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音乐剧《芝加哥》


来源:凤凰网娱乐

人参与 评论

演出信息 演出日期:2014年1月27、28、29、2月1日 演出时间:19:30 演出地点:北展剧场 演出票价:1280、880、580、380、180元套票:1000元(580*2) 15

演出信息

演出日期:2014年1月27、28、29、2月1日

演出时间:19:30

演出地点:北展剧场

演出票价:1280、880、580、380、180元套票:1000元(580*2) 1500元(580*3)

订票电话:4006103721、68336969、51242445

音乐剧芝加哥(Chicago),是由作者玛琳·达拉丝·华金丝(Maurine Dallas Watkins)在1926年根据发生于伊利诺伊州库克县的真实事件为蓝本,所创作的舞台剧“勇敢的小女人”(The Brave Little Woman)。由于华金丝也是《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因此在剧中对报界沉迷煽情、血腥、暴力的作风大加挞伐。

音乐剧芝加哥是一部举世闻名独具特色的爵士音乐剧,百老汇连续巡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之一。自问世以来,《芝加哥》以高超的艺术质量和精美的制作与表演,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13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6项大奖。

1975年6月《芝加哥舞台剧》于纽约46街剧院首度公演。1975年百老汇三大奇才约翰·肯德、佛列德·艾伯及鲍伯·佛西,把此故事改编成为舞台剧,将原作的谋杀、贪婪、人性阴谋,藉动人心弦的歌舞尽情展现,并将故事重点从描绘报界的腐败,转移至娱乐圈和报界互相利用的题材,这种较生活化且易于消化的主题更容易获得接受。演出后赢得一致好评,成为极受欢迎的百老汇舞台剧。

音乐剧版的《芝加哥》是由百老汇的巴里与弗妮·韦斯勒(Barry and Fran Weissler)、大卫·艾金斯企业(David Atkins Enterprises)及国际管理集团(IMG)在澳洲联合制作重演。并于1997年首次在百老汇演出。

时至2011年3月25日《芝加哥》已累计演出有5960场,保持着百老汇史上演出次数最多的音乐剧的记录。它曾在三大百老汇剧院出演,分别是46街剧院、舒伯特剧院、大使剧院。

《芝加哥》至今已在北美巡演过十次,

首次巡演始于1997年4月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为期六个月的演出。

第二个制作公司于1997年12月在弗罗里达州的坦帕市成立。

于1999年10月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巡演。

于2000年10月在康乃狄克州的斯坦福德市巡演。

于2003年6月在华盛顿的国家大剧院巡演。

于2008年9月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巡演。

曾在11个国家做过巡演,主要城市包括包括东京、维也纳、悉尼、多伦多、渥太华、温哥华、柏林、墨尔本、斯德哥尔摩等。

关于音乐剧《芝加哥》

《芝加哥》是百老汇最著名的音乐剧之一,剧情源自20年代芝加哥一起轰动的真人真事——一桩杀人奇案。该剧围绕最具话题性、争议性,公众最为乐于探究的娱乐圈、司法界、媒体,讲诉了时至今日依然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故事。一名想要在歌舞剧中拔得头筹的夜总会舞女洛克希,谋杀了情人并说服自己的丈夫为她出资,雇佣芝加哥最老奸巨猾的律师,于是她的谋杀案取代威尔玛的谋杀事件,变成娱乐头条。并且,她被无罪释放。当更轰动的谋杀案转移了记者的注意力后,被人们遗忘的洛克希与狱友威尔玛合作演出“今日”双人舞,能否再次引起轰动?

音乐剧《芝加哥》于1975年由“音乐剧巨匠”鲍勃·福斯首次搬上纽约舞台,作曲家约翰·坎德和作词家弗莱德·埃伯创作。

1996年,音乐剧《芝加哥》的复排版导演沃尔特·鲍比最直率地表达了该剧的主题:“这是一个关于谋杀、贪婪、腐败、暴力、剥削、炒作、通奸和背叛的真实故事,全是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主题。”

2003年,根据音乐剧拍摄而成的电影《芝加哥》由影星泽塔·琼斯主演,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打破了35年来歌舞片无缘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尴尬局面。

迄今为止,音乐剧《芝加哥》已经在全球近24个国家巡回演出,踏遍了261座城市,观众人数多达1200万人。

《芝加哥》既融会美妙的爵士、探戈音乐,又有极富幽默感和时代感的剧本,音乐剧巨匠“鲍勃·福斯”的编舞将夜总会舞蹈和滑稽舞蹈搬入音乐剧,极富舞台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

该剧用性感的爵士乐奠定了基调,经典主题曲“All That Jazz”,和“Razzle-Dazzle”既推动故事发展,又让我们捧腹大笑,同时保持了夺人眼球的节奏,展露了一种纸醉金迷和极致娱乐精神的锋芒。

剧情梗概

《芝加哥》讲述发生在“风城”芝加哥的故事,主角罗克西·哈特(Roxie Hart)这位外表天真的家庭主妇,梦想能靠自己在歌唱和舞蹈方面的天赋,改变平淡的生活。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成为像维尔玛·凯利(Velma Kelly)那样的歌舞明星。

第一幕

歌舞明星维尔玛·凯利吟唱着爵士春秋向观众介绍20年代芝加哥的纸醉金迷,并见证了群舞女郎罗克西·哈特谋杀情人弗雷德·凯瑟利(Fred Casely)。罗克西向丈夫艾莫斯(Amos)谎称自己杀死了抢劫犯,艾莫斯决定帮妻子顶罪,但他随即发现了妻子谋杀情人的真相,将罗克西送进了监狱。监狱里,罗克西听到了各个女囚因为五花八门的理由谋杀了丈夫或者情人的故事,也包括维尔玛。监狱看守莫顿妈妈(Mama Morton)是个典型的贪官,在接受罗克西贿赂后,她将维尔玛的律师比利·弗林(Billy Flynn)介绍给罗西,此人号称具有能帮耶酥洗清罪名的能力。

因为罗克西案件的巨大回报,比利迅速冷落了维尔玛,他在报社记者阳光玛利(Mary Sunshine)帮助下,杜撰了诸多故事,将罗克西改造成一个受人同情的女性,舆论无不认为罗克西的谋杀情有可原。罗克西也因此成为社会风云人物,抢尽维尔玛的风头。维尔玛试图说服罗克西出狱后与她一起演出,但遭到了罗克西的拒绝。新的杀人犯出现,开始抢夺罗克西的风光,于是她假称怀孕,再度吸引媒体关注。

第二幕

罗克西的丈夫非常兴奋自己即将成为父亲,但比利暗示他并不是孩子的父亲,他愤怒的决定离婚,从而感慨自己凄凉而渺小的人生。维尔玛向比利展示自己将在法庭上使用的赢得陪审团的花招,却被告之她的审判被延期。比利将维尔玛的招数教给罗克西,二人完美配合,把法庭变成了他们展示才华的杂技剧场。维尔玛眼见自己的一切被罗克西抢走,却无能为力,惟有在监狱里和莫顿妈妈感叹世风日下。尽管罗克西被判无罪,但因为新的谋杀案出现,她仍旧在慢慢被人遗忘,为了再度获得舆论的注意,她决定与维尔玛联手,两位女囚共舞,再度震撼芝加哥。

l  音乐剧曲目

01 Overture 序幕

02 All that Jazz 美妙的爵士

03 Funny Honey 风趣宝贝

04 Cell Block Tango 监狱探戈

05 When your good to mama 只要你对妈妈好

06 All I care about 我所在乎的

07 A little bit of good 好的一面

08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我们都伸手去拿枪

09 Roxie 萝西

10 I can't do it alone 我一个人演不了

11 My own best friend 我最好的朋友

12 Entr'acte (Note:No words) 幕间休息

13 I know a girl 我认识个女孩

14 Me and My baby 我和我的孩子

15 Mister Cellophane 透明先生

16 When Velma takes the stand 当维尔玛出庭作证

17 Razzle Dazzle 迷魂记

18 Class 传统

19 Nowadays 如今

20 Hot Honey Rag 轻快的舞步

21 Finale 结局

l  角色和原版百老汇演员

制作群

导演:和特·鲍比(Walter Bobbie )

舞蹈编排:安莉·莱金(Ann Reinking)

首席音乐总监:大卫·艾金斯(David Atkins)

执行监制:麦金斯·霍有斯(Ken Mackenzie-Forbes)

监制:巴里与弗妮·韦斯勒(Barry And Fran Weissler)

原创者:约翰·简达(John Kander)

l  导演感言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马上要看到是一个关于谋杀、贪婪、腐败、暴力、炒作、通奸和背叛的故事。

这些贴近我们日常生活,并触及我们灵魂的事件或情境。”,在《芝加哥》的创作伊始,约翰·坎德尔,弗莱德·爱博和鲍勃·福斯,这三位创作者就直面这些大胆而危险的命题。从一种充斥着智慧、危险、纸醉金迷、风尚、和幽默感的角度出发,《芝加哥》通过激进的狂喜表达,以娱乐圈和报界的大事件,来突显独树一帜的主题。

可以说,芝加哥不仅仅是舞者脚下的律动,更是观者灵魂和道德的操练。

故事围绕着一名夜总会舞女谋杀了情人而展开:这个舞女说服自己的丈夫,用巨资雇佣芝加哥最老奸巨猾的律师,将她的谋杀案,通过一系列炒作,变成娱乐头条,最后更被陪审团认为无罪而释放。

音乐剧芝加哥,以性感爵士曲风和现代歌舞剧糅合在一起的叙述形式,通过赏心悦目的舞蹈编排和演唱,展现了作为杀人犯的舞娘们、如何极尽诱惑挑逗之能事,让观众和陪审团心甘情愿地坠入毂中的过程。

近几年,美国经历了一系列名人犯罪的风波。而媒体的炒作与篡改,以及混乱的司法系统,扭曲了对真相与正义的追求。

音乐剧《芝加哥》的情节,于1926年曾震惊西方世界,在1975年更增添了讽刺与愤世嫉俗之感,在当下,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何音乐剧的核心都是音乐的创作,坎德尔和爱博创作了最初的小样。并由拉尔夫·伯恩斯的爵士管弦乐团进行最后润色。全部曲目中,上世纪20年代的激情,奠定了该剧的基调,在推动故事发展的同时,保持了夺人眼球的节奏,展现出一种极致娱乐的思想锋芒。

这,将是一场能被长时间掌声所打断的表演!

《芝加哥》这一伟大的美式音乐剧,被视为对鲍勃·福斯的致敬,史上最具戏剧头脑的创作者。

从“可恶的美国佬”到“甜蜜的施舍”、从“苹果甜心”“卡巴莱歌舞”到“动人的爵士”,我们并非简单地把1975年的百老汇版本进行再创作,而是通过对福斯编舞的推崇,以及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的体裁与风格的精准复制,来唤醒这部剧的主旨和精髓。

我们的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揭示了《芝加哥》“诱惑与欲望”的主题。整个表演,在没有特定场景间移动下,显得恣意挥洒,圆润自如地从一种情绪、转向另一种情绪当中。

《芝加哥》中的角色均设定在“被捕“ 的前提下——或者,正在服刑,或者,被自己的名、欲、贪婪或野心所束缚。

同样,演员们也处在舞台上“被捕”的境地,管弦乐团的位置被限制在一个夸大了的陪审团坐席中,舞台灯光也将监狱栅栏的效果,用在他们身上并用追光进行美化。

服装的设计也如任何现代广告中所见的那样极尽性感:黑色融入身体般、变成了皮肤的颜色。虽然这一版本的理念与1975年百老汇原版的有所不同,但对《芝加哥》的剖析,却使得这一版本的创作基础,比从前更加坚实、丰富、有趣和贴切。我一直热爱这部音乐剧!

现在,则由你来评判和裁决。

请享受这动人的爵士吧!

沃尔特·博比

导演

l  幕后故事

1924年3月11日,《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了一则马雷妮·达拉斯·沃特金斯撰写的,关于已婚歌手贝尔娃· 加特勒谋杀亲夫的故事。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闻记者,沃特金斯女士被加特勒的直言不讳所吸引:

——“杜松子酒和枪——哪个都不是好东西,放在一起便让你陷入一团糟。”

读者对沃特金斯描写的扭曲式的幽默,以及她在1924年4月3日发表于《芝加哥论坛报》头版上的、关于另一个已婚女人毕欧拉、谋杀情人的故事反响强烈。4月3日的报道标题变成了“死亡发生时,女人正在现场表演爵士。”

沃特金斯借助毕欧拉——最美丽的杀人犯,雇佣老谋深算的辩护律师、以公开认罪和受审期间惊爆自己怀孕作为噱头,用“毕欧拉· 安南等候斯图尔克的谋杀审讯,” 来引发社会关注。

沃特金斯表示:“当一个女人面对谋杀指控的时候,什么是陪审团所关注的呢?年轻?美貌?还是她因怀孕而具有的母性力量……?”

《芝加哥论坛报》让毕欧拉安南成了名人,陪审团宣判她无罪。沃特金斯继而以《芝加哥》为标题,于1926年进行戏剧创作,女杀人犯变身名人的百老汇喜剧,就此诞生。

20年后,威廉· 威尔曼将它演变为好莱坞黄金时期最有趣的讽刺故事。同名电影在1942年由金吉·罗杰斯担任主角,扮演那个年代的爵士合唱队女孩儿“洛克希·哈特”, 菲尔·西尔沃斯则饰演律师。

《芝加哥》于1975年在百老汇的首演,以格文· 威尔登与琪塔· 里维拉两名囚犯争夺眼球为开场,即便有两位演员的高水准表演以及鲍勃· 福斯所编的优雅舞蹈,一举奠定了该剧的风格。在1996年11月14日再次登录百老汇,即赢得6座托尼奖。荣誉随之遍布全球,囊括了奥利佛奖、赫尔普曼奖以及格莱美奖的最佳音乐剧唱片奖。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的电影版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

l  奖项和提名

1997年托尼奖最佳重排音乐剧,最佳音乐剧男主角,最佳音乐剧女主角,最佳灯光设计,最佳编舞,最佳音乐剧导演奖;最佳音乐剧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1997年戏剧桌奖杰出重排音乐剧,杰出音乐剧女主角,杰出音乐剧男配角,杰出编舞,杰出音乐剧导演,杰出灯光设计奖,杰出音乐剧男主角,杰出音乐剧女配角提名。

其剧组录音获得格莱美奖最佳音乐剧唱片奖。

乌特·伦泊尔作为演出后来的演员之一获得了1999年戏剧世界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奖,这种以非原班演员身份获奖的情况非常少见。

l  剧目特色

音乐剧《芝加哥》一个突出特点是“美国化”,其中大量杂糅了上世纪初美国本土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曲者约翰·坎德在该剧中大量运用爵士音乐,尤其是早期盛行的“拉格泰姆爵士”,引出上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的故事的背景。歌曲节奏跳跃、旋律诙谐,一反百老汇音乐剧里音乐的“歌剧化”倾向。

而原创编舞者鲍伯·福斯则摒弃古典风格,力求突出现代都市的“直接”风格。在“监狱探戈”的剧情里,女演员身着紧身衣,大跳爵士舞,其中包含的强烈踢腿、扭胯动作,刚劲而充满诱惑力:“我们都伸手去拿枪”是剧中最经典的段落,肢体语言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l  媒体评论: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剧。百老汇历史上最性感,舞蹈最复杂多变的剧目。《芝加哥》带领我们进入音乐剧的天堂。”—— 本·布兰特利,纽约时报

“精彩而耀眼的鲍勃·福斯之作!音乐剧的时代已经到来!”——米歇尔·库奇华拉,美联社

“太棒了!22名演员中的每一个都像耀眼的宝石一般!”——劳里·维纳,洛杉矶时报

“这场顶级之作的华丽演出将老版的RAZZLE-DAZZLE赋予复仇了力量并带回了西区。”——(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

l  注析:

托尼奖:全称为安东尼特·佩瑞奖,是由美国戏剧协会为纪念该协会创始人之一的安东尼特·佩瑞女士而设立的。托尼奖设立于1947年,被视为美国话剧和音乐剧的最高奖,共设21个奖项,获提名剧目均是在百老汇各剧院演出的剧目。1947年4月6日,第一届托尼奖在纽约市著名的华尔道夫大饭店揭幕,并由佩瑞的好友兼合作伙伴、美国戏剧协会主席布鲁克·佩贝顿主持。当时的决策机构6 人委员会聘请了15位专家,通过秘密投票方式选出了获奖人。从那之后,托尼奖与百老汇的艺术声望、美学地位和票房收入等一起,成为全球舞台艺术的焦点。

*建议12岁以上儿童,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园园]

标签:芝加哥 音乐剧 罗克西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周迅四合院:地处闹市 1院拥13间房(图)

0条评论2014-02-25 09:55:42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