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他,“生”出了《外来媳妇本地郎》


来源:信息时报

幸好,董智勇获得了贵人的支持。时任副台长张惠建第一个给他投了赞成票,而时任台长梁浩泉也破例抢先发言,鼓励大家应该做好广东台自己的品牌。董智勇欣慰地说:“一把手都发话了,其他人就顺理成章地赞成了。假如这个会议没有通过我的提案,就没有《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剧了。”

(上接A07版)

第2难:有高层投反对票

他提前争取一把手支持,终获通过

剧本是一剧之本,当剧本创作完成,《外来媳妇本地郎》却没能顺利开拍,因为资金还没有到位。董智勇最初的设想是拍摄60集,每集经费3万元,一共需向台里申请180万元。他最开始向时任台长梁浩泉和时任副台长、副巡视员张惠建提出申请,获得了两位领导的支持。不过,后来难关还是卡在了180万的经费上。

原来,台里的重大决策都需要召开联席会议来决定,当时董智勇提出要投资180万来拍摄《外来媳妇本地郎》,但7位台领导和2位党委委员开会时,却有3位副台长投了反对票,会议一度陷入了僵局。董智勇说:“投反对票的三个人,也有他们的考虑。当时在外面买长剧的价格是2万一集,每集45分钟,我的短剧只有23分钟,3万一集,价格比外面贵了两倍,这笔账从经济学的角度算是需要权衡的。”

幸好,董智勇获得了贵人的支持。时任副台长张惠建第一个给他投了赞成票,而时任台长梁浩泉也破例抢先发言,鼓励大家应该做好广东台自己的品牌。董智勇欣慰地说:“一把手都发话了,其他人就顺理成章地赞成了。假如这个会议没有通过我的提案,就没有《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剧了。”

第3难:长寿剧如何延续辉煌

他认为可以学习美剧的季播形式

会议上的这次拍案,成就了这部16年的长寿剧,不过结果却和董智勇的初衷有些出入。他希望制作一部“永动机”,但这部“永动机”是一个栏目,而不仅仅是一部剧。董智勇认为,“作为栏目剧,它应该是有竞争的,可以学习美剧的季播形式,多推出一部短剧,交替播出,形成良性的互动和竞争。”

追了16年,不少观众认为,现在看这部剧追的已经不是剧集,而是情怀。这是一种褒赏,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期望。播了16年,观众会乏,主创或许也会乏。再加上剧集经过了人员的大换血,难免会有观众觉得《外来媳妇本地郎》已经不是原来的配方。这部长寿剧,该怎么走下去才能延续当年的辉煌呢?

在董智勇的观念里,艺术一定要永远保持新鲜感,而保持新鲜感的最有效方法还是紧扣时代的脉搏。他说:“从2000年到2016年,我们与时代同步,每个人的命运都在发生变化,这里可以衍生出很多故事,仍然需要紧扣时代的脉博。”

实力演绎制片人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威水史无需多说,光是收视一度高达40%、在广东地区征服了2400多万观众,在自制剧的范畴里堪称“前无古人暂时后无来者”。但在董智勇看来,《外来媳妇本地郎》并不算他出产的精品剧,他将其视为快餐汉堡包。翻看董智勇的作品履历可以发现,他的作品是飞天奖和金鹰奖的常客,他的剧集跻身过央视的电视剧黄金时段。出身话剧团的他,一生都在追寻影视行业的朝阳,也曾见证广东影视圈的一个黄金年代。

制作《南拳王》

他展示了优秀制片人的组织能力

董智勇是话剧演员出身,1962年从广东戏剧学校毕业之后,他加入了羊城话剧团,之后再到广东省话剧团任职编导,写过《春暖人心》等知名作品。后来,随着电视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话剧行业逐渐没落。时代在进步,人总不能停滞不前。1983年,董智勇阴差阳错之下进入了当时的朝阳行业——电影。

董智勇回忆道,当时《南拳王》的港方制片是他的好友,而导演又是他的同班同学,剧组来到广州之后不熟悉环境,于是邀请他出任副导演和制片,负责管理群众演员。对董智勇来说,“那一部电影,让我踏进了电影圈,也让电影圈发现了我。”

董智勇和同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想到,第一次参加电影的制作,董智勇竟然能够展现出如此惊人的组织能力。“当时需要12条龙舟,每条龙舟上有88个人,岸上还有1000多名观众。那个年代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只有两艘快艇、一个大喇叭和1000米的无线报话机。”

董智勇出色的组织能力,帮助剧组顺利完成拍摄,也帮助他成功打响了自己在影视圈的第一炮。此后,陆续有电影制作方找上门,他陆续参与了《玩命小子》和《生死树》的拍摄,成功转型成为制片人。

制作《情满珠江》

他展示了优秀制片人的人脉资源

逐渐积累市场经验后,董智勇在省话剧团组建了广东省艺术发展中心,拍摄短片、宣传片,自负盈亏,“下海”赚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7年,董智勇转投了珠江电影制片厂。那时候,珠影正处于盛产精品的黄金年代,董智勇的加入,无疑又是一次对自我的提升。

在珠影效力期间,董智勇最得意、拍摄经历最多困难的作品就是《情满珠江》。这部讲述知青下乡返城故事的作品,是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还获得了“金鹰奖”优秀长篇连续剧奖、“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这部作品从筹备到开拍也并非一帆风顺,但董智勇的人脉关系帮助剧集解决了很多难题。

《情满珠江》的诞生背景有点特殊。董智勇透露,当时电视剧《渴望》轰动全国,广东业界也希望做出一部叫得响的作品。在公开招标之后,珠影动员所有精英策划的剧本《红棉树下》(即后来的《情满珠江》)过五关斩六将,成功中标。当剧本创作完成,资金却迟迟没有到位,性格直率的董智勇写了一份恳切陈情的报告给主管部门,成功“讨来”250万元资金。但是,即便再加上省电视台80万元的款项,还是远远不够制造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考虑到这部剧将在央视播出,于是,董智勇选择到央视“化缘”。他说,当时央视一位领导是客家人,而董智勇的太太刚好也是客家人,于是,他就用不咸不淡的客家话给这位领导打了一个电话,说是“自己人”,成功“讨来”150万元经费。

后来,该剧到香港拍摄了半个月时间,董智勇又多方联系,获得了香港中旅的赞助。全剧组在香港的住宿、饮食、交通和道具等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一分钱经费也没花。

(下转A09版)

  扒得更深,揭得更透,更多不可说的秘事,尽在“凤凰八卦”(微信号:entifengvip),添加免费阅读。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