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实录
  • 影片资料
  • 网友留言
  • 往期回顾

“《花漾》是台湾电影的一场豪赌"

冷战时代最甜美的“面子”

要点
  • 1邓丽君无疑是冷战时代最甜美的“面子”,她的“经典化”除了源于自动人的歌声,更
        源于特殊的冷战政治情境。
  • 3 作为“外省第二代”,邓丽君标准的国语口音及模仿中国地方小调的唱腔符合当时的文
        化及语言政策。
  • 380年代冷战时期,邓丽君因为时常参加劳军活动,被国民党政府打造成“军中情人”、
        “爱国艺人”。
  • 4邓丽君之所以能在当时走红中国,还因为她的音乐提供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想象外国以
        及“现代性”的渠道。
文字实录

邓丽君(资料图)

邓丽君军装照

点击图片进入:[风月]邓丽君:唱尽世间情 未恋凡人心

今年1月29日是已故歌手邓丽君的60岁冥诞。尽管邓丽君已逝世18年,她的影响力却持续不辍,不仅台湾和内地皆为她举办特展和演唱会,她的音乐仍然是华语影视和音乐作品不断挪用的对象。

去年年底上映的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就挪用了《何日君再来》做配乐。尽管所使用的并非邓丽君演唱版,但对当今两岸三地大部分观众而言,提起这首名曲,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往往是唱响这首歌的邓丽君。有趣的是,电影中那句:“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的台词,某种程度竟呼应了邓丽君的命运……

邓丽君在台湾:“国语政策”与后殖民情境造经典

邓丽君的音乐早年在台湾地区之所以走红,其中一个因素是国民党早年粗暴的语言政策。49年后,国民党在台湾地区实施“国语政策”,打压闽南语、客语等方言,独尊“中华文化”,并扼杀台湾本土文化直到80年代末期,导致“国语歌曲”垄断乐坛多年。

作为“外省第二代”,邓丽君标准的国语口音及模仿中国地方小调的唱腔符合当时的文化及语言政策。此后,邓丽君将日本曲风带入流行歌中,其风格也满足台湾地区在日本后殖民情境下大众的音乐品味,使得她的音乐地位获得巩固。

80年代以后,邓丽君的音乐在内地流行,国民党因此进一步将邓丽君应用在彼时的宣传战中。当时,国民党甚至曾用“空飘”或“海漂”等方式,将她的音乐卡带送到中国内地。许多报导甚至以“白天听老邓(邓小平),晚上听小邓(邓丽君)”或“不爱老邓,只爱小邓”等宣传词,宣传邓丽君在内地的火红程度。

邓丽君在中国:小调清新成两岸交流敲门砖

在内地,邓丽君的音乐大约在70年代末期,因为进行改革开放,辗转自香港流进内地。

研究两岸流行文化多年的台湾南华大学张裕亮教授指出,邓丽君的歌声柔美,和过往时期内地歌手强调“高、硬、快、响”的革命歌曲不同,使得她深获内地民众青睐。当时,邓丽君等台港歌手的音乐影响之甚,甚至让邓小平在1983年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严厉谴责邓丽君等港台流行音乐是“精神污染”、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担心靡靡之音腐化人民心灵。

曾就邓丽君现象进行研究的台湾大学研究生赖彦甫认为,邓丽君之所以能在当时走红中国,还因为她的音乐提供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想象外国以及“现代性”的渠道。赖彦甫甚至认为,邓丽君音乐才是两岸交流的一块敲门砖,他说:“现今的两岸研究都以1987年台湾实施解严并开放台湾民众前往内地探亲的那一年为起点,但我认为至少应该要上溯到1970年代末期。我认为‘邓丽君’才是两岸交流真正的开端。”

邓丽君

邓丽君军装照

邓丽君的形象流变:从“爱国艺人”到“世界主义”

随着两岸正式开放交流,“邓丽君”俨然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约数,其影响力和普及程度有时候甚至超越“两蒋”等政治符号,例如2009年她在内地某媒体的网络民调中,成为“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第一名。然而“邓丽君”这个符号的意义,却未随着她的离世而凝止,反而在冷战后延伸出新的形象。

80年代冷战时期,邓丽君因为时常参加劳军活动,被国民党打造成“军中情人”、“爱国艺人”,甚至曾获得当时台湾新闻局颁发的“爱国艺人奖”。当时邓丽君成为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利器,常至“前线”喊话,宣传反共言论,曾誓言:“我回内地演唱的那一天,就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那一天……”更曾在军方的安排下,到古宁头使用高度望远镜遥望中国内地,直言:“真希望我们能快点打回去!”

然而随着两岸开放正式交流、流行文化商品密集流通,邓丽君《军中情人》、《爱国艺人》的反共形象产生了有趣的变化。赖彦甫参观一月底在中正纪念堂举办的“追梦─永远的邓丽君特展”后指出:“特展中对邓丽君的论述明显强调她‘泛华人’和‘世界主义’的特质,展览办在‘陆客’必经的中正纪念堂,也可以看出主办单位向内地市场招手的企图。”邓丽君的哥哥邓长富,在一月底出版的邓丽君官方传记序言中,更多次论及邓丽君在中国内地的影响力,并强调:“中国内地是丽君演艺事业非常重要的一站,她生前未能踏上此地已是一生的遗憾……”无论是特展和传记,相关论述都巧妙回避了当时邓丽君坚决“不登陆”的政治背景。

时势造“面子” “丽”人难再得

随着邓丽君的早逝,世人已无从得知邓丽君会如何理解冷战所造就的荒谬,甚或是否曾感受到沦为工具的无奈。唯一能确知的是,邓丽君的“经典化模式”可一不可再。

倘若邓丽君生在现代,或许仍会因为出色的歌声成为“实力派歌手”,甚至得以登上“春晚”、走红华语乐坛,但却难以成为“时代经典”,因为随着冷战结束,两岸开放交流,台湾地区不再独尊国语、打造“反共歌手”;中国内地也广开娱乐管道,小调唱腔不再特殊,造就“经典”的时势已不复再。

1月25日台北“追梦─永远的邓丽君特展”的开幕记者会中,台湾的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特别现身赞美:“邓丽君的音乐是‘超越政治’的文化力量!”政治人物口中“去政治”的语汇,巧妙地呼应邓丽君看似“超越政治”的音乐,其实无法与政治的暗流脱节。

以《一代宗师》的台词转译,邓丽君可说是冷战时势所造下的甜美“面子”。然而这个看似是两岸文化交流最大公约数的甜美“面子”下,冷战时代“流了血的里子”又是什么?那个时代的冲突和荒谬是否已经弭平,或者只是被大众娱乐歌舞升平的表象掩盖?这或许是两岸政坛和乐坛殷切“歌颂”邓丽君之际,应进一步挖掘的文化内里。

文/杨乃甄

(凤凰娱乐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人物介绍

邓丽君

邓丽君

华语流行乐坛永恒文化符号

   她是一位在亚洲地区和全球华人社会极具影响力的台湾歌唱家,她的歌曲在华人社会广泛的知名度和经久不衰的传唱度为其赢得了“十亿个掌声”的美誉。

《台风》栏目介绍

  凤凰娱乐特设台北记者站开站,第一波劲吹《台风》,此栏目聚焦台湾本土优质电影,对话电影台前幕后人士,发掘值得内地借鉴的制作经验和理念。每周定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