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婷1985年执导毕业作品《非法移民》,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成为继徐克、许鞍华之后第二代新电影导演。1987年执导《秋天的童话》,获金像奖最佳电影奖。
张婉婷(图片来源:南都娱乐周刊)
张婉婷,1950年11月出生,香港导演。最初学习心理学、戏剧,1980年在纽约大学学习电影。1985年执导毕业作品《非法移民》,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成为继徐克、许鞍华之后第二代新电影导演。1987年执导《秋天的童话》,获金像奖最佳电影奖。1989年执导的《八两金》获金像奖最佳作品。至此完成了她的移民三部曲,成为香港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女性导演。
讲到香港女性导演,张婉婷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位。在轰轰烈烈的“新浪潮”中,她的电影以女性特有的敏感,以及如油画般色彩的镜头,描写着爱情的种种无奈。对男女情爱心理的驾轻就熟,让她得以在“新浪潮”最高潮时屹立潮头。在她之前,爱情在银幕上的表现,多是琼瑶式大哭大闹的悲喜,但从她开始,爱情更多地是在闪烁的眼神、含蓄的对话甚至空镜头里流转。她拍文艺片,没有纵横全国取景的大场面,没有天马行空的特技,没有肆意妄为的嬉闹,却几乎总能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她努力撕掉“女性导演”的标签,爱穿宽大的衣服,生活中粗枝大叶,电影也总蹑手蹑脚地触碰大时代。但这多少有些徒劳,女性独有的感性甚至偏执,总在她的言行间流露。
对话人 南都娱乐周刊驻香港记者 曾明辉
入行原因:“最怕朝九晚五,当导演不用上班”
毕业于殿堂级的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李安是他的学长,但张婉婷读电影的初衷,很大程度竟是因为当导演可以不用朝九晚五地坐班。这种小女人的随性在以后深深嵌入了她的电影。
南都娱乐:先讲讲您的入行经历吧。
张婉婷: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当电影导演的。因为最早的电影导演都是男的,戴上大墨镜,抽个雪茄,像李翰祥、张彻都是这样子。后来直到许鞍华当导演了,我才觉得读书的女人也可以当导演吧。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有一次BBC要拍关于香港的纪录片,需要一个香港人当翻译。我就去考了,当上他们的助理。这时候才发现拍电影的人不是“男盗女娼”——这句话是我妈说的。后来发现这些“男盗女娼”学问很高,真的要懂很多东西才能当导演,很佩服。而且我以前还想当记者,也是因为觉得不用坐办公室,我是最怕“朝九晚五”的,这时发现当导演也可以不用上班。
南都娱乐:这之后就到美国读电影了?
张婉婷:我在港大读完心理学本科,首先是到英国的Bristol University读的戏剧。读完就到了美国读电影,纽约大学。哦,说起来那也是李安读书的地方。不过我进去的时候他已经毕业了,但是还混在纽约。我们要拍很多学生电影,课程作业嘛,他那个时候没什么正经事干,浮浮沉沉的。而那个时候很少中国学生,所以李安就常过来帮忙我们一起拍片。
南都娱乐:嗯,您的电影确实有东岸导演那种纪实的感觉。
张婉婷:东岸科班出身的导演,马丁·斯科西斯,还有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包括李安也是,作品都会有些反映社会,取一些跟现实有关的话题,而加州的大致上就比较天马行空,像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那种。这大概是因为纽约这座城市的故事很丰富。
南都娱乐:注意到您一开始选修的是心理学,这似乎离电影挺远。
张婉婷:前面说了,有一段时间想当记者,到英国读戏剧,就是想用英文写作写得好一点。那读心理学也是因为,希望做记者时,看到一个人,就能知道他想什么。谁知道读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的!心理学要做很多统计,实证的实验,甚至都要解剖老鼠。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曾明辉 编辑:丹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