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娱评:抗日雷剧是脱离了文化的民族情绪工业

2013年04月01日 09:24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赵大卫

继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和飞刀抗日等诸多雷人抗战片之后,内地银幕女神再现,剧集《箭在弦上》近日播出的某一集中,抗日女侠被日本兵围捕后惨遭轮奸,画面配合着空幽的音乐颇显凄惨,而随后的剧情峰回路转,女侠小宇宙大爆发翻身跃起用弓箭秒杀十余名日本兵和汉奸。看着画面中遍地的日军尸体和振奋人心的音乐,着实无法体会到导演想表达的那种愤慨和威武,反而百般无奈的对着屏幕提出疑问“大姐,你早干嘛了?”

这种无奈何茫然不仅限于这部《箭在弦上》,纵观近5年来的内地银幕,从偶像剧风靡到谍战剧垄断黄金档,在到抗日剧重口味引发观众的集体抗议。国产电视剧行业似乎正在从90年代初的百花齐放渐渐进入一个充斥着跟风、重口味、胡编滥造的退化死循环。更可怕的是,这种整个行业的病态偏颇并不能通过观众和市场的趋势来产生自我痊愈,唯独有关部门下发相关“限令”后才能有所收敛,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现象背后所暴露出来的是内地电视剧产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现状,眼看着内地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电视剧行业不禁没有感到压力和动力,反而退回到了国营体制下的“大锅饭”式的结构模式中。

1949年到2004年期间,国产抗日题材影视剧作品总数为150余部,平均下来大概每年会有三部。2005年,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而受到国家扶植力度和宣传策略的影响,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在审批审查环节也相对宽松,所以仅2005年有超过20部抗战剧上马立项。而在随后的几年中,受到这20部作品收益率的影响加上2008年后股市和房地产等投资领域的紧缩,民间资本开始进一步的向电视电影领域渗透。这使得内地电视剧领域的掌控权从制片方开始想资本方过度。就是在这样一个以资本收益为核心目的,缺少整体行业规划和预期的大环境下,抗日剧项目从2005年的20部猛增到2012年的70余部。

其实,总体上相关审查制度的放宽并不能成为业内对于抗日剧作品泛滥的借口。而真正引发公众对于行业之余的则是影视剧作品本身质量上的缺失,在历史题材、传奇故事被翻拍殆尽之后,后续作品为了吸引收视渐渐开始向娱乐化的极端开始发展,偶像演员的介入、题材偏离事实、内容倾向重口味,抗日剧中的重要戏份不再是爱国主义情怀而是儿女情长、痴男怨女甚至干脆就是血腥、暴力和完全脱离现实的夸张失实。在众多雷剧、烂剧充斥银幕的背后,我们却看不到顺应市场和文化需求的优胜劣汰,反而是屡屡创下收视纪录。这很难免不让人觉得惊愕,无疑缺少淘汰机制的市场制度是烂剧存活的基本土壤。然而,内地观众的审美情趣真的已经沦为烂剧牺牲品了吗?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欧美的文化行业相对健全的国家里,电视和电影之间一直是一种抗衡性的竞争关系。而这个模式挪到中国国内,即便是近几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翻番式猛涨,然而却很难动摇到电视在公民文化传播领域独大的局面。这无疑和地方性经济差异和整体国民文化基础有着直接的关系。内地电影票房的主要来源依托于国内一线二线主要城市,而按照农村包围中央的基本策略来看,城乡文化结构无疑呈现出较大的类型断层,这和影院建设的过度集中有直接的关系。出去地域之外,年龄和文化基础差异性也颇为明显,电视剧收视人群主题在70前和90后,社会的老龄化和青年群体文化生活的单一化无疑给了电视巨大的潜在市场和生存空间。然而,不得不令人担忧的是,如此缺少文化属性的电视领域究竟电视剧的价值是什么?如此发展下去,有朝一日娱乐化模式覆盖到整个文化领域之后,我们的国民还有什么?

不仅仅是《箭在弦上》这样的抗日剧,近几年在内地银屏环境中诸如《爱情公寓》《钟馗传说》、《贤妻》等这样口碑差但收视高的电视剧比比皆是。雷、二、俗已经不仅仅是单一抗日题材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现状。在国产电影尚未整体“脱俗”的前提下,电视剧要如何摆脱跟风、粗糙的现状?恐怕暂时仍然要依靠国家相关部门的行政指令,而真正标本兼治的应该是让电视电影更多的走向开放性平台,依托于公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价值进行最基本的优劣判断。

[责任编辑:赵大卫] 标签:抗日题材 文化属性 文化需求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