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专题
  • 文字实录
  • 金马特稿
  • 网友留言

“李安对谈"

知名影人木卫二揭秘金马

要点
  • 1 2008年台湾电影的复兴,让金马奖借机焕发了生气,这么些年,重新坐稳了华语电影奖项的第一宝座。
  • 2 金马奖出现最早,同时见证了台湾电影的政策转变、港台电影的争夺较量,90年代开始又变成华语电影的舞台,然后放眼国际,包容整个大中华地区。
  • 3 金马奖评奖相当透明,视野更加开阔。根据时势变化,不停调整自己的定位和策略。
文字实录

金马影展形象

侯孝贤用三段故事来为自己做总结,题为《最好的时光》,可是就连他自己都不清楚,最好的到底是哪段时光。对金马奖来说,即便冠以“华语电影的最佳奖项”,然而,这种情况也是存在,金马奖的辉煌不仅有过去式,又有现在进行时。我们一度要在金马奖前面加个前缀,叫“台湾电影金马奖”,后来好像又习惯了,它评的是华语电影,而且评了快二十年。

在新世纪交换之际,就是台湾电影濒临死亡,香港电影全面崩盘,内地电影尚未复苏的那几年,金马奖步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毫无存在感。导演不买账,明星不买单,总之,它好像变成了一件不合时宜的古董。得亏有2008年台湾电影的复兴,金马奖借机焕发了生气,这么些年,重新坐稳了华语电影奖项的第一宝座。

面向大海,立足台湾

任何一个电影奖项,如果所在地的电影工业基础薄弱,或者文化软实力不行,那么,这样的电影奖项总归是支撑不了太久。客人要请进来,前提是你也要有东西能送出去,至少能摆得上台面的。金马奖几十年的风雨恰恰证明了这些,若以1949年后开始计算(华语电影正式分支各表),金马奖确实出现最早,同时见证了台湾电影的政策转变、港台电影的争夺较量,90年代开始又变成华语电影的舞台,然后放眼国际,包容整个大中华地区。

不过,金马奖存在的基础不是别的,而是台湾电影本身。台湾新电影兴起那些年,近年这几届,金马奖就变得有看头、有爆点。试想,一个推出了杨德昌、侯孝贤的电影奖项怎么会弱势,更不必说后来的李安,一步步直升国际。因为有这些人,台湾电影让人侧目,同时,金马奖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

新电影式微后,台湾电影后继无人,金马奖也迅速衰弱,无论加进来多少香港内地电影,颓势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面对江河日下的台湾电影,金马奖作为一面雪亮的镜子,自然也会映照无遗。

直到今天,我们够胆说,金马奖是华语地区最好的,那首先也是因为台湾电影这些年的成绩有目共睹。如果《海角七号》只是一次巧合,那么从《艋舺》到《赛德克·巴莱》,从《九降风》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些电影跟所引发的文化现象恐怕就不是巧合那么简单了。尤其是风靡三地的九把刀,它恰恰证明了台湾电影再次拥有了影响整个华语地区的综合实力——就像曾经的民谣、流行歌手以及诗人作家。有这些备受瞩目的电影在,金马奖不吸引眼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些电影纯属台湾出品,不会出现在金鸡百花或者香港金像上,这就是金马奖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文/木卫二)

金马奖的优势在于他给了众多小片活路

背向大海,收揽三地

相比较金马奖而言,金鸡百花和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命运在一开始就写好了。譬如,金鸡百花作为官方意志出现,不说限制了各种框框条条,落后的、愚昧的评奖形式也遭人鄙夷。这样的电影奖项能苟活已经是个奇迹,想要评选出有趣的东西,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及至金像奖,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它打造明星的实力是一顶一的,香港电影的奇迹收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几乎到现在也可以说,香港电影依然是影响内地观众最深的地区电影。甚至放到国际上,香港电影的影响力都是一代人的故事。然而,金像奖只评香港电影,它采用了仿学院奖(奥斯卡)的机制,更接近于电影工业的表彰奖项。于是,在香港电影衰弱的这些年,金像奖就变得不能看了,本来合格的片子就少,你把口径准入一卡,那就根本没什么可评的了。请来了内地明星吧,不伦不类。不请吧,香港电影都快灭绝了。这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就是这几年金像奖这些年的精准写照。或许,未来的金像奖会变成合拍片奖项,然而,便是这样的定位就预示了它永无出头之地。试想,一帮在北京拍片的导演,他们有什么脸面回香港去拿电影奖。

因为有金鸡百花和香港金像的直接对比,金马奖的优势便一目了然。在90年代,它已经可以放开手脚去肯定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它也有矫枉过正的时候(像陈冲的《天浴》),然而,几经沉浮,金马奖终于还是变得公正跟可靠起来。以去年为例,所有人都觉得《赛德克-巴莱》是暗箱操作,结果,一看过电影,所有人都认了,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华语电影。再不然,金马还能发现《斗牛》、《钢的琴》、《碧罗雪山》、《到阜阳六百里》,对千篇一律、只认大片的华语电影奖项来说,它简直是天地良心,给众多优秀小片一条活路,给予同一个风光舞台。

评审团的审慎魅力

金马奖是为数不多还采用初审、复审的电影奖项,而且,它保留了欧洲三大节一般的评审团体系,即一十二个拥有决定几十部电影去留的权力。与奥斯卡的选票制相比,这种奖项变得充满不确定性,拉帮结派成为了一种可能,更有利于小片出头。在奥斯卡的体系下面,几大工会发挥了强大实力,典型的少数服从多数。碍于彼此沟通的麻烦和不现实,这种选票模式在华语地区暂无施行的可能(在香港还有可能)。反观日本韩国,类似奥斯卡的奖项同样不是最好的奖项,反倒是《电影旬报》、青龙奖等电影奖项更有说服力。

由于采用严格的签到制度,同时把评选讨论的过程记录下来,金马奖的评奖变得相当透明。与内地找的教授专家等老朽相比,金马奖的视野显然更加开阔,这个命运多舛的电影奖项,它一直根据时势变化,不停调整自己的定位和策略,正因如此,像金马奖这几年的评审,基本也还有声名和实力的保证。我们无从比较说,评审制和投票制哪个更好,因为严格来说,评审团到了最后也是投票表决,只不过每一票变得更加有重量。既然历经这么多年,金马奖依然沿用这套模式,我们当时可以相信,评审团依然在发挥着独特作用。也许,它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现阶段,它依然是受用的。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恐怕很多人还是不满,最后这金马奖评出来的也不是什么绝世好片啊……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金马奖的好与坏,不代表华语电影的好坏,顶多,它能反映出台湾电影是否强势。就像金像奖的尴尬处境一样,无论它怎么评,最后依然是一堆合拍片在吆喝。华语电影不好,那是华语电影的事情。但华语电影这些年不怎么样,众人也都是看在眼里的事情。票房能代表一切?显然不是的。

(文/木卫二)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影人介绍

木卫二

木卫二:

著名影评人,现居北京。

  2007年开始从事电影评论写作,在《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上辟有专栏。

金马焦点影人
关注金马影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独家直击:台中科博馆特展先睹为快