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电吴冠平:中国影视教育在非产业模式下运作


来源:凤凰娱乐

17日下午14点,凤凰娱乐《电影人才哪里来——中外电影教育互鉴》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厅举行,多位电影教育界大拿出席本场活动。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系主任吴冠平

吴冠平在凤凰大影响论坛活动上发言

凤凰娱乐讯 17日下午14点,凤凰娱乐《电影人才哪里来——中外电影教育互鉴》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厅举行,多位电影教育界大拿出席本场活动,他们包括:艾伦-贝克(南加大电影学院副院长)、詹姆斯-格里芬(温哥华电影学院创始人、上大温哥华学院知名讲师)、胡雪桦(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武亚军(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徐小明(导演、制片人)。曾主持《新导演·新力量》的戢二卫继续担任了本次论坛的主持人。这些国内外权威电影教育专家在本次论坛上展开对话,共同探讨中外电影人才培养机制。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是电影界著名的影评人和教育家,在电影人才教育方面有着多年经验。论坛上,他感谢上海电影节和凤凰娱乐把这些教书匠们邀请到一起。他介绍了北电的教学情况和国际合作方式,在谈到明星时,强调学校希望培养的是走长路的艺术家和扎实的从业者,对于教育界与产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影视教育是在非产业模式下运作的,转变需要时间。

谈北电教学:培养了知名校友,支撑华语电影产业

吴冠平表示,北京电影学院焦虑的问题和产业密切相关,“北电每年在上海的生源非常少,上海的学生似乎不愿意去北方读书,反倒是江苏、浙江多一些,不管叫北电还是北影,叫‘电影学院’越来越有挑战,我们建院65周年,65年前是表演研究所,表演系是最牛的专业,带动招生,最有品牌效应。”

他介绍,北京电影学院有14个院系。电影学院科系设置在建院的时候有了基本框架,就是摄制组模式,编剧文学、摄影、录音,摄影还有灯光专业,美术有服装专业,学科的建制,实现教学的体系是卓有成效的,培养了知名校友,支撑华语电影产业,而中国电影史上的代系划分是传统的。而这种体制进入新世纪后,近十年受到挑战,过去教学系统是范本,科系、课程设置脱胎于摄制组,经过近十年的变化,实践教学进入了综合大学领域,一些文学科系的理论话语权与以前不同了,文科老师开始进入电影研究,这个变化影响到今天,北师大、清华、人大都开始了实践教学。另外,成本低了,以前用胶片成本高,而如今照相机都能完成影像教学,影像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传递过去文字的内容,综合大学的教学体系多参考国外的教学。对电影学院来说,65年来,教学、创作、实践是很有效的,在学校阶段就建立了联合作业,工作关系甚至还有情感关系,联合作业让不同科系学生在未来有摄制组时还能在一起,“这是电影学院的文化,这是电影学院的优势。”他表示,现在电影学院又开始重视理论教学,有四大研究院,对电影文化、产业、技术、动画和编剧开始研究,增加学术色彩。

谈明星:外界对艺术院校有误解,培养的更多是扎实的从业者

北电走出了如赵薇这样的大明星,不过吴冠平认为“明星是外界对艺术院校的误解”,“在电影学院溜达的是两种人,一种是未来的明星演员,一种是未来的明星导演,最后殊途同归,明星是有很大光环,但作为老师还是希望他们在各个环节上成为扎实的从业者。毕竟电影学院还是一个大学教育,不是技校,应该有大学教育的精神,我们是在培养走长路的艺术家,即使没成为明星,也在做这份工作,明星只是在经济和知名度上有收益。”

在表演方面,电影学院表演系对学生培养的是专业精神,在一二年级有基础性训练,原则上不能出去接戏,但确实也有例外,“因为我不是表演系的,所以我不适合去披露这一点,只能说确实有一些可以特批出去。”他笑言,每年北电招生都会挂出大横幅“梦开始的地方”,“但我们也调侃,毕业时应该挂上‘噩梦开始的地方’。

北电的优势还在于明星资源,“学生拍实习作品时,以前都是用表演系的同学做班底进行拍摄,现在我们鼓励学生去跟大牌专业演员去接触,这也是他们今后工作的一部分。这几年联合学生作业,不是通过机构,都是刷脸,明星、艺术家都很给面子,基本都是零片酬。”

谈国际合作:国际化力度增大,但开始反思“送出去”的教育价值

吴冠平介绍,在国际化教学方面,北电这几年是最快的,“我们招外国学生开国际班,而摄影系的电影制作专业是完全按照美国电影培养的路线走的,全世界各地学生都有,英文授课。”

另外,北电“送出去”的力度也越来越大,2012、2013、2014三级的学生都有“外培”计划,可以被派到哥伦比亚电影学院学习一年,2014级还有去伦敦学习一年的计划,2015级又有“1+2+1”的计划,读一年,送出去学两年,回来拿文凭一年,给我们20个名额,国家资助所有费用,只是生活费用学生个人承担。“不过这些都对外语的要求很高,所以校内学习外语的比重也增加了,结果同学们都在考雅思、SAT,越来越重视外语。”

他认为,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教育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大一的中国特色课程占了50个学分,刚刚进入专业学习时又去了国外,最后回来一年又学什么呢?这样的战略促使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价值,我们该教什么,送出去学什么,融通点在哪里,这是国际化带来的新课题。”

解惑:中国影视教育在非产业模式下运作,转变需时间

论坛上,有观众质疑中国的电影教育究竟能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什么。吴冠平坦言,自己作为一个教师,要为职业尊严做出解释,“你问我们的职业为产业能做什么?我想知道中国的这个产业你需要的是什么?今天中国产业需要的是价格低、产出大的人,就是性价比要好。这不是教育出了问题,是产业出了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过去中国影视教育是在非产业模式下运作,今天如果调整是要考虑的,缺位补充,转变也是需要时间的。”他认为,今天的产业有新的发展,不仅是对中国电影产业,对世界电影产业也是有影响的,所有事物都是在发展,需要大家把心态摆正。

而对于一些电影专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并未从事电影行业的现象,吴冠平表示,中国经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的气氛,17、8岁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选择,一方面有家长的判断,一方面只有粗浅的直觉和兴趣,对未来职业规划与自己的兴趣之间往往有很大落差,“四年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过滤,如果一个班只有你一个人依然保持对这个专业的爱,恭喜你,你依然适合这个专业。而其他同学会去找到他们的兴趣。中国的体制没有办法让考学的学生得到答案,四年是他们找答案的过程。”

本文系凤凰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吴骝驿]

标签:凤凰大影响 上海国际电影节 吴冠平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