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潘金莲》活活一出“官场现形记” 范冰冰奉献生涯最佳表演


来源:凤凰网娱乐

冯导或许还想用圆型画幅藏一些表演、置景、灯光上的拙,但也没起到想要的效用,观众的焦点是落在了范冰冰身上,但因为是中远景别居多,我们看到了她跟各路人马拌嘴斗法,却看不到她的眼神,也感悟不到她当时的心情,表演上和韵味上都没起到促进作用,相反,有时我们因为同时聚焦在跟她对戏的男演员们身上,更显得两厢对比下的尴尬。不过,范冰冰能拿圣塞巴斯蒂安影后还是够格的,在那场招待所发飙戏里,她摔暖水壶,不转身抛出“我想杀你”的一连串爆发戏,应该算是她生涯最佳表演了。

《我不是潘金莲》11月18日上映

这个初冬档最有趣的一点在于,阔别四年的冯小刚和李安又狭路相逢上了;更有趣的在于,基于对各自生活国度的文化理解基础上,他们几乎勇敢地拍了“立场”几近一致的电影,而且为了配合剧情,都设置了一层形式上独特的表达方法或说“噱头”; 最有趣的是,因此而犯下的“错误”也几乎一样。即使这样,称《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导《集结号》以后最大的艺术突破,应不算夸张。

先说主题。

有人说《我不是潘金莲》是荒诞版的《秋菊打官司》,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张艺谋当初拍秋菊这个角色,是往内挖的,带有女权主义色彩,外部的种种冲突,都是为秋菊这个角色出彩飙戏铺垫的,所以,官民矛盾只是很粗浅的呈现。而不同于彼时维稳体制尚未成型的《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想要展现的官僚系统之广度和深度要广泛得多,它借一名农村妇女告状的故事展开的实际是一出“官场现形记”,借着冯氏喜剧最拿手的黑色幽默,颠覆了政治权威。

很多人会从《潘金莲》想到《秋菊打官司》

值得注意的是,《我不是潘金莲》可以说是在中国银幕上第一次“大规模”真正展现了维稳系统及其和世俗习惯的对抗,焦点始终对准了“维稳体制已演变成彰显权力的存在,保障权力的基础”,针砭了这种为保乌纱帽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既让老百姓,也让官僚们在解决事件中由小事变成大事,由公平变成不公平,最后彼此在对抗中耗尽了精力,浪费了时间、金钱不说,最坏的是,本来纯属好意的司法救济和上访维权制度就在这种恶循环中越来越无力,越来越变成了恶的附庸,恶的化身。

潘金莲第一次去北京告状,投奔赵大头

可惜,《我不是潘金莲》始终还带层隐隐的“没厘清”的意味,因为本片中不仅仅是对官僚群体热嘲冷讽,它将批判的大网也向底下层的劣根性撒去,若依现代法制社会的观点,李雪莲的述求既不合法,程序也不合法。就算公职人员私德不淑,申诉者就可以随心逾矩?用不道德的非法战胜不道德的合法,以满足私欲?那么为什么观众还是会同情她?法与情之间到底应该如何分辨?正义的正确介入方式是什么?等等,一大堆真正的社会伦理学问题会喷之欲出。

赵大头的背叛和李雪莲的私心亦是底层精神扭曲的体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人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是与生俱来的么?是曾经统治这个国度长达2000年的儒教伦理带来的?还是我们采用新的社会框架制度造成的?五四以来全盘西化,尤其是文革对旧式传统的冲击,是不是才是真正的肇因?电影和原著并没有给出答案,但它涉及到的命题已经超越“为黑而黑”了,这也是这个电影最有趣的地方。

原本打算和赵大头结婚的李雪莲却发现被他背叛

恐怕冯小刚和刘震云对此也没有真正想清楚,所以,电影有些歪打正着,在批判的意义下还有层他们始料不及的意义,这点,可能亦是电影将在广大观众中最具争议性的一点。

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想用个人修行的方法介入世俗议题,却不想过度涉及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被美国人视为走中庸路线,左右摇摆;同理,《我不是潘金莲》亦想用“个人气节”来阐明对道德沦丧群体道义上的优势,几乎犯的是一样错误,即“想以个人的突出来弥补群体的不足”,都可以说是一样的天真,亦可以同叫没想透彻。

因此,本片在“有破有立”上,只做了一半的建业,破是破得彻彻底底了,那么“立”呢?在此我略为展开衍想。

其实,中国以前是讲的“皇权不下县”,县这个层级就是权力组织的基层,县以下的世俗纠葛只要不闹人命,其它是交由宗族、士绅和人情仲裁的,它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和自然习惯法经过两千年历史锤炼出的一个权威系统,能做出最结合实际和有效的道德、司法判定,千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说过“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是有道理的,伦理为主心骨的司法制度才能更有效地甄别对错,而不是靠一句冷冰冰的法制社会建设就能解决问题,这种有区隔的政治层级设计是中国古老文明制度建设中最聪明的一点,若它还在运作,《我不是潘金莲》里种种闹剧基本不可能发生,李雪莲亦不敢因贪恋分房而离婚,更不会被称作潘金莲,但可惜,它已被现代中国视为传统脏水的一部分,一并被泼出去了,若能依此修复社会底层结构,其实是可取代维稳制度,将是未来中国的一大考量。

李雪莲告状的起因,是“家务事”

从讲故事方法来说,冯导没有再用《1942》那种苦大仇深的讲述方式,而是用回了惯常的段子体讲故事,主题还是说的那个主题,只是讨喜多了,可以说是有讥讽有嘲笑有批判有悲悯。本质上,《我不是潘金莲》是套了一个评书体,边讲故事,冯小刚还边点评上了,有述有评,这个故事就能直扎老百姓的生活中去,原著本就将这个世俗的精气神做得很足,电影改编用地域色彩浓厚的方言和实景更加深了这个优势。

世俗文化一直是中国叙事电影最坚实的支持力量,跟世俗人情世故越契合,就越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世俗道德用典型故事讲出来,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解决掉底下层民众的道德判定问题,而不用权力过多的介入。也是本片隐含的形式意义之一,且因为忠于原著的改编,李雪莲和配角们特别“接地气”,可惜,冯导为了标新立异或说突破自己,强行加的圆方画幅有些破坏这个圆润。

我相信,同很多人争论李安这次采用120帧+3D+4K展现电影真实感成功与否,大家亦会讨论《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有否必要?

在南方使用圆形画幅

不错,圆方画幅的变化确实体现了权力和民间的对立,方的代表首都,代表无上的权力和森严的秩序,圆的代表民间,代表了圆融的道义可能,圆进方和方进圆,都可以暗喻李雪莲处境和心境的改变。同时,江西婺源的风景用圆镜展现非常有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感觉,从这个角度看,圆形画幅也有其道理。

涉及到森严的权力体制时,则用方画幅

但这个形式与片中的世俗展现是格格不入的,它实质上代表舞台剧式的形式,那么它跟这种评书式的戏剧模式是冲突的,它让世俗的味道流失殆尽,而让普通观众产生间离感,亦会因为这种画幅改变而分心。

冯导或许还想用圆型画幅藏一些表演、置景、灯光上的拙,但也没起到想要的效用,观众的焦点是落在了范冰冰身上,但因为是中远景别居多,我们看到了她跟各路人马拌嘴斗法,却看不到她的眼神,也感悟不到她当时的心情,表演上和韵味上都没起到促进作用,相反,有时我们因为同时聚焦在跟她对戏的男演员们身上,更显得两厢对比下的尴尬。不过,范冰冰能拿圣塞巴斯蒂安影后还是够格的,在那场招待所发飙戏里,她摔暖水壶,不转身抛出“我想杀你”的一连串爆发戏,应该算是她生涯最佳表演了。

此外,本片的配乐十分出彩!古风锣鼓的配乐跟我说的那种世俗化讲述完全衬配,恰到好处。(文/兰波)

本文系凤凰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烨 PK049]

责任编辑:刘烨 PK049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