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眼脏了,自然说不出好话,看不到干净的事儿,更拍不出精彩的作品。围城效应下,公众乐于窥视娱乐圈,但窥不到全貌剩下的就只能靠想象,加上爆料的、吐槽的一群人,一来二去娱乐圈就成了很多人口中的淫窝、邪门。本周,海天盛筵成为淫秽热点,张国荣被指是香港“文化毒奶粉”,雷剧再现裸女敬军礼。究竟是谁在抹黑,脏的是娱乐圈还是人心?
海天盛筵活动现场(图片来源:资料图)
脏嘴:再高档的盛筵也品不出好味道
爆料者装“祖德”立牌坊 谁制造了娱乐江湖的八卦传说?
清明假期刚过,“海天盛筵”这个词瞬间登上内地所有媒体的重要位置。明星、模特、富豪、派对、淫乱……一切重口味八卦元素汇集成为小长假后最热门的一条新闻。三亚无疑成了一个更大更豪华的天上人间。
其实“海天盛筵”传言的发展历程,和所谓的天价饭局、时尚派对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最后或多也就是不了了之,仅靠传言和猜测很难能找到任何真相或结果。整个事件中,无论是爆料人还是所谓的当事人,多是站在一个“听说”、“被指”、“疑似”等捕风捉影的角度,吊起媒体和公众“求知欲”的同时,不久便纷纷销声匿迹。而在“海天盛筵”事件中,最荒唐的莫过于所谓的爆料人居然公开发表声明,为自己散播的言论道歉。这难免不让人联想到昔日叱咤内地娱乐圈,而今销声匿迹的X祖德灵魂附体。抱歉,收回上一句话,X祖德还活着!
X祖德还活着,而“海天盛筵”的爆料人也活着,并且活的貌似没什么麻烦。这一点,难免让人疑惑。如此掀起巨大关注和话题的爆料,既然有如此明确的来源,那其中牵扯到的会所、活动机构、明星、富豪等诸多权利个体,却没有任何一方出面维护自己名誉权的?可能性只有两个,要么“海天盛筵”的传闻是真的,要么就是这事一起有预谋的炒作。毕竟,随着这几年三亚高端旅游的发展,各类高档酒店、会所、俱乐部发展已如滔滔江水一般一发不可收拾,生存压力变大的前提下,竞争自然也会进入白热化。拼硬件、品档次是需要物质基础的,然而拼炒作、拼八卦则可以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条微博爆料而已。专人出面爆料,掀起关注后又立刻道歉撇清自己,既装了婊子,还立了牌坊,最后江湖只留下海天盛筵的传说。
其实,娱乐圈的存在意义只不过是当今社会的放大镜,他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是整个社会名利效应下的一种关注度。围城效应下,公众乐于窥视娱乐圈,但窥不到全貌剩下的就只能靠想象,一来二去娱乐圈就成了很多人口中的淫窝、邪门。其实,娱乐圈并不只有海天盛筵,而人心中也不能只看得到天上人间。
相关专题:
张国荣(图片来源:资料图)
脏心:眼睛里看到的只有抑郁、变态和自杀
张国荣不是文化毒奶粉 警惕人心的“道德缺钙”
2013年的4月1日,是香港著名男星张国荣自杀十周年纪念日,无论是内地、港台乃至于亚洲媒体均纷纷端出纪念张国荣先生等相关的系列报道活动,有缅怀的、有感慨的、有感伤的、也有忧虑的。就在公众集体缅怀的同时,内地某时事评论员公开指责怀念张国荣是在美化性倒错、自杀、抑郁症群体,并指责张国荣式的香港偶像输出,是一种“文化毒奶粉”。
主观上看,张国荣十年祭对于内地娱乐圈的影响已经跳出了明星偶像的范畴,而是向着一种人文关怀、弱势群体保护的大爱方向延伸。例如凤凰网娱乐频道的独家策划《爱与关怀》则是通过张国荣身后十年来呼吁关注抑郁症群体和保护同性恋者的基本权利,本质上多是呼吁公众正确解读和看待弱势群体,求尊重求理解但并未上升到所谓的“弘扬”的层面。关注不等于提倡,呼吁不等于颂扬,纵观各类报道之后,还真心没有发现有鼓吹自杀和倡导性倒错的行为。既然如此,那“文化毒奶粉”观点若非是个人对于新闻的解读偏差,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歧视和狭隘了。
心是脏的,眼睛就看不到干净的东西了。对于张国荣来说,他身上有太多太多的符号和标志。而如何解读这些信息,每个人的主观态度自然不同。同性恋、抑郁症、异装献唱、自杀倾向,这些元素的确有悖于传统伦理观和某些宗教戒律。然而,十年之后的今天,对于张国荣的怀念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时代悲剧感。弱势群体也好,病患群体也好,通过怀念张国荣来呼唤社会的尊重和关爱才是媒体的真正目的。你可以不接受同性恋,你可以觉得抑郁症患者很可怕,你可以拒绝接受你觉得不好的东西,但请不要攻击。
“文化毒奶粉”其实是个很难辩证的东西,香港人、内地人、台湾人乃是全世界人类对其的定义自然有所不同。毒药还是良药,不是取决于对于表面行为的判断,更取决于其背后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为社会带来的影响。谨防真正的文化毒奶粉的同时,也更要自审是否存在“道德缺钙”。
相关专题:
抗日神剧再现(图片来源:资料图)
脏眼:再好的题材都都会变“雷剧”
雷剧频出是爱国主义悲剧 抗日题材成投机者乐园
雷剧“又”来了!为什么要加个又字呢?继手撕鬼子、女侠失身大反击、飞刀抗日之后,本周某剧中裸女向红军敬军礼的背影照片曝光,以至于网友大呼“转身”!由此可见,现今观众对于抗日剧的态度已经从历史教育彻底的沦为了一种娱乐态度。如此走进极端化的影视剧题材已经沦为一种爱国主义悲剧。
大致上看,不同时期的抗日题材影视剧的作用有很明显的区分。从80年代前的红色经典,到献礼片时代的信仰重塑,抗日影视作品是文化进步过程中最具自身特色的一种题材。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内地影视剧行业逐渐向偶像化、商业化靠拢,文艺、历史、文化领域暴露出明显的迷失和断层趋势。逆流之中的抗日剧几乎彻底告别了黄金时段。随着跟风和娱乐综艺过度泛滥,内地电视市场禁令频出,限娱、限谍、限苦情戏等相关阶段性调整之后,抗日剧题材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然而在压抑和沉淀之后,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深度和质量上的蓄势勃发,而是趋同性的融入到了商业和娱乐大潮之中。
心脏了,拍什么题材都是垃圾。电影行业的高风险高回报不同,电视作为当今内地最普及和广泛的文化传播工具,电视剧的制作一直属于旱涝保收式的较稳妥的投资项目。然而,受到国内电视剧行业发展缓慢和电视剧文艺奖项稀缺的影响,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制作方,对于电视剧作的目的更多的则仅仅剩下投资回报。“雷滥俗”无疑是刺激收视率和关注度的娱乐利器,一切实事、科学、人文皆浮云。裸女敬礼、手撕鬼子、失贞大反击等剧情成为了一种时尚,借着观众的口水上位才是王道。如此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一方面拉低了观众群体的智商基数,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整个行业缺乏职业道德和自省精神的现状。
另外很有趣的一件事儿则是,内地电视剧行业似乎就是一个依靠惯性的跟风商业圈,任何一种题材或这类型,在没有官方阶段性调整令的前提下,都会爆发、泛滥直至极端。文化不全面、规则不透明、行业不自省,观众易盲从,使得内地电视剧产业从根到梢进入了一种亚健康状态。在新规定是否出台的不确定性影响下,抗日剧要么火要么死。电视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商业投机的乐园,牺牲品则是爱国主义情怀变成时代“笑料”。
相关新闻:
凤凰网娱乐全新栏目《娱情观察室》每周精选和分析热点新闻,透过娱乐圈还原社会现象,再用社会现象透视娱乐脉搏,洞悉和推测娱乐走势,解读新闻真相。和网民站在一起更要和真理站在一起。因为真相,只有一个!
将为李天一案进行被告辩护的律师现身并指责公众滥用舆论审判;高晓松说网络音乐将在7月实施全面收费;某明星公共场合对著名编剧施暴却赢得网民一直较好。特权矛盾、全面收费、拳打编剧构成了本周娱乐新闻热点。
周立波自己重提与徐峥的骂战;微博有人重提冯小刚“屌丝自贱”论是联合炒作;韩庚再次海外获奖,粉丝效应再次影响全球流行乐。旧事儿、旧习惯、旧手法,通过新进展、新爆点、新方式重归娱乐头条位置!
出品:凤凰网娱乐
策划:凤凰网娱乐《非常道》组
出品人/撰稿:赵大卫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