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专题
  • 文字实录
  • 金马特稿
  • 网友留言

“李安对谈"

台湾知名影人赵士麃揭秘金马前世今生

要点
  • 1 1962年,为促进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台湾杰出的电影工作者、改善台湾电影质量,华语电影最早的电影荣誉奖项成形。
  • 2 1982年首次官民合办金马奖,并在1984年起由电影团体轮流主办,评审专业人士也改由各个团体互相推荐评选。
  • 3 从2000年开始,金马奖也将参展格局拉大为全球华语影片,鼓励海外华人电影工作者参与,将华语电影的视野放至全世界。
文字实录

金马“奔腾”近半世纪

“金马奖”一路从1962年走来,转眼间已经几乎年过半百,今年已迈入第四十九届。这个华语地区最早的电影奖项,不仅是亚洲华人导演最重要的曝光平台,更是华语电影工作者最受瞩目的国际盛事,也是华人电影产业最重要的推手,孕育无数优秀的华语电影工作者。时空转移至今,金马奖不但是华人电影艺术里的最高荣誉奖项,吸引无数影人参与,并与香港“金像奖”以及内地“金鸡奖”齐名,各在两岸三地,光辉映照着辛苦的电影工作者。

金马奖的前世今身

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金马奖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7年台语(闽南语)电影蔚为主流的时代,《中国时报》前身《征信新闻社》因应当时台语片的蓬勃发展,希望藉由观摩与竞赛促进电影产业提升,期望改善台语电影重量产、不重质量的现象,便举办了第一届“台语片电影展览会”,仿效美国奥斯卡,得奖者颁发“金马奖”是为“台语片金马奖”。

其实打从1955年起,邵罗挥所执导的《六才子西厢记》卖座是台语片的滥觞,来年《雨夜花》也受到全台观众热烈好评。台语片不论题材与类型都相当多元丰富,不但预算低也具亲切感,能跨越地域,广受台湾中南部人民的喜爱。据统计,直至1958年,台语影片产量总数已经高达62部。然而,这个“台语片金马奖”仅举办过一届,空前绝后。台语片后来也在几度兴衰后,终究敌不过电视媒介的兴起而颓圮。

1962年10月31号,为促进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台湾杰出的电影工作者,也再次希望改善台湾电影质量,而回头借用先前台语片展览的“金马奖”,于此,华语电影最早的电影荣誉奖项俨然成形。

直至1970年代,香港电影产量便大幅超越台湾所出产的电影,因此在获奖的名单上,香港电影逐渐展现优势地位,屡屡获奖,台湾政府也同时给予关税以及汇率上的优惠条件。1980年代之后,台湾与大陆政治情势的舒缓,两岸经贸开始频繁交流,此时也适逢港台电影产业式微,内地电影于1990年代取代香港成为入围参展获得提名的大宗。

最黑暗与混乱的时期

在金马奖的筹办历史上,曾经有两次停办的记录,并且都或多或少与“亚太影展”在台举办有关。1964年第一次停办则可视为华语电影史上最哀伤的一年。当年六月第十一届亚太影展于台北举行,香港两大电影巨头:电影懋业公司老板陆运涛以及邵氏电影邵逸夫纷纷来台出席盛宴。

影展闭幕后陆运涛希望能到当时台中县雾峰乡的台湾省政府新闻处电影制片厂(现今台湾电影文化公司厂区)一睹故宫博物院的宝藏(当时故宫尚未于台北外双溪设址),却不幸在搭乘飞行途中于台中神冈乡上空发生空难。机上满载当时港台重要电影界大老,包含陆运涛及其夫人、电影懋业总经理周海龙夫妇与制片经理王植波、港九自由影人主席胡晋康、台湾省政府新闻处电影制片厂厂长龙芳、台湾省新闻处吴绍燧夫妇以及台湾联邦影业大老板夏维堂全数罹难。所幸,邵氏电影公司以及中影公司人员都幸而未搭乘同班飞机。

此次空难,对港台电影界投下震撼弹,元气大伤,金马奖停办。1974年,事隔十年,第二十届亚太影展再度回到台北举行,本地电影制作公司投入大量资源争取奖项,主办单位也滥发奖项,致台湾共获得二十一个奖项,多由公营制片单位获得,此项“世界纪录”并不光彩,官方便以人力与财力不足以应付重复的颁奖内容为理由,再度停办当年金马奖。

(文/ 赵士麃)

解严后露出改革曙光

一直以来,金马奖都是一个官方色彩浓厚的电影活动,不但意识形态浓厚,在内部的评审机制也颇多问题,早期评审大多由官方直接指派。直至1978年宋楚瑜与媒体餐叙时便表达希望改革金马奖的想法,希望以奥斯卡为榜样,以专业化、国际化及艺术化为方针,获得媒体圈的一致好评。

第十五届金马奖改由评审委员先评出入围名单,再于颁奖典礼当天委员入围交出密封的得奖信封,由颁奖人于现场拆封揭晓。当晚主持人为王豪与凌波联合主持,并穿插表演,同时邀请十五为资深影人分别揭晓得奖者,轻松幽默的访谈与形式更改变了以往大型庆典的沈闷气氛。

1980年台湾迈入解严时代,社会弥漫开放与改革的风气,金马奖也重新改变筹备方式。1982年首次官民合办金马奖,并在1984年起由电影团体轮流主办,评审专业人士也改由各个团体互相推荐评选。

不过金马奖的许多弊端并非一时半刻能够完全改进,此时台湾媒体也推出影评专栏期待能够透过影评人的机制参与改善台湾电影质量。《联合报》推出“电影广场”专栏与《中国时报》的专栏“一部电影大家看”相互竞争,由许多影评人如:黄建业、陈国富、王墨林、林锐、韩良露和焦雄屏等人对院线影片提出评论发表于大众媒体。

而1982年,焦雄屏更于《联合月刊》上发表《金马奖会外评鉴》,毫不客气列出金马奖的十大问题。其中包含:报名方式缺漏太大、评审委员水平不齐、评审方式顾此失彼、特别来宾身份宜注意、“教化”“主题”及“形式”的误解、就片论片而非颁发“终身成就奖”、奖项以及意义宜再商榷、奖励方式宜再斟酌、公布评审结果、记者也该加油。

新电影与金马奖,路线之争

金马奖长期为人所诟病的评审制度,直至1990年改由电影基金会主办仍难以完善,此时评审即便由各电影团体推派,却排除影评人参加,引起许多争议。这些电影团体推派的评审代表,在台湾90年代电影产业急速萎缩的大环境之下,早已与电影潮流脱节,甚至无片可拍,评审本身流为片商商业考虑的代言人。

于此同时,由新一代导演以及影评人所发展出的“新电影”频频在国际获奖,却不受金马评审亲睐,导致新电影一派与代表金马奖评审的电影团体关系紧张敌对,金马奖成为一个两方争取认可的曝光场合,但也是金马奖品味与评选标准饱受质疑与争议的原因。

力求改变的金马奖于1995年将评审制度改为“两阶段,三批人”,第一阶段由金马奖委员会评选入围名单,在第二阶段邀请电影专业团体以及评审团分别给予评选,两者分数加总后才决定结果。但是该年度的金马奖仍然发生许多荒腔走板的事件,例如“请人代看”或是“对同部片内部评分过份悬殊”,凸显出许多评审已经与真正创作者隔阂太大,或是过去服膺于政治目的地的团体并不专业,难以服众。

在此情势下,1998年蔡明亮便因为质疑金马奖的评审组成以及公正性,将其作品《洞》退出金马奖。同年还有林正盛亦将其作品《放浪》退出,国际名导杨德昌也声明不再参加。至此,新电影派的导演与金马奖分道扬镳的态势日益明显。

当台湾电影产业逐渐萎缩,蔡明亮、侯孝贤与杨德昌等人在国际频频得奖,获得艺术肯定,这些艺术创作的导演便背上的台湾电影票房毒药的原罪。当2006年蔡明亮的新作《黑眼圈》扬名海外,在台湾金马奖被评为“过于沈溺自我风格”、“无法感动大众”,此种仅以票房迷思为考虑的评语,放到曾以《天边一朵云》创下国片二千万票房纪录的蔡明亮身上,显得格外不可思议。他便宣布从本届金马奖“永久”撤片,不再参赛,甚为可惜。

(文/ 赵士麃)

星光熠熠的金马奖

随着演艺圈日益成熟以及影剧媒体的发达所需,金马奖于1993年起效法国际各大影展,于颁奖典礼前设置星光大道,邀请知名人士、演艺职人员由红毯步行入场,不但让民众更有参与感,更可以让电影工作者借机接受媒体摄影与采访,增加典礼本身曝光与可看度,让更多华语影人共襄盛举。

金马奖虽然为台湾本身所主办的亚洲电影奖项,然而众所瞩目的男女主角奖,最佳男主角奖却有好长一段时间无法留在台湾。演员柯俊雄于1999年以《一代枭雄:曹操》获得第36届金马最佳男主角之后,台湾男演员从此有长达十一年的时间缺席这座奖项。直到第47届,阮经天以电影《艋舺》胜出,终于再度让最佳男主角奖项回到台湾籍演员手中。

金马奖史上入围最多奖项的电影,分别是来自香港的电影《香港有个好莱坞》(39届)以及台湾张作骥导演的《当爱来的时候》(47届),均入围14项奖项。而单一影片获得最多演员提名的,则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于第28届获得五位演员同时入围,分别角逐最佳男主角(张震、张国柱)、最佳女主角(杨静怡)以及女配角(金燕玲、姜秀琼)。

金马奖每每的高潮都放在导演以及男女主角奖项上,导演李行是史上获奖最多的导演,分别以第3届《养鸭人家》
、第10届《秋决》以及
第15届《汪洋中的一条船》,三度抱回金马最角导演奖。

而张曼玉与梁朝伟,就更是金马奖的传奇故事的开始,入围无数的影后张曼玉,有连续四年入围金马的记录,她也是史上获奖最多的女主角,分别以第26届《三个女人的故事》、
第28届《阮玲玉》、
第34届《甜蜜蜜》、
第37届《花样年华》抱回四座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其中第27届她以《滚滚红尘》抱回最佳女配角,也因此缔造连续三年(26、27、28届)得奖的影后传奇。

影帝梁朝伟六度提名金马奖,分别以第31届《重庆森林》、第40届《无间道》、第44届《色,戒》拿下金马男主角,与银幕情侣张曼玉共同成为金马史上获奖最多的男女主角,成为各年金马影展的最大亮点。

金马影展也曾发生许多资格认定上的失误,也阴错阳差地留下了一些另类记录。

例如史上最短命的入围者,便是红遍亚州的演员金城武。他于第45届入围“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奖项,但经查证金城武实属日本籍,因此于提名公布六小时后闪电撤销提名,仅有六小时的提名寿命。

全球华语影片大格局,开拓与扎根

“金马影展”开始于1980年代,台湾解严开放,一切都将要起飞。金马影展便是呼应这一波开放潮流,希望能以国际观摩影展方式,选入世界各影展肯定的电影,让华语电影与世界各国电影潮流交会,期待注入新的思维。于此同时,金马奖便成为金马国际影展的“华语影片竞赛”的重要活动。金马影展除在台北放映,也开始到台湾其他城市播映,这些播映城市也大多是金马奖的主办县市,藉此将电影的活力与资源传递与分享到台湾其它城市。

不仅金马影展将国际影片带回台湾,从2000年开始,金马奖也将参展格局拉大为全球华语影片,鼓励海外华人电影工作者参与。此次改变,将华语电影的视野放至全世界,对于整合当代华人文化有着相当程度的重要性。

于2007年开始,金马影展开始为华语电影举行国际资源媒合的交流平台,成立“金马创投会议”。除了积极向国际争取合作资源之外,也于2009年开创“金马电影学院”,希望能为华语电影人才促成合作与交流,并于学院中传承电影工作者多年的影像经验与观念,期待能为华语电影产业打下稳固的基础,除了放眼国际,也期待能向下扎根。

(文/ 赵士麃)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影人介绍

赵士麃

赵士麃:

台湾专栏作家、视觉艺术评论人。

  影评人、文字影像工作者。旅居瑞典隆德大学视觉文化所。

金马焦点影人
关注金马影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独家直击:台中科博馆特展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