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廖昌永:中国音乐家的责任


来源:中国文明网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我国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做客中国文明网《两会话文明》访谈栏目,畅谈文化自信与文化“走出去”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我国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做客中国文明网《两会话文明》访谈栏目,畅谈文化自信与文化“走出去”。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自信

主持人:今年两会您重点关注了什么问题?

廖昌永:关注还是蛮多,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我们的文艺创作当中,一定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特别强调了中国作品的“走出去”战略。在这个方面,我关注的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作品如何接地气,如何在作品中体现中国人的精气神。我想,在两会结束后,还要跟学校的同事们一起共同研究如何能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国优秀传统的好的音乐文化作品。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了“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您从事文艺工作这么多年,从东西方音乐的发展和对比来看,您认为中国的音乐当前是否具备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

廖昌永:我们当然有这样的底气!我前两天看傅莹答记者问,说中国现在强大了,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大家对此并不了解。怎么样让大家了解我们,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音乐家有“两个责任”

主持人:您是唱西洋歌剧出身的,但近年来您在歌唱内容和风格中,都增加了很多中国元素,展现了“中国风”。比如说在唱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包括对现代诗词歌赋的演绎等,这是否就是您说的“开创歌剧的‘中国学派’”?

廖昌永:我觉得每个国家的音乐家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推广自己国家的音乐作品。

我在做学生的时候,我的恩师周小燕告诉我,我们作为中国的音乐家有两个责任:一是把西方的好的音乐作品介绍到中国来;还有一个责任,就是把中国好的音乐作品推荐到国际上去,音乐家有责任把桥梁作用发挥得更好。

1998年到2000年那段时间,我在挪威有十场的独唱音乐会巡回演出,当时很多观众跟着我在全国到处走,我很受感动,我问他们为什么跟我走?他们说:“没想到你唱中国歌也那么好听,中国还有那么好听的音乐。”这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长河从来没有断流过。所以,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把自己的音乐作品做好,推广到世界上去。

德艺双馨就是艺如其人

主持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以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作为自己的文化偶像,文艺工作者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得有较高的人品修为。您怎么看待“德艺双馨”这四个字?

廖昌永:德艺双馨就是你的品质和艺德,两个方面都要好。我们古人一直说艺如其人,你艺术的修为有多高,取决于你的品质和素质。一个人的文明不在于你的学历有多高、学问有多大,而在于你的内心和品德。它是一个人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品德,在他的艺术创作当中一定会表现出来。

歌剧“走心”,才能走近老百姓

主持人: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句话,“优秀的作品要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但是歌剧在中国老百姓眼中一直被视为难懂、难唱的高雅艺术,也很难入心,有网友评价说“歌剧想说爱你不容易”。对于这样的现状,改善它的最有效的途径或者突破口在哪里?

廖昌永:我觉得老百姓能看懂的才是他们想看的。我们有很多非常好的题材、大众熟悉的故事,都可以编成歌剧演给大家看。2016年9月份在北京我们演了《蔡文姬》,反响非常好。我记得1月8日那天,我们是上午场10点钟,我来的时候看到场次全满,上座率非常高,我很受感动。这也给我一个启示:我们拿什么样的作品给大家看?千万不要走很高冷的,好像技法有多高明,唱段有多难。好的音乐作品一定要走心,要有真实的东西、真实的情感表达、真实的舞台表演、真实的故事来历。

在创作上就不要都是舶来品,不要都是拿来主义。比如西方歌剧有的唱调,我们不一定非要用,改成说话也未尝不可。我们在《汤显祖》的创作中有大量的台词在说,大家能听得懂,也很容易走进剧情里面去。所以,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要让我们老百姓喜欢,首先要让大家听得懂、看得懂,才是硬道理。

廖昌永为中国文明网书写文明寄语。

音乐教育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主持人: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您怎么看?

廖昌永: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音乐,我们就要先学习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我们在练书法的时候,不只字要写得好看,还包含了中国对审美、对点线之间构图、对提按转顿的理解。如果我们对中国不了解,对中国的戏曲不了解,如何能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来呢?西方音乐有各种学派,都是建立在本土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我们想建立一个音乐学派,一定要扎根在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传统绘画文化、诗词歌赋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上。

廖昌永为中国文明网书写的文明寄语。

拒绝“山寨版”才有创作的高峰

主持人:现阶段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在音乐界您怎么看?

廖昌永:这种现象还是明显的。我们如何来解决创作的高峰高原问题?你去写一个西方的曲子来,还写个山寨版,那显然是不行的。要解决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音乐创作当中的问题。只有有了优秀的作品,有更多的音乐人才去推广它、普及它,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听到它。甚至有些老作品还要挖掘出来重新演,要在我们的文化基础上来提炼,然后普及它,推广到全世界去。

好的音乐作品要主动“走出去”

主持人:在去年两会上,您特别关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今天上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推动文化“走出去”。这方面您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廖昌永:有人说,西方的作曲家贝多芬、莫扎特、德沃夏特现在中国观众都很了解,但西方观众对我们的音乐家和作品并不是非常了解。其实,不只是在音乐作品上面,中国人对世界了解的渴求力度是非常大的。以美国作例子,美国对中国的了解,就像对我们中国的音乐一样,并不是非常了解,才会有那么多的误会和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好的音乐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走出去”。去年我们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出活动,观众很受感动,因为他们通过音乐作品了解了在二战时期,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遭受的磨难和不屈。

另外一方面,学术上也需要“走出去”。我们去年、前年都分别跟国外的一些音乐学院一起制作像《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这样经典的歌剧,在合作中,我们学习经典的歌剧艺术,国外的人也从中了解了我们的艺术家。

同时我们也还有一些其他的推广计划。我们创作了《汤显祖》,先是音乐剧,今年完成歌剧版的修改,明年准备把这个戏带到国外去演出。目的就是让大家了解中国的文化,让大家知道四百多年前,中国还有这么棒的一个可以跟西方的莎士比亚相比肩的大人物。

  扒得更深,揭得更透,更多不可说的秘事,尽在“凤凰八卦”(微信号:entifengvip),添加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管健铭 PK005]

责任编辑:管健铭 PK00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