学家双重身份,由于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所以经常更换职业,马老那时经常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他们给我摆了许多我闻所未闻、千奇百怪的龙门阵。尤其是我接触的一些小科员,他们平时没有什么娱乐和消遣,只好三五结伙到人家里去坐冷板凳,喝冷茶,扯乱谭,摆龙门阵,自寻其乐。在他们结成的冷板凳会上,我听到了难以想象的奇闻轶事。我才深知那个社会是多么乖谬绝伦,荒唐可笑;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困苦无状而又丰富多彩。”马识途被这些生动的故事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终于在1942年选择了10个最有意思的“龙门阵”开始创作《夜谭十记》。
“龙门阵”摆出一部巨著
第一次毁稿发生在1946年,马识途奉调从云南回四川做地下工作,写好的初稿不得不在离开前全部烧掉。到成都后,他对于焚稿念念不忘,于是情不自禁地又写了起来;第二次是马识途在四川的家被国民党特务查抄,他所有的书籍、书稿、笔记和资料都被没收,其中也包括已经粗具规模的《夜谭十记》;第三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那段特殊的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马老再次开始重写《夜谭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向他约稿,只要写完就出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很快就要出版的书不光被判“死刑”,连书稿都找不到了。到马老再次重新动笔创作《夜谭十记》时,他已经73岁了,是第四次写这部小说。1982年终于大功告成,《夜谭十记》首次出版的印量就高达20万册。
“其实过了这么多年,直到现在那些有意思的人还在我脑子里呢,我还巴不得再写一本《夜谭十记》的续作。”马老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只可惜我现在精力大不如前,看东西很费力,没有办法再写小说了,这么多精彩的故事还没讲完,可惜啰!”
《盗官记》曾拍过电影
《让子弹飞》去年开拍前,姜文和制片人马珂曾赴蓉看望马老。“我很欢迎姜文把我的小说拿去拍成电影,我知道他会有很大改动,但我还是支持他们放手去干。”马老看过姜文演的《北京人在纽约》和《红高粱》,很喜欢这个非常有才气的年轻人。“当时姜文是来请教我四川旧社会的风土人情以及袍哥土匪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告诉我他要演张牧之”。马老介绍,其实1986年,导演李华就根据《盗官记》改编成电影《响马县长》,曾红极一时。
马老说,《夜谭十记》中的很多故事都来自生活。“《盗官记》中的土匪张牧之虽然没有人物原型,但他是我所知道的很多人的合体。那时候官匪一家,‘杀人放火后招安’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有些土匪出身贫民,是被生活压迫得没有办法才上山为寇,也有很多人后来去干革命,为老百姓出头。小说里县长落水的事情也是真实的,当年川东一位县长在刚上任的时候就掉到水里去了,我觉得很有意思,就用在了故事开头。”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吕若漓
|
- 139****2511(北京),
- 136****9768(陕西),
- 135****5144(福建),
- 135****7225(广东),
- 138****2213(江西),
- 136****2260(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